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告訴你什麼才是文化貴族!

作者|唯舊 來源|壹學者(ID:my1xuezhe)

推薦丨小多少年時(ID:xiaoduoui)

中國歷史上名門望族、顯第世家頗多,然彪炳《辭海》為名人世家者,僅江西修水(古稱義寧)陳寶箴一族。


國學大師吳宓認為,陳寅恪是“我國當代通儒第一人”,而義寧陳氏是“中國近世模範人家……父子秉清純之門風,學問識解,惟取其上,所謂文化貴族。”


清末湖南巡撫陳寶箴、同光體詩代表人物陳三立、畫家陳衡恪、史學大師陳寅恪和“中國植物園之父”陳封懷,這五個人,就是著名的“陳門五傑”。


義寧陳氏四代五傑的百年傳奇,燭照出中國近代文化人命運的縮影……

在廣納中華文化之精粹的新編《辭海》中,陳門五傑的陳寶箴、陳三立、陳衡恪和陳寅恪祖孫4人,同時享受到了“分立條目”的待遇——

陳寶箴(1831-1900年),晚清湖南新政的領軍人物,湖南巡撫。

陳三立(1853-1937年),陳寶箴之子。清末“維新四公子”之一,詩人。

陳衡恪(1876-1923年),陳三立之子,詩書篆刻俱佳。

陳寅恪(1890-1969年),陳三立之子,清華國學院著名的“四大導師”之一,被譽為“教授中的教授”、“三百年來僅此一人”。

《辭海》將一門三代四人共列,這在中華百家姓中,實屬罕見。再加上陳衡恪之子陳封懷,這五位閃耀中華的人物,祖孫四代,一脈相承,身上流淌著同樣一份熱血和情懷:

他們譜寫了一段聲名顯赫的家族歷史,譜寫了一個四代精英的輝煌傳奇,譜寫了一份可歌可泣的家國情懷,人類群星閃耀時,義寧陳氏曾照亮過中華天空。

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告訴你什麼才是文化貴族!

義寧陳門五傑:陳寶箴、陳三立、陳寅恪、陳師曾、陳封懷

1

風雲父子|志節忠勇陳寶箴 亢直詩人陳三立

古有“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之說,講的便是贛鄱(gàn pó)大地——江西。

清雍正八年(1730年),陳氏先祖由福建遷入江西義寧安居,經歷棚民之家、耕讀之家和官宦之家,經過近200年的文化積蓄,在貧瘠小鎮中走出了陳氏家族第一位風雲人物——陳寶箴

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告訴你什麼才是文化貴族!

陳寶箴

1852年的鄉試,21歲的陳寶箴中了舉人,陳家人欣喜若狂,張燈結綵地慶賀,在親朋好友的殷切期望中,陳寶箴走出了小鎮,奔向遼闊遠方。

未料幾年時光,已是滄海桑田,太平天國和清王朝的戰火席捲了大半個中國,陳寶箴毅然從軍,參加了湘西地方組裝義勇軍“果健營”。

當時“果健營”遭受翼王石達開的軍隊猛攻,義勇軍拼命死守,眼看就要糧盡餉缺,這時陳寶箴站了出來:“我去籌備軍餉!”

時值隆冬,寒風凜冽,去往永順縣求援的路上又山道崎嶇,陳寶箴冒風頂雪走了幾天,到達永順縣府時,他已是臉色發青,十分虛弱。

在他極力求援下,“果健營”成功籌得糧食和衣被,終於抵禦了太平軍的攻擊,而石達開見“果健營”久攻不下,遂悻悻而退。

陳寶箴的義舉,受到了“兩江總督”曾國藩的賞識,就像千里馬遇見了伯樂,陳寶箴從此仕途無量,先後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隸布政使,湖南巡撫,被譽為“

海內奇士。”

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告訴你什麼才是文化貴族!

陳寶箴

任湖南巡撫時期,陳寶箴以富國強民為己任,建樹頗多:

文化上,變士習、開民智,他開創南學會、時務學堂,並刊行《湘學報》、《湘報》;

政治上,他肅清吏治,又知人善任,起用譚嗣同、唐才常等維新人物;

實業上,他設礦務局、鑄幣局、官錢局、工商局等;

軍事上,他裁汰舊式軍營,引進西方軍事化管理,設武備學堂。

在陳寶箴的主導下,湖南新興事業蔚然而起,成為全國最有生氣的省份。

1898年,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轟轟烈烈的維新變法運動失敗,維新派骨幹陳寶箴遭到懲處:即行革職,永不敘用。

儘管仕途終止,但陳寶箴所做的貢獻不可磨滅,他是走在時代前沿的人,仕途之上勇於創新,敢於擔當;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愛國為民、剛正不屈的坦蕩情懷

曾國藩贈詩:

“議事有陳同甫氣,所居在黃山谷鄉。

萬戶春風為子壽,半瓶濁酒待君溫。”

康有為讚道:"師師陳義寧,撫楚救黎蒸。變法興民權,新政百務興。

"

而陳寶箴“不為一己謀私利,但為萬世開太平”的民族大義精神,深深影響了他的兒子陳三立,陳三立,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他在詩賦方面造詣甚高,是近代同光體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有“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之譽。

在陳寶箴主持各項維新舉措時,陳三立遂侍左右,得其父言傳身教,其為國為民之心更為濃烈。

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告訴你什麼才是文化貴族!

陳三立

1882年,禮部侍郎陳寶琛主持了一場鄉試,批閱時,一份考卷引起了他的注意,這份考卷不以時下最流行的文體作答,而以散文體寫就妙文,洋洋灑灑,一氣呵成。

陳寶琛讀完驚歎:“才學過人。”於是破例將其錄為舉人,這名考生就是陳三立。

1889年,陳三立中進士,同父親陳寶箴一起在朝為官,為維新運動四處奔走疾呼。

1898年戊戌政變後,陳三立因“招引奸邪”之罪被革職不用,與父親陳寶箴一起返回江西。

此後政途之上再無陳三立,而文壇上冉冉升起一顆新星。

陳三立本就學問淵博,致力於詩詞研究,早年就有“吏部詩名滿海內”之譽,回鄉之後,陳三立登高揮筆:“憑欄一片風雲氣,來做神州袖手人。”從此開始了《散原精舍詩集》的收集記錄。

一首《城北道上》盡情抒發閒適生活:

晶礫新馳道,晴霆疊馬蹄。

屋陰銜柳浪,裾色潤瓜畦。

詣客能相避,偷閒亦自迷。

歸棲枝上鵲,為我盡情啼。

梁啟超誇讚:“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於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

楊聲昭評價:“光宣詩壇,首稱陳(三立)、鄭(孝胃)。”

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告訴你什麼才是文化貴族!

陳三立

而陳三立也將自己對國家的一片赤誠,轉化為對後代教育的嘔心瀝血。

1903年,陳三立辦了一所家學,為了供課堂之用,陳三立果斷決定:“將我的住宅讓出辦學。”

他更以遠大的眼光聘請了外國教師,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還廢除"八股文"和跪拜禮節,禁止死背課文及體罰學生,大開創新式學校的先例。

除了辦學,陳三立還樂於伸張正義。

1906年,義寧州大荒,不少饑民前往宜豐天寶買糧,而一些居心不良的富商誣稱饑民是“匪徒搶劫”,挑起鬥毆,殺死饑民57人。

倖存之人含淚控訴富商的惡行,訴狀卻被扣下不發,饑民無奈求助陳三立,陳三立頓時怒不可竭,代表饑民具陳上疏。

這件事鬧到了刑部,經過詳查核實,冤案大白,主犯及當地知縣最終得到嚴懲。

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告訴你什麼才是文化貴族!

陳三立

1937年"盧溝橋事變",戰火波及北平、天津,眾人紛紛攜家逃離,而陳三立卻說道:“我決不逃難!”

當時日軍氣焰囂張,有人就說中國必敗,陳三立聽說後怒斥:“中國人豈狗彘耶?豈貼耳俯首,任人宰割?”

當時,陳三立的好友鄭孝胥投靠日本,輔佐溥儀建立偽滿政權,陳三立痛罵鄭“背叛中華,圖功利”,當即與之斷交。

後來北平淪陷,日軍欲招陳三立,派人登門百般遊說,陳三立始終回答如一:“不去!”為了表明立場,他絕食五日,憂憤而亡!

在朝,則挺身而出,匡扶社稷;在野,仍伸張正義,辦學育人;山居,就“蕭然物外,不染塵氛”;愛國,則慷慨赴死,大義凜然,視功名利祿如糞土,陳三立是當之無愧的君子。

有一次,學生來拜訪陳三立,詢問如何增進學問,陳三立卻說:“你們現在要學習的,是如何做人。”

處世先立身,做事先做人,陳三立不但以此來教育學生,也以此來教育自己的兒子,膝下五子,個個人傑:

長子陳衡恪(即陳師曾),近現代著名畫家、藝術教育家;

次子陳隆恪為著名詩人;

三子陳寅恪為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

幼子陳登恪為著名詞人。

其中又以長子陳衡恪和三子陳寅恪的成就為高。

2

卓絕父子 |虛懷若谷陳衡恪 忠誠愛國陳封懷

陳衡恪又名陳師曾,是民國初年天才橫溢的畫家,美術家,藝術教育家。

6歲那年,陳師曾隨祖父乘轎遊西湖,見湖面荷花盛開,小小的陳師曾竟不知不覺在轎板上用手指畫荷花。回家後,陳寶箴給了陳師曾筆墨紙硯,讓懵懂的陳師曾學習畫畫,陳師曾和繪畫的緣分就從這時開始。

10歲以後,陳三立給兒子尋找老師,陳師曾師從尹和白學畫花卉,和周大烈學文學,和範鎮霖學漢隸、魏碑,和範當世學行書,打下堅實地功底。

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告訴你什麼才是文化貴族!

陳師曾

民國初年,北京金石書畫之風大盛,陳師曾的花鳥畫脫穎而出,他的畫作取百家之長而別具一格:他畫蘭花,筆下的蘭花彷彿在風中搖曳;他畫竹子,幹亭亭而葉瀟瀟,如見其動,如聞其聲。他畫山水,不學時流而另闢蹊徑。

“必須學甲的也學乙的,取甲乙的好處,而自己造出一個丙來,才能卓然成家。”他的成功之處,正是在於取百家之長而獨成一體。

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告訴你什麼才是文化貴族!

陳師曾繪畫

陳師曾秉承陳三立之風,認為畫畫與做人是分不開的。

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陳師曾就以他坦蕩熱忱的為人、豐富深厚的學識,折服了許多近代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告訴你什麼才是文化貴族!

陳師曾年輕時交到的第一位好友是魯迅,魯迅在東京籌辦《新生》雜誌時,陳師曾積極支持和贊助。

在日留學期間,陳師曾又和美術學校的李叔同(弘一法師)成了好朋友。

1916年9月,李叔同為陳師曾題其荷花小幅:“一花一葉,孤芳致潔;昏波不染,成就慧業。”

他將自己的玩具、泥偶贈與陳師曾。陳師曾則將這些贈物畫為一條幅,掛於自己的畫室中,以示不忘舊友。

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告訴你什麼才是文化貴族!

魯迅和陳師曾

在陳師曾一生的交往中,他與齊白石的淵源最是為人稱道。

1917年,55歲的齊白石避鄉亂居於北京,以賣畫和篆刻為生。當時,他畫一個扇面的價格是銀幣兩元,比一般畫家便宜一半,依然無人問津。

一天,陳師曾逛琉璃廠,見到齊白石所刻的印章,頓時激賞不已,齊白石又取出《借山圖》請他觀看,陳師曾更欣然賦詩一首,並勸齊白石“畫吾自畫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而從此齊白石就把這句話作為終生的座右銘。

1922年,陳師曾赴日參加 “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會”。在這次展覽中,由他攜去參展的齊白石的畫作轟動中外,齊白石從此一舉成名,終成一代大師。

對二人的藝術交往,齊白石稱:“君無我不進,我無君則退。

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告訴你什麼才是文化貴族!

陳師曾和齊白石

1923年夏,陳師曾得知繼母病危,不顧暑熱馳歸南京,親奉湯藥。不久繼母病逝,他也因連日勞累染病不起。

梁啟超在悼詞中說:“師曾之死,其影響於中國藝術界者,殆甚於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損失,不過物質,而此損失,乃為無可補償之精神。

吳昌碩的輓詞則是:朽者不朽

陳師曾為人真誠,嚴於律己,坦率待人,頗得其父陳三立君子之風,而陳師曾的這種人格又深刻影響了他的兒子——中國植物園創始人之一陳封懷

陳封懷在金陵大學時就讀農科,師從著名植物學家陳煥鏞,那時起,陳封懷就對植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33年的中國,雖然有新建的眾多植物園,但在這當中,卻沒有一座中國人自己創辦的、供植物研究的植物園。當時植物學家胡先驌下決心要辦一座像樣的植物園,陳封懷當即參與了尋覓植物園園址的計劃中。

他騎著毛驢,冒雨迎風,在山道路上行進,功夫不負苦心人,幾次尋覓後,研究所決定在廬山建立森林植物園,陳封懷便在廬山山上、山下忙碌開了。

第二年,陳封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潛心研究報春花科和菊科植物。

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告訴你什麼才是文化貴族!

陳封懷

1936年,陳封懷學成歸國,他放棄了留在大城市獲得優厚待遇的機會,毅然回到闊別兩年的廬山森林植物園,為植物園的建設和發展辛勤工作。

然而正當廬山森林植物園的建設蓬勃開展的時候,日本侵略軍逼近了江西九江,植物園即將遭到毀滅性的衝擊。廬山周圍炮聲隆隆,憾不動依然堅守在崗位上的陳封懷,在工人幾番勸說下,陳封懷方含淚離開。

1946年,傳來抗戰勝利的消息,陳封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馬上回到廬山。

一眼看去,滿目瘡痍,斷瓦殘垣,曾經辛辛苦苦培育的珍貴植物損失殆盡,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在這樣艱苦條件下,陳封懷毅然挑起了重建植物園的重擔:沒有房屋,就和職工一起住在簡陋的茅草棚裡;沒有糧食,就將吃的大米一步一步背上山;沒有蔬菜,自己動手種馬鈴薯和蘿蔔。

條件雖苦,但陳封懷沒有逃避艱苦和設法遷往大城市,而是與職工一道,毫無怨言。非但如此,他還四處籌集資金,恢復和發展植物園;又將自己兼任中正大學教授的工資貼補職工生活,維持植物園支出。

此時的陳封懷不僅要與艱難困苦的條件作鬥爭,還要與破壞植物園的行為進行鬥爭。

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告訴你什麼才是文化貴族!

陳封懷

1948年秋,蔣介石想裝飾自己和宋美齡的居所廬山別墅——美廬。底下的官員為討好蔣介石、宋美齡,派了四個人到廬山植物園挖掘紅楓。

陳封懷挺身而出,義正言辭說:“紅楓不能挖,樹木是植物園的,我有責任保護!”

那幾個挖紅楓的人見陳封懷堅定不屈,只好訕訕而退。

為這件事,當時的江西省省長王陵基特意“宴請”陳封懷,要他“割愛”,當時的廬山管理局局長為此威逼陳封懷,而他都絲毫不為所動。

還有一次,在解放廬山前夕,國民黨軍隊的散兵在廬山大肆搶劫,並裝作土匪綁架了陳封懷,要勒索錢財。

幸而第二天中國人民解放軍登上廬山,陳封懷才得以獲救,也使中國當時惟一的植物園保存下來。

陳封懷不但對植物園事事親力親為,更積極鑽研報春花科植物。單發表的植物研究論文就不下20篇,又主編了多本植物學書籍,單單《廬山植物園栽培植物手冊》一書就記載了1250餘種栽培植物

此外,他還參與設計杭州植物園;主持建立南京中山植物園;領導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華南植物園的建園工作......

愛國之心一片赤誠,不為權貴摧眉折腰,嘔心瀝血成就著述,陳封懷一身坦蕩,將家族傳統的愛國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

3

三百年來唯一人:德厚流光陳寅恪

“陳門五傑”享譽中華,而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陳寅恪

得祖父陳寶箴、父親陳三立兩代人的文學積澱,得長兄陳師曾以身作則樹立榜樣,陳寅恪厚積薄發,成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

他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我國曆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人物——梁啟超曾這樣評價陳寅恪: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我國著名古典研究專家傅斯年這樣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告訴你什麼才是文化貴族!

陳寅恪

1925年,清華大學新成立的國學研究院迎來了四位導師,前三位學者無一不是文壇翹楚:開創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國維;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啟超;才學過人、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而最後一位讓人大跌眼鏡,無學位,無著作、無文憑的陳寅恪。

眾人不禁議論紛紛:“他教得了我們嗎?”梁啟超笑笑,一語驚詫旁人:“

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

終於,陳寅恪的身影出現在清華園裡,沒多久,他就成了轟動清華的人物。

據學生講:“陳先生在課堂上講授的學問貫通中西。”“陳先生講課時七八種語言信手拈來。”“陳先生講歷史,引詩舉史,從《連昌宮詞》到《琵琶行》《長恨歌》,皆信口道出,就連文字出處都說的一字不差!

沒錯,這就是博古通今,學問精深的陳寅恪,他有一套著名的講課規定:

“四不講: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我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

若是陳寅恪胸無點墨,何來這般霸氣沖天之說?

他是做老師的一座高峰,“桃李滿天下”對陳寅恪來說,當之無愧。他的學生中多得是如季羨林、蔣天樞等大師。

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告訴你什麼才是文化貴族!

陳寅恪

後來凡是陳寅恪的課,皆學生雲集,甚至許多名教授也來聽他的課:研究院主任吳宓教授風雨無阻、堂堂必到;每當陳寅恪講《中國哲學史》,在教室的角落裡總能看到哲學專家馮友蘭的身影。

在清華校園裡,不論是學生還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難問題,都可以向陳寅恪請教,而且一定能得到滿意的答覆。大家稱他為“活字典

”、“活辭書”,在師生中享有“蓋世奇才”的聲譽。

吳宓曾不無感慨地說道:“閤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寅恪雖系吾友而實吾師。

又因陳寅恪身出名門而學識過人,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盛名之下,陳寅恪始終樸素厚實,謙和自信,真誠而不偽飾,人稱學者本色,他氣度不凡,威望服眾。

1932年,清華大學舉行新生入學考試,陳寅恪出了一篇國文試題——作文《夢遊清華園記》。

另一題為“對對子”,上聯為“孫行者”。結果“對對子”這一題,一半以上考生交了白卷。對出“胡適之”而獲滿分的考生,僅周祖謨(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一人。其餘答“祖沖之”,“王引之”之類也尚可成對,凡答“唐三藏”“豬八戒”“沙和尚”等都不及格。

當時正是白話文運動蓬勃發展之時,因此有人在報上批評清華大學食古不化,不應出怪題“對對子”考學生。

陳寅恪有理有據地提出四條理由:

一、測試考生能否區分虛字和實字及其應用;

二、測試考生能否區分平仄聲;

三、測試考生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

四、考察考生思想條理。

這番解釋一經發表,“對對子風波”即告平息,陳寅恪的威望可見一斑。

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告訴你什麼才是文化貴族!

陳寅恪

在繁忙的教學中,陳寅恪仍致力於史學研究工作,掌握和精通日語、德語、英語、法語,涉獵梵語,希臘語,巴利語,藏文、蒙文、突厥回鶻文、吐貨羅文(土火羅文)、西夏文、滿文、朝鮮文、佉盧文、梵文、巴利文、印地文、俄文、伊朗文(應當是古波斯文)、希伯來文等20多種語言

他先後出版了《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論稿》兩部著作,主張在“在史中求識”,“詩史互證”,研究涉及到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別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語言學、敦煌學等。

不幸的是,陳寅恪患上目疾,醫生最後下了一份雙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診斷書。

雙目失明對於一個執筆之人而言,不亞於晴天霹靂。而陳寅恪卻在這樣的情況下,由助手幫助,寫成了80餘萬言的《柳如是傳》。

步步卓絕,字字啼血!而這些文字在當時絕不可能出版。

明知道出版無期,他依然堅持完成。一如他留學期只要學問,不要學位那般天高雲淡的風範。

他的助手黃萱曾感慨說:“寅師以失明的晚年,不憚辛苦、經之營之,鈞稽沉隱,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別傳》)。其堅毅之精神,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

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告訴你什麼才是文化貴族!

陳寅恪

1929年6月3日,在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陳寅恪首先提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

這是一種極純極高的境界,而先生恪守終生。他的學問、他的獨立、他的氣度、他的堅毅、他的認真,他當之無愧是民國文壇上那顆最耀眼的星。

4

義寧陳氏家風流芳 獨立精神今日猶存

義寧陳氏在短短几十年間,衍生出“陳門五傑”這樣舉足輕重的人物,究其緣由,其實是家族門風的百年積澱。

陳寅恪先生曾說:“士族之特點既在其門風之優美。”“家世信仰之至深且固。

陳氏先祖陳騰遠奉行“重信義、輕財賄”,教育子孫要“立仁德之志,操君子之節”。

陳寶箴父親陳偉琳,因率領民兵抵抗太平軍操勞過度過世,臨終遺言:“成德起自困窘,敗身多因得志”。

這些箴言,深刻影響了陳寶箴及其後世,勉勵陳氏子弟重德,愛國,好學的美好品行,成為他們言行舉止的標杆。

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告訴你什麼才是文化貴族!

義寧陳氏

陳氏家族宣揚傳承的,是清正廉潔、不求富貴利達之心的君子風範。

陳寶箴出任湖南巡撫,這樣的官職乃是一方封疆大吏,若旁人必然錦衣玉食,而陳寶箴卻安於清貧,粗茶淡飯。

他還恪守祖訓,拒絕別人的饋贈。

1895年初秋,湖北巡撫譚繼洵生了重病,而陳寶箴恰會醫術,就幫譚開繼洵開了個方子。不久譚繼洵痊癒。為了報答陳寶箴,譚繼洵特意派人送來魚翅一盒,銀票五百兩,但陳寶箴都原封不動地退了回來。

在陳三立身上,也可見其父的清明風骨,他多次推拒高官厚祿。

帝師陳寶琛對陳三立的才學十分讚賞,欲推薦陳三立入宮給溥儀講授古文,陳三立婉言謝絕了。

1906年,湖南工商界追念陳寶箴父子推行新政的舉措,奏請為陳寶箴塑銅像,為陳三立授官職,陳三立再次斷然拒絕。

1907年,袁世凱向陳三立伸出了橄欖枝,委任陳三立為參政議員。陳三立馬上擺手:“恐難勝任。”

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告訴你什麼才是文化貴族!

陳氏三兄弟:陳隆恪、陳寅恪、陳師曾

陳寅恪遍遊歐美,但在生活作風上十分節儉。

有一次,在美國,一位洋人朋友知道陳寅恪即將返國,特地相贈一份名貴的禮物,陳寅恪以不便攜帶為由婉拒。

陳寅恪不愛接受外人饋贈,甚至親人之間也同樣嚴以律己。

一年冬天特別寒冷,侄兒陳封懷見他穿衣單薄,便送了一件皮襖給他。陳寅恪雖收下了卻一直沒穿,不久後又將原物退還給侄兒。

陳師曾住在北京時,曾有一位叫潘馨航的先生,對陳衡恪的畫十分欽慕。

一次,他登門請陳師曾作畫16方,定潤金共計16元。但潘先生拿到畫後,認為定價太低,給了20元。陳師曾不願多收,他說:"我的畫論價或許不止賣這些錢,但潤例既定,說按規定收取,我一文也不會多收你的"。

“家國舊情迷紙上,興亡遺恨照燈前”,陳氏家族宣揚傳承的,是一份捨生忘死、剛直不屈的家國情懷。

1895年,陳寶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悲憤交加,長嘆:“無以為國矣!”

後他不畏強權,屢為國事上疏,又大力推行新法,為國鞠躬盡瘁。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佔領香港,陳寅恪立即辭職閒居,日本當局為了維持統治,特意派人持日金四十萬元,委任陳寅恪辦東方文學院,陳寅恪堅決拒絕。

第二年,日方仍不死心,又派人前來請陳寅恪到已被日軍侵佔的上海授課,面對金錢和威脅,陳寅恪始終不為所動。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氏家族宣揚傳承的,是一份坦蕩直率、寧折不彎的錚錚風骨。

曾經陳寶箴因“王樹汶案”蒙冤,有人誣稱他“日營營於承審各官之門”,企圖“彌縫掩飾”,陳寶箴抗疏力辯,不是為了官位的去留,他說:“一官進退輕如鴻毛,豈足道哉”。

他爭的是一個真相,是一份正義,是自身的氣節!

他絕不能緘默不言。

後經朝廷委派閻敬銘複查此案,證明陳寶箴所辯真實不虛,還了他一個清白。如此膽識、氣度、風義,為晚清官場所僅見。

陳寶箴抗辯自雄的整個過程,讓我們看到了義寧陳氏獨立之精神。

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告訴你什麼才是文化貴族!

陳寅恪

文革時期,當陶鑄成了黨內走資派第三號人物時,陳寅恪被數次要求揭發陶鑄,並暗示"揭發有功"。

陳寅恪大義凜然說道:“我絕對不會靠揭發別人這種無恥行徑來而換取廉價的寬大!

錚錚風骨,寧折不彎。

義寧陳氏留給後世的家訓家風,已成為陳氏後人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如今義寧陳氏後人仍活躍在中華舞臺:

陳寅恪的三個女兒,陳流求、陳小彭和陳美延,分別在醫學、生物和化學領域有所建樹;

陳雲君,陳三立之孫,書畫大家;

陳小從,陳隆恪之女,詩詞家,著《吟雨軒詩文集》;

陳星照,陳登恪之子,北京市環境保護局任總工程師;

陳貽竹,陳封懷之子,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

朱德裳在《三十年聞見錄》中讚歎:“吾閱世數十年,所不愧清風亮節者,義寧陳氏足以當之。

是的,陳門子弟用他們堅毅的一生書寫的:是剛直耿介的君子之風,是捨我其誰的英雄氣魄,是保境為國的民族大義,是俯仰無愧於天地,行止無愧於人心的赤誠精神

義寧陳氏,山高水長!

喜歡,就請您關注、轉發、評論~小編給各位讀者比心啦

聲名顯赫的陳氏家族,告訴你什麼才是文化貴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