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如何丟掉雲南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的?

明朝時期,在東南半島北部存在一些冊封的土司,後來將之統稱為“三宣六慰”。這些土司名義上接受明朝的冊封,但是實際上明朝並未派遣一兵一卒、一官一職到這裡,因此明朝在這裡的控制十分薄弱。也因為如此,在緬甸東籲王朝建立之後,這些土司就紛紛投降於緬甸,從而使得西南地區的疆界線大為縮減。

明朝是如何丟掉雲南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的?


元朝時期的東南亞

不過,其中的緬甸則相對特殊。1277年,緬甸蒲甘王朝對金齒的長官臣服於元朝的行為不滿,發兵進攻金齒。於是元朝立即發兵38000人進攻緬甸,緬甸大敗,元軍直到江頭城才撤回。元軍撤回後,緬甸繼續發動進攻金齒。1280年,元朝第二次出兵緬甸,一直打到了太公城(德岡),緬甸國王驚恐不已,趕緊向元朝投降。正當此時,緬甸發生了內亂,蒲甘王朝陷入四分五裂,這些分裂的勢力有的投降於元朝,有的俯首於暹羅(泰國)。此後,元朝在緬甸曼設置了邦牙、雲遠、蒙光、木邦、蒙憐、蒙萊、通西、孟併、孟廣等土司,歸雲南行省管轄,這是在東南亞第一次設置土司。

明朝是如何丟掉雲南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的?


蒲甘王朝

明朝是如何丟掉雲南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的?


元朝時期的雲南行省

二,明朝對東南亞土司的重新冊封

明朝建立後,繼承了元朝對東南亞土司的冊封,並且根據其勢力的變化做出了一些調整。明朝初期,朱元璋曾在1382年設置孟養、木邦、緬甸三府,到了永樂年間分別改設為孟養宜慰司、木邦宣慰司、緬甸宣慰司。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又冊封緬甸南部的孟人、克倫人、撣人聚居地為大古剌宣慰司和底馬撒宣慰司,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又大古剌之地設底兀剌宣慰司。從此,明朝在東南亞就冊封了孟養、木邦、緬甸、大古剌、底兀剌、底馬撒六個宣慰司。除了六個宣慰司之外,這裡還有一些小土司,如永樂三年冊封的孟艮御夷府;成化二十年(1484年),分木邦西部地置孟密安撫司等。

明朝是如何丟掉雲南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的?


中南半島的宣慰司分佈

在泰國和老撾北部,明朝同樣繼承了元朝在此的冊封。洪武十六年(1383年),“麓川、緬甸、車裡、老撾、八百皆內附,準為宣慰司”。永樂二年(1404)年,老撾內附,永樂帝冊封為老撾宣慰司。

明朝是如何丟掉雲南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的?


在永樂時期開始,緬甸南部的大古剌、底兀剌、底馬撒三個宣慰司被孟人建立勃固王朝控制,從此和明朝失去了聯繫。因此,到了宣德年間,在中南半島存在的宣慰司只有6個,並稱為了“六慰”,名義上隸屬於雲南省的“外夷”地區。在宣德年間,明朝滅麓川二宣慰司,將之分為南甸宣撫司、幹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並稱為“三宣”,屬於雲南省的“內屬”地區。而“三宣六慰”也就成為了雲南土司的總稱。

三,東南亞土司的脫離

和元朝的有軍事勢力深入東南亞不同,明朝並未曾向中南半島的土司地區派遣一官一職和一兵一卒,僅僅停留在了冊封的層面。因此,明朝對該地區的土司控的控制力是遠遠不及雲貴內部的土司的。在經濟上,東南亞土司並沒有嚮明朝繳納稅收的任務,而雙方則以“朝貢”的貿易方式聯繫。終明朝一帶,老撾宣慰司對明朝朝貢了30次,而緬甸宣慰司方面則只有5次。這些土司嚮明朝“進貢”馴象、象牙、犀角、香料、金銀器等,主要是歸明朝皇帝享用,而明朝則在“薄來厚往”的思想指導下,進行了大量的“回賜”。然而在民間貿易方面,明朝就嚴格進行了限制,甚至禁止。這也使得東南亞的土司和雲貴經濟難以融合起來。

明朝是如何丟掉雲南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的?


東南土司的建立,主要主要在於元朝的征伐和緬甸、泰國的分裂提供了機會。到了明朝,沒有軍事力量深入東南亞,那麼對這些土司的控制就顯得很薄弱。一旦緬甸和泰國等國走向了統一,那麼這些土司的淪陷也就成為了必然。在明朝初期,在緬甸形成了南北朝,其南部為勃固王朝,其北部為阿瓦王朝,兩大王朝相互混戰,長達四十年。當時的緬甸除了這兩大王朝之外,還有東籲、木邦、孟養、孟密、阿拉乾等國,他們有些名義上接受明朝的冊封,但是實際上是緬甸諸侯之一。

明朝是如何丟掉雲南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的?


巔峰時期的東籲王朝

1531年,東籲王朝建立,並很快消滅了勃固王朝和中南部的各大割據勢力,走上了統一緬甸的道路。1551年,東籲王朝又滅阿瓦王朝,至此,緬甸再一次宣告統一。1556--1557年,東籲王朝又攻克翁榜、孟密、孟拱、孟養、孟乃、良瑞、耀紹、孟別等地,當地撣人紛紛歸順。到了1581年,東籲王朝的屬國多達51個。此後,東籲王朝不斷嚮明朝的“外野”宣慰司進攻,明朝也派軍來戰,雙方的戰爭一直持續到了1606年,最終緬甸佔據了木邦,標誌著雲南的“外野”土司全部淪陷。

明朝是如何丟掉雲南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的?

明朝後期的雲南版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