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社会的历史意义——也看《大道之行也》

匠心微语 课内课外


大同社会的历史意义

——也看《大道之行也》

脚踏实地、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向来不缺乏浪漫主义,《关雎》中的唯美爱情从《诗经》的辛劳场景中出现应该就是明证,或许正因为生活的艰辛需要调节和慰藉,古代的劳动人民才格外渴望美好的社会理想吧,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可能会更加感受到大同社会对中国古代人民的价值和意义吧。


大同社会的历史意义——也看《大道之行也》


作为理想世界的最为典型代表,《大道之行也》中描述的世界是那样的美好——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物尽其用、人尽其力,竭其所能而无私心,夜不闭户……从生存所需到发展需要再到精神需要都得到了满足和尊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这里得以完美展现。


大同社会的历史意义——也看《大道之行也》


儒家经典文献《礼记·礼运》篇,是孔子在阐述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时明确提出的,为人们刻画和描绘了最理想而崇高的政治目标,最远大而美好的社会愿景,这就是中国人所熟知的“大同”理想。

这样的完美世界自然让人们心向往之。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更是被视为大同社会的具体场景,被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推崇至极。直到近代,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及其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思想,曾对20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产生深远影响。


大同社会的历史意义——也看《大道之行也》


当然,作为人类解放的追求,应该是大同社会最具价值、最为理想的境界了。除此之外,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还起码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首先,便是聊以慰藉心灵的安抚作用。《礼记》中的许多思想,基本源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是时,国家动乱,民不聊生,百姓疾苦是有识之士共同的担忧,作为一种理想社会的化身,儒家学说阐述的大同社会无疑会给陷入困顿的百姓以希望,以慰藉,孔子及其弟子阐述理想时不是止于一己,而是通过游学,广泛宣传仁政爱民思想,随着思想主张的宣传和影响的扩大,势必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并通过他们,慰藉着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甚至是普通百姓。

其次,便是理想之撑的精神支柱作用。梦想总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对于当时的忧国忧民抑或怀揣抱负的有识之士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同社会无疑是最为理想的境界了,虽然他们也知道,这样的社会理想在当时无法实现。但毕竟是提供了一幅完美的图景,成为他们改良社会的精神支撑。


大同社会的历史意义——也看《大道之行也》


再次,则是改良社会、重建社会秩序的理想社会参考。诸侯割据、天下纷争,百姓疾苦、民不聊生。孔子的仁与礼主张,不仅强调自我约束“克己复礼”,“仁者爱人”,更是强调治国“为政以德”,以德以礼,施行“仁政”……可以说,这些主张的提出,都是以《大道之行》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物尽其用、人尽其力,竭其所能而无私心,夜不闭户”为目标的。

然而,由于时代的原因,孔子也只有“喟然而叹”: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向焉。可见对此他是有清醒的认识的,然而即使如此,却仍然砥砺前行,一生为自己的理想奔走——可见,大道之行的天下大同社会理想给了他多大的精神支撑和现实启发。


大同社会的历史意义——也看《大道之行也》


虽然,在历史上,囿于时代原因,这样的追求无法实现,但是作为一种追求,却影响着几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社会理想而奔走。天下大同思想仍然可谓中国人民矢志不移的追求。(匠心微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