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人”的啟示:180年前的 “吹哨人”—— 塞麥爾維斯醫生


“吹哨人”的啟示:180年前的 “吹哨人”—— 塞麥爾維斯醫生

今天讀到一篇文章,提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奧地利的一段醫療界的故事,聯想到李文亮醫生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經歷,禁不住思緒萬千。


十九世紀中葉的歐洲,因生產而死亡的機率很高,產婦很怕到醫院去生產。就算有名的維也納綜合醫院,產後死亡率平均竟高達10%。


當時有位28歲的醫生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細心觀察和研究數據之後認為,醫生由於解剖屍體之後,帶著未經消毒的手,去服事產婦,是導致高死亡率之主要原因。


他要求醫生以消毒水洗手,因而產後死亡率馬上下降十倍:當醫生們以消毒藥水洗手之後,產後死亡率由18.27%降至1.27%!


在19年紀40年代,塞麥爾維斯試圖倡議在維也納的產房內實行洗手的制度,以此來降低死亡率。


“吹哨人”的啟示:180年前的 “吹哨人”—— 塞麥爾維斯醫生


現在聽來這個提議當然值得采納,但是當時他卻失敗了,而且還因此而被同僚排擠、嘲弄。


儘管很多醫生認為塞麥爾維斯醫生是對的,但是塞麥爾維斯醫生卻被上司解僱了。以後他到處碰壁,他的意見得不到接納,給他帶來了極大的精神挫折。到1861年,他的行為變得越來越古怪。四年後,塞麥爾維斯被關進了瘋人院。兩星期後,塞麥爾維斯死於右手的嚴重感染,終年47歲。


“吹哨人”的啟示:180年前的 “吹哨人”—— 塞麥爾維斯醫生


太可惜了!我們當然會感到可惜。


一是,如果當局採納了塞麥爾維斯的建議,多少產婦可以不必產後死亡,多少家庭可以免於痛失親人的疼苦!想想,如果當時醫學界進行客觀研究的話,那是多麼好的事情啊。


二是,塞麥爾維斯醫生的命運,為敢於說出真相、提出問題的人樹立了多麼糟糕的榜樣,以後誰還會不顧個人的利益得失,說出哪怕是“人命關天”的真相來?這是時代的悲劇,也是人性的悲劇。

“吹哨人”的啟示:180年前的 “吹哨人”—— 塞麥爾維斯醫生


無獨有偶。在這次的武漢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中國也出了一個“塞麥爾維斯”醫生。時代不同了,環境不同了,國度也不同了,但是為了更多的人免於遭受疾患之苦和性命之憂,他們“吹哨”了。


關於李文亮一生的故事,我相信幾乎每一箇中國人都會了然於胸,我沒有必要重複了。但是,有一件事情我必須一提再提,那就是:李文亮是為了你、我、他,為了我們大家遭受了巨大的委屈和凌辱,儘管他的本意也不是要對全社會公開發布疫情消息,但是他的行為確實起到了驚醒全社會的作用。只是他的死非常令人揪心。


“吹哨人”的啟示:180年前的 “吹哨人”—— 塞麥爾維斯醫生


有人提議宣傳李文亮,讚美李文亮,甚至在全球醫學院設立“李文亮獎學金”,他的死才不會毫無價值。


果真如此嗎?我認為我們大可不必如此。


首先,如果李文亮醫生的付出,僅僅讓我們認識到宣傳和讚美英雄,或者設立什麼“獎學金”,那就是另一次無謂的犧牲,中國從來都不缺“英雄”。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把“吹哨人”用制度把他保護起來。讓那些在關鍵時刻想吹哨子的人,勇敢的吹出來。


另一方面,我們也確實不應該就這麼快的忘記李文亮醫生。是的,有的人是在消費李文亮醫生,但是,我相信大多數的中國人不是這樣的。有時候善良的我們想要把揪心的一頁儘快的翻過去,是因為不忍心看到那難以癒合的傷口,但是,這不利於我們避免另一次同樣災難的襲擊。


記得有人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我相信,宣傳和讚美李文亮是必要的,但是“記住”李文亮的名字和他背後的故事,才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做的,這也是李文亮為我們奉獻的最有價值的回報。


直到今天,人們還在李文亮微博下留言,用各種方式告慰這位“吹哨人”。這也足以證明了,李文亮沒有死,他依然活在我們心中。


“吹哨人”的啟示:180年前的 “吹哨人”—— 塞麥爾維斯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