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 确保文化图书乡镇分馆全覆盖

记者 赵育娴

“虽然一直呆在家里,但通过手机,不仅每天都能‘逛’博物馆,还读了好几本电子书。”3月18日,在刚刚恢复开放的市图书馆阅读图书的市民李彤说道。

疫情防控期间,我市坚持文化惠民不停步,将服务主阵地转移到线上,推出泾河大戏台、文化大舞台、网上观景台、线上博物馆、线上图书馆等形式多样的线上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让文化惠民工程惠及广大群众。去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夯实文化阵地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全年争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2945万元,落实2019年“文化三馆一站”免费开放资金933万元,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依托文化阵地,全市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去年组织举办全国书画作品展巡展、“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宣传展演、秦腔演唱、乡村大舞台、广场文化月等群众文化活动600多场次,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1676场次。

积极实施文旅扶贫惠民,2019年,我市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3300万元,为全市8个文化馆和277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送了价值560余万元的文化器材设备。

“今年,将完成市、县两级文化场馆新、改、扩建任务,补齐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施设备,建设34个乡镇文化馆分馆和35个乡镇图书馆分馆,确保乡镇分馆全覆盖。”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坚持文化惠民,我市将持续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改革,加快乡村服务点建设进程,开展贫困地区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基层图书馆网络互联互通工作,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项目,全市将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送戏下乡”“送文博下乡”“书香平凉”等系列公益性文化惠民服务活动,组织戏曲进乡村、进校园,确保戏曲进校园演出场次占政府购买演出总场次的10%以上。

加强非遗保护传承,今年,我市将建成市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地方志展馆,积极申报崆峒武术、安口砂器制作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项目,进一步推进民间文化艺术建设,加强崆峒道源文化、大云寺佛宝文化、西王母民俗文化、古成纪寻根文化、皇甫谧针灸医养文化研究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