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人”的启示:180年前的 “吹哨人”—— 塞麦尔维斯医生


“吹哨人”的启示:180年前的 “吹哨人”—— 塞麦尔维斯医生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提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奥地利的一段医疗界的故事,联想到李文亮医生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经历,禁不住思绪万千。


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因生产而死亡的机率很高,产妇很怕到医院去生产。就算有名的维也纳综合医院,产后死亡率平均竟高达10%。


当时有位28岁的医生塞麦尔维斯(Ignaz Semmelweis)细心观察和研究数据之后认为,医生由于解剖尸体之后,带着未经消毒的手,去服事产妇,是导致高死亡率之主要原因。


他要求医生以消毒水洗手,因而产后死亡率马上下降十倍:当医生们以消毒药水洗手之后,产后死亡率由18.27%降至1.27%!


在19年纪40年代,塞麦尔维斯试图倡议在维也纳的产房内实行洗手的制度,以此来降低死亡率。


“吹哨人”的启示:180年前的 “吹哨人”—— 塞麦尔维斯医生


现在听来这个提议当然值得采纳,但是当时他却失败了,而且还因此而被同僚排挤、嘲弄。


尽管很多医生认为塞麦尔维斯医生是对的,但是塞麦尔维斯医生却被上司解雇了。以后他到处碰壁,他的意见得不到接纳,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挫折。到1861年,他的行为变得越来越古怪。四年后,塞麦尔维斯被关进了疯人院。两星期后,塞麦尔维斯死于右手的严重感染,终年47岁。


“吹哨人”的启示:180年前的 “吹哨人”—— 塞麦尔维斯医生


太可惜了!我们当然会感到可惜。


一是,如果当局采纳了塞麦尔维斯的建议,多少产妇可以不必产后死亡,多少家庭可以免于痛失亲人的疼苦!想想,如果当时医学界进行客观研究的话,那是多么好的事情啊。


二是,塞麦尔维斯医生的命运,为敢于说出真相、提出问题的人树立了多么糟糕的榜样,以后谁还会不顾个人的利益得失,说出哪怕是“人命关天”的真相来?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性的悲剧。

“吹哨人”的启示:180年前的 “吹哨人”—— 塞麦尔维斯医生


无独有偶。在这次的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中国也出了一个“塞麦尔维斯”医生。时代不同了,环境不同了,国度也不同了,但是为了更多的人免于遭受疾患之苦和性命之忧,他们“吹哨”了。


关于李文亮一生的故事,我相信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了然于胸,我没有必要重复了。但是,有一件事情我必须一提再提,那就是:李文亮是为了你、我、他,为了我们大家遭受了巨大的委屈和凌辱,尽管他的本意也不是要对全社会公开发布疫情消息,但是他的行为确实起到了惊醒全社会的作用。只是他的死非常令人揪心。


“吹哨人”的启示:180年前的 “吹哨人”—— 塞麦尔维斯医生


有人提议宣传李文亮,赞美李文亮,甚至在全球医学院设立“李文亮奖学金”,他的死才不会毫无价值。


果真如此吗?我认为我们大可不必如此。


首先,如果李文亮医生的付出,仅仅让我们认识到宣传和赞美英雄,或者设立什么“奖学金”,那就是另一次无谓的牺牲,中国从来都不缺“英雄”。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把“吹哨人”用制度把他保护起来。让那些在关键时刻想吹哨子的人,勇敢的吹出来。


另一方面,我们也确实不应该就这么快的忘记李文亮医生。是的,有的人是在消费李文亮医生,但是,我相信大多数的中国人不是这样的。有时候善良的我们想要把揪心的一页尽快的翻过去,是因为不忍心看到那难以愈合的伤口,但是,这不利于我们避免另一次同样灾难的袭击。


记得有人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相信,宣传和赞美李文亮是必要的,但是“记住”李文亮的名字和他背后的故事,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这也是李文亮为我们奉献的最有价值的回报。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李文亮微博下留言,用各种方式告慰这位“吹哨人”。这也足以证明了,李文亮没有死,他依然活在我们心中。


“吹哨人”的启示:180年前的 “吹哨人”—— 塞麦尔维斯医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