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大河網評:“定薪”+“定心”,讓鄉村振興成為脫貧致富的“穩定器”

“要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是一體的兩面。沒有脫貧攻堅,就沒有鄉村振興,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將為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致富創造環境、增強造血功能。也就是說,不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脫貧攻堅就難以鞏固。做好兩者的統籌銜接,促進扶貧與鄉村振興聯動,才能為脫貧致富奔小康裝上“穩定器”,提供持久內生動力。由此來看,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這兩項工作相互促進、相互融合,使脫貧策略既有現實性,又具前瞻性。

鄉村振興是困難群眾的“定薪丸”。根據國務院扶貧辦最新統計數據,2019年全國有2729萬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在外務工,這些家庭三分之二左右的收入來自外出務工,是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撐。這些人所處區域經濟都欠發達,在家門口找工作困難,但一旦“村外的世界”沒法給他們提供就業的機會,他們的經濟主要來源立馬就會斷掉。就目前來看,受疫情影響,一些貧困地區勞動力外出務工受到影響,收入減少甚至沒有收入,如果不盡快想出辦法,那些已經脫貧的很快就會返貧。從治本來看,鄉村振興,讓鄉親們在家同樣能夠就業、掙錢,就可以為困難群眾提供“定薪丸”,是困難群眾脫貧的“穩定器”。

困難群眾“家門口”掙錢,鄉村振興的重點是產業興旺。在扶貧政策的引導下,處理好消除局部貧困與鄉村振興的關係,把脫貧攻堅當作一項系統工程,納入鄉村振興的大局下通盤謀劃,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強化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的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使扶貧工作由“輸血”向“造血”轉化。注重從生產、生活、生態等方面入手。立足區域特色,將新興科技+農業、魅力村鎮+農村、脫貧致富+農民,使“三農”問題並軌經濟發展,有山依山、有水傍水,最大限度將區域資源轉化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激發貧困群眾脫貧的強大源動力,使他們有相對穩定的經濟收入,有相對牢固致富基礎,是鞏固脫貧成果的長效機制。

鄉村振興是困難群眾的“定心丸”。“景是家鄉美,月是故鄉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百年目標進入決戰決勝階段,如何讓那些出外打工的“遊子”不再“夜半思鄉”,怎樣讓“候鳥”成為戀家的“留鳥”?脫貧後能否不再跟“窮”沾邊?同步進入小康後,生活如何過得更好?廣大農民,尤其是困難群眾心中的這些種種疑問、焦慮和不安,只有靠加快鄉村振興這個脫貧致富“穩定器”才能紓解。

不讓“孔雀東南飛”,村莊美、村民富的鄉村振興才能“拴住”他們的心。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和廣大農民群眾的期待相比,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仍然存在不少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補齊短板,建立相對明晰的指標和責任體系,不宜大而化之;摸清鄉村困難問題和資源條件,規劃先行、步步為營;打開大門、敞開市場,把更多的資源、人才引入鄉村共襄盛舉;把“指導振興”和“我要振興”結合起來,更加註重理事會等的內生動力培養;大力繁榮發展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以鄉村精神塑魂促進全面振興……注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機制整合,確保兩項工作有效銜接,才能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不斷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給鄉親們吃下“定心丸”,留住他們的心。

鄉村振興,農民“定薪”又“定心”。只有以鄉村振興為軸,在牢牢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將農村建設、農業發展、農民致富串連起來,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才能為脫貧致富提供“永久牌”的“穩定器”。(樂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