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市紮實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建設 確保文化圖書鄉鎮分館全覆蓋

記者 趙育嫻

“雖然一直呆在家裡,但通過手機,不僅每天都能‘逛’博物館,還讀了好幾本電子書。”3月18日,在剛剛恢復開放的市圖書館閱讀圖書的市民李彤說道。

疫情防控期間,我市堅持文化惠民不停步,將服務主陣地轉移到線上,推出涇河大戲臺、文化大舞臺、網上觀景臺、線上博物館、線上圖書館等形式多樣的線上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進一步豐富群眾精神生活。

讓文化惠民工程惠及廣大群眾。去年以來,我市進一步夯實文化陣地建設,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全年爭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費2945萬元,落實2019年“文化三館一站”免費開放資金933萬元,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

依託文化陣地,全市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去年組織舉辦全國書畫作品展巡展、“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宣傳展演、秦腔演唱、鄉村大舞臺、廣場文化月等群眾文化活動600多場次,開展送戲下鄉惠民演出1676場次。

積極實施文旅扶貧惠民,2019年,我市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和省級旅遊發展專項資金3300萬元,為全市8個文化館和277個貧困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配送了價值560餘萬元的文化器材設備。

“今年,將完成市、縣兩級文化場館新、改、擴建任務,補齊完善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設施設備,建設34個鄉鎮文化館分館和35個鄉鎮圖書館分館,確保鄉鎮分館全覆蓋。”市文旅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堅持文化惠民,我市將持續推進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改革,加快鄉村服務點建設進程,開展貧困地區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和基層圖書館網絡互聯互通工作,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大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實施基層特色文化品牌建設項目,全市將深入開展“送文化下鄉”“送戲下鄉”“送文博下鄉”“書香平涼”等系列公益性文化惠民服務活動,組織戲曲進鄉村、進校園,確保戲曲進校園演出場次佔政府購買演出總場次的10%以上。

加強非遺保護傳承,今年,我市將建成市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地方誌展館,積極申報崆峒武術、安口砂器製作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保護項目,進一步推進民間文化藝術建設,加強崆峒道源文化、大雲寺佛寶文化、西王母民俗文化、古成紀尋根文化、皇甫謐針灸醫養文化研究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