恐癌心理让我老是疑神疑鬼,诊断癌症的金标准—病理稳定“军”心

最近老是咳嗽、胸闷,不会是得了肺癌吧?

洗澡的时候,摸到乳房有个肿块,不会是得了乳腺癌吧?

体检的时候,发现癌胚抗原超标,不会是得了癌症吧?

身体的种种迹象,都是对健康的一种预警。但是,这里要科普一个重要的概念:判断你到底有没有得癌症,最靠谱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病理——诊断癌症的金标准。

病理,这是什么东西?!

其实,就是从你身上,从那个怀疑长了癌症的地方,切很小一点点肉下来,然后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仔仔细细地看,同时结合一系列相关的检验(比如:免疫组化、分子检测等),最终得出结论:你到底有没有得癌症,如果是,到底是哪一种癌症(比如,肺癌还可以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又可以分为鳞癌、腺癌、神经内分泌癌等,腺癌又可以分为EGFR突变的肺腺癌、ALK突变的肺腺癌、驱动基因全阴性的肺腺癌等……淋巴瘤或者肉瘤,甚至可以细分为几十甚至上百种,每一种的治疗方案和预期生存期,均有不同)。

恐癌心理让我老是疑神疑鬼,诊断癌症的金标准—病理稳定“军”心

Tips:所有疑似罹患肿瘤的病友,都应积极接受病理检查,否则后续任何的诊治安排都靠“瞎猜”,盲人瞎马、非常危险。而且,请你在以后每一次求医问药的过程中,都记得带上病理检查结果。

那么,怎么知道疾病的发展情况呢?

几十年来,医学家发现了许许多多的肿瘤标志物(顾名思义,就是用来代表肿瘤的东西),大多是血液里的蛋白质,比如CEA、CA125、CA199、AFP、CA153、SCC、NSE等。这些蛋白质,一般都是癌细胞分泌到血液里的;可以通过血液中这些蛋白质的含量高低,来判断肿瘤的负荷。

但是,肿瘤标志物有3个重要的问题:

1. 并不是所有的肿瘤,都会分泌这些蛋白质。因此,存在一部分患者肿瘤已经很大,疾病已经很晚期,但是常见的肿瘤标志物一直都是正常的。甚至,有的肿瘤,比如肉瘤,压根就没有公认的合适的肿瘤标志物。

2. 正常的细胞,有时候也会分泌这些蛋白质。也就是说,正常人,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感染、炎症、剧烈运动等情形下,部分肿瘤标志物也会升高。这就造成了一大批健康人,体检的时候,发现一个或者两个肿瘤标志物,仅仅高出一点(比如CEA正常值上限是5,某人是5.05),然后四处就医,反复检查的闹剧。

3.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有时候本身波动就很大。检测血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是一件不太容易的技术活。因此,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不同的医院,不同的仪器,不同的方法学,正常值范围可能是不一样的;相同的地方,同一份标本,连续测两次,误差也有可能是不小的。言外之意,CEA正常值是5,你才5.05,很可能只是测量误差!

恐癌心理让我老是疑神疑鬼,诊断癌症的金标准—病理稳定“军”心

Tips:数字仅供参考,动态变化更有意义,疗效评价的金标准还是影像学。

癌症有办法治愈吗?

这几乎是所有人的第一个问题,但又是最难回答,没有简单答案的问题。

不同人的癌症是完全不同的,一定要仔细听医生的讲解。了解治疗目的是治愈还是延长寿命。

同时建议了解自己特定癌症类型的生存率数据,复发概率,治疗方式等。综合考虑,才能做出对自己最好的后续决定。

大家平时或许都听说过,XXX癌症到了晚期,估计情况不妙;XXX真幸运,癌症还是早期;XXX得了肿瘤,正在拍片子……早期,中期,晚期;或者说,I期、II期、III期、IV期,其实指的就是肿瘤的分期。

肿瘤的分期是决定治疗方案和评估大概的生存期,最重要的参考因素之一。

肿瘤分期的目的是了解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它是依据肿瘤细胞在体内的状态和分布组织来决定的,通常是从I期到IV期。I期最早,坏细胞都在局部,几乎100%靠手术或放疗就能治愈。而IV期患者的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了身体其它组织,因此需要系统性综合治疗等。

恐癌心理让我老是疑神疑鬼,诊断癌症的金标准—病理稳定“军”心

Tips:外科医生,不是盲干的工匠。他们肯定会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甚至你家的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然后才会郑重地、慎重地和你讨论手术相关事宜,他们考虑的远比你想象的还要多:这个病人贫血严重,暂时不能做手术;这个病人一直吃着阿司匹林,出血风险太大,暂时不能做手术;这个病人,睡觉的时候打呼噜很严重,麻醉的风险很大,要提前特殊评估一下……这些都是外科医生在脑子里一遍遍地考虑的问题。至于所谓的手术会引起肿瘤扩散、加速病情进展,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不会发生,无瘤原则是肿瘤外科最基本的操作规范。

如果你的大夫和你沟通手术相关事宜,不要盲目地、偏执地选择放弃,选择抵触;而是应该仔细聆听并和你的大夫一起讨论:手术的方案、可能的风险、术后的安排以及其他注意事项。

肿瘤科医生手里有很多治疗工具,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药物,免疫疗法,临床试验等等。肿瘤的位置和转移情况会决定医生选择的具体方法。比如,有些部位没法手术,有些部位没法放疗,如果癌细胞转移,则光靠手术不够,而需要系统性疗法,包括化疗,靶向药物,免疫药物等。

恐癌心理让我老是疑神疑鬼,诊断癌症的金标准—病理稳定“军”心

放疗:另一种“定点清除”肿瘤的好方法

放疗就是拿射线把肿瘤“照死”,都属于癌症的局部治疗。国内的肿瘤病友对放疗的认知,少的可怜;甚至不少病友,把“放射治疗科”等同于“放射诊断科”,以为就是一个拍片子的科室。事实上,放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抗癌技术,疗效有时候堪称神奇。

一些特殊的肿瘤,比如鼻咽癌,放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同步放化疗,可以治愈部分鼻咽癌、头颈部鳞癌、食管癌患者;脑转移、骨转移、门脉癌栓的病友,放疗可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对于一部分出现诸如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脊髓压迫综合征的病友,放疗甚至可以救命。

当然,放疗也是有副作用的。皮肤损害、肺炎、肠炎、食管炎、骨髓抑制等,时有发生,和你的主管医生保持密切的沟通,定期回医院复查,很重要。

化疗:没有你想象那么可怕

化疗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一步步走向成熟,至今已经有六七十年的历史。目前大多数病人,或早或晚都需要接受化疗;而且,已经有无数的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化疗可以降低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可以延长病友的生存期。

目前,化疗有3种使用场景:

1. 新辅助化疗:肿瘤不早不晚,不大不小,直接手术有难度,但又没有广泛转移。于是,医生推荐先化疗,让肿瘤缩小一点,然后再安排手术。这么做的好处是很明显的,化疗以后,肿瘤缩小,手术会变得更简单、更安全,同时降低了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此外,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的肿瘤,比如乳腺癌、低位的直肠癌等,新辅助化疗,可以协助病友安全地保住乳房、肛门,对于生活质量的改善,居功至伟。

2. 辅助化疗:肿瘤切完了,但为了防止癌细胞卷土重来,医生推荐化疗巩固,把躲在隐蔽角落里的小股“敌军”消灭干净,有助于预防肿瘤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

3. 挽救性化疗:晚期的病人,手术做不了,化疗就成了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不同的肿瘤,不同的病人,会有好几种不同的方案,效果和副作用各有千秋。主管医生会充分考虑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身体的承受能力、经济条件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并征求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最后量身定制一套最佳的方案。

恐癌心理让我老是疑神疑鬼,诊断癌症的金标准—病理稳定“军”心

Tips:尽管现代医学进展神速,但短期来看,化疗依然是十分重要的治疗手段,甚至是部分病友唯一的希望,甚至可以根治部分癌症。尽管化疗多多少少会有副作用,但不能一概拒绝,请广大病友权衡利弊,三思而行。

靶向治疗的真正精髓是找到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分子环节”,并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来破坏、摧毁这个罪恶的“敌人司令部“;而基因突变、蛋白表达异常等仅仅只是这个核心环节的一个外在表象、一个符号而已。

比如,为什么有EGFR敏感突变的肺腺癌病人,可以服用易瑞沙、特罗凯、凯美钠、AZD9291等靶向药,而且的确很有效呢?原因是EGFR这个基因突变以后,产生的异常蛋白,会不停地促进癌细胞生长、繁殖,也就是EGFR这个基因一旦突变,癌细胞就不停的生儿育女,“造个不停“了,而上述靶向药就是对准了癌细胞的”命根子“,一举断了它的香火。

恐癌心理让我老是疑神疑鬼,诊断癌症的金标准—病理稳定“军”心

Tips:靶向药的关键是阻断了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环节,这个核心环节可以是癌细胞的生长、癌细胞的繁殖、癌细胞的代谢、癌细胞的血管供应等等;靶向药都能说出一个具体的作用机制,一个具体的作用靶点,但是不一定都需要做基因检测,也不一定都有一个能提前预测疗效的指标。

免疫治疗:近十年最重大的突破,但不是万能的

2007年,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拉尔夫•斯坦曼教授不幸罹患胰腺癌,此时他正在全力研究肿瘤免疫治疗,于是他本人成了第一批志愿者。他和同事发明的疗法虽然没有彻底击退病魔,却让斯坦曼教授延长了4年多的寿命,并让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死后依然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

最近三年,肿瘤免疫治疗先后被美国《science》杂志、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评选为排名第一的年度重大突破。

90岁高龄的美国前总统卡特,不幸罹患晚期恶性黑色素瘤合并脑转移,但他在接受了包括免疫治疗在内的综合诊治之后,竟然奇迹般痊愈了。

恐癌心理让我老是疑神疑鬼,诊断癌症的金标准—病理稳定“军”心

Tips:PD-1抗体、CTLA-4抗体、CAR-T技术、溶瘤病毒、治疗性疫苗等,这些也是你或许会听到的最新治疗手段。广义上讲,这些都属于正在研究并且不断成熟起来的肿瘤免疫治疗。

临床试验:摒弃偏见,理性面对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有的新药、新技术想要正式上市,必须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检验,证实该药物或者该技术,相比于目前已有的治疗方案,具有某种优势(比如更有效、副作用更小、更便宜等)。这一系列的检验,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临床试验——找一帮你们宣称能治疗的病人来试一试,有效没效,数据说话。

恐癌心理让我老是疑神疑鬼,诊断癌症的金标准—病理稳定“军”心

肿瘤药的临床试验,一般分为三个阶段:I期,II期,III期。

I期临床试验,主要的目的,是看一看一个全新的药品,用于人类到底是否安全,以及初步探索到底应该按照多大的剂量、以何种频率给药最合适。

II期临床试验的目标,就是初步看一看这个药物的疗效如何。

III期临床试验:假如一个药物在II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了让医生和药厂的老板都激动的疗效。那么,这个新药就有可能会进入III期临床试验。一个III期临床试验,大约需要招募几百人,甚至几千人,耗费十几亿乃至几十亿美金,因此没有充分的把握,药厂可不会轻易开始一个III期临床试验。

Tips:目前,国内外存在着大量的免费的、设计严谨的、包含顶尖抗癌新药或新技术的临床试验。对于部分其他常规治疗失败的病友而言,科学挑选最适合自己的临床试验,是能救命、能延长生存期的抗癌法宝。

以上就是关于肿瘤知识的一些阐述,希望能够帮到大家,正确、科学的看待疾病。

有肿瘤治疗疑惑,可以私信咨询,我愿尽我绵薄之力给大家带来健康。更多癌症科普、病情案例实时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