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聪目明,洞悉风云变幻 世界气象日,记者探访乐清气象监测系统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气象日主题是“气候与水”。乐清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春夏之交有梅雨,7—9月间有台风,降水多集中在汛期。近年来,受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影响,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越来越明显,在乐清,秋冬季干旱少雨、夏季台风来袭造成洪涝灾害的现象常有发生。气候和水密不可分,天气变化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好在,气象预报能让我们提前得知可能发生的重大气候变化,并为应对恶劣天气做好必要的准备。

今天,就让记者带你走进乐清气象台,了解一下现代气象监测系统是如何追随风云变幻、及时发出气象预警的。

耳聪目明,洞悉风云变幻 世界气象日,记者探访乐清气象监测系统

乐清市国家气象站全貌。市气象台供图

监测站构筑天罗地网

“目前我们对外发布的天气预报内容主要包括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向、风力、天气现象(阴晴雨雪等),以及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森林火险等级等。除了全市天气预报,还细分有景区、主要乡镇街天气预报。在预报的时间方面,既有短临(0—3小时)天气预报,也有短期(1—3天)、中期(1—7天)和长期(10天以上至一年)天气预报,基本可以满足普通市民以及各行业的气象需求。”市气象台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了解,乐清现在共有37个自动气象监测站,包括1 个国家气象站(又叫乐清本站,其数据代表全乐清)和36个区域站。其中位于盐盆街道山根村后山山顶的乐清本站规格最高,配备也最全面。该自动气象监测站占地625平方米,建有风塔、天气现象仪、雨量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蒸发传感器、雪深传感器等多种现代化气象监测设备。这些设备多为太阳能供电,监测到的各类气象数据会通过传输系统实时传回气象台中心。我们平时获知的乐清天气预报信息,其数据就来自这里。

乐清拥有自己的气象监测站是从1959年6月开始的,当时的监测站(也就是现在的乐清本站)建在万岙,1966年迁至郑家垟(现清远路南马菜场一带),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1995年监测站迁至双雁公园,2011年又迁至现在的盐盆街道山根村后山。本站的选址有一定的条件,比如要空旷、周围没有高山和密集的楼房阻挡等,否则温度、风速等会受影响,进而影响至所测数据的准确性。乐清本站的迁移史,其实也是乐清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2003年9月建成的白石自动气象监测站是乐清首个区域监测站,第二年雁荡山气象监测站也落成。据了解,区域监测站一般面积为64平方米,山地、丘陵、农田、岛屿、平原等各种地貌都可建设。现在乐清各乡镇街都已建有区域气象监测站,区划调整后,有的还不止一个。这些区域监测站提供当地小范围的气象信息,在给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乐清全市的气象数据更加完整,为预测异常天气提供了更多资料支撑。

耳聪目明,洞悉风云变幻 世界气象日,记者探访乐清气象监测系统

市气象台中心。张丽萍 摄

人工和自动相互补充

虽然现在科技进步快,但观测万里云天的风云变幻,人工从未缺席。乐清气象台的自动观测始于2003年,但当年仍是与人工观测同时进行,正式记录也是依据人工观测的资料,2004年起才以自动观测的资料作为正式记录。而对于一些具体天气现象,之后很长时间仍是以人工观测为主,比如降水方面,2018年9月才将自动观测的资料作为正式记录;日照方面,2019年才开始自动观测。

“自动观测让人工劳动节省了不少,效率也大大提高。”工作人员说,以前人工观测天气是一天观测三次,每6小时一次,夜间没有。自动观测则是一天24小时不间断,数据非常完整。日照情况,以前人工观测是将仪器放在山上或高楼顶,工作人员每天都要上去拿出仪器里面的测试纸,再换上一张新的,改为自动观测后就不用如此麻烦了。

乐清气象台中心有个短临天气监测预警平台,上面实时显示乐清及附近天空的大气环流情况,如果有雷暴等异常天气逼近,平台会自动报警,气象台就会及时作出响应。相比之下,中长期天气预报依据的是历年同时期的资料分析,更需要借助专业气象工作者的经验和智慧。可以说,自动监测和人工监测互相补充,让天气预报更准确更完善。

多年来,在农业生产、防台抗台、人工增雨等各领域,乐清气象监测系统和气象工作者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乐清气象台也在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不断发展的气象监测预警系统,正在为乐清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日益强大的气象支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