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說到採耳,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之前去四川重慶那邊時在大街小巷裡見到的“採耳”的標牌,之前就聽說採耳起源於巴蜀之地,這麼看來確實有幾分道理。再後來在西安回民街也見到不少採耳的小店,聽著老闆賣力的吆喝,看著他們手裡握著的雞毛刷隨著晚上的風抖啊抖,我一時甚至有進去消費一波的衝動,但細想這種位於小吃街人流密集處的小店的衛生狀況,便只能作罷。但採耳就如同拔罐,如同腳底按摩,只有專業的技師使用專業的工具,你才能知道什麼叫人間不枉來一遭,而你自己用挖耳勺瞎搗鼓充其量也就是個挖耳朵,二者在本質上就有很明顯的區別,而在感官上,那就是享受與遭罪的差距。

普通人家清理耳朵常備的兩大件無疑就是挖耳勺和棉棒,我也一樣,但體驗過採耳後我便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這兩大件的替代品,直到在小米有品看到蜂鳥智能可視採耳棒。我所拿到的這款產品是X7 Pro,為正在眾籌的最新產品,那麼這款產品究竟如何,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來看看產品的包裝。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產品的包裝設計秉承簡約的風格,紙質包裝,正面印有產品的簡圖,背面印有產品的型號、參數以及生產廠家的信息。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打開包裝可以直接看到產品本身。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產品的全部包裝內容有采耳棒一根,充電底座一個,type-C充電線一根,耳勺配件若干以及說明書一冊。

再來看看產品設計方面的一些亮點。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說真的,在第一次看到這款產品的時候我真的以為這是一根鋼筆,這個充電底座和網上售賣的一些筆的底座及其相似,採耳棒也有個類似筆蓋的保護套,和鋼筆放在一起真的是傻傻分不清楚。

產品通體都是金屬質地,品質感非常優秀。通體都是磨砂質感,觸感上能給你一個很好的反饋。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採耳棒的金屬外殼上被“切去”兩塊,在提升美感的同時也能防止採耳棒在桌面上水平放置時的滾動,同時蓋子為磁吸設計,被切去的部分能起到定位的效果,讓你更輕鬆便捷地打開和合上蓋子。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蓋子與採耳棒主體之間的白色部分實際上為一個指示燈,在取下蓋子時會亮起,為白色燈光,而在充電時則是綠色,有點像一些電子產品上的氛圍燈,能給產品增色不少,還能起到提示作用。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蓋子裡實際上就是個及其高檔的挖耳勺,銀色的部分為鏡頭管外徑,在最細的末端則集成有一個攝像頭以及6枚LED的小燈,用來照亮你的耳道,方便你來邊看邊操作。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耳勺頭是可以更換的,通過卡扣連接。換取非常方便。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底部為充電接口,做了鍍金的處理。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充電底座也是全金屬材質,放手裡沉甸甸的,同時它也是一個耳勺頭的收納倉。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充電底座上有個type-C的充電插口,同時貼心的標註了收納倉的開啟方向。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充電底座下方有防滑的小腳墊。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充電底座和採耳棒也是通過磁吸來固定,我們可以看到其底部凸起來的觸針。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打開盒子,內部環形排布有10個不同規格的耳勺頭。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耳勺頭採用PC和硅膠雙料注塑的工藝製成,導光性和柔韌度非常好。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正式開始使用前,你需要下載蜂鳥採耳的APP,通過APP上的WiFi與採耳棒相連,然後實時把畫面傳送的你的手機屏幕裡。APP的設計相當簡約,大致上主要功能就是連接以及正常的使用。APP裡提供拍照、錄像等功能,採耳酸爽的畫面你可以錄像或者拍照。產品的連接是通過WiFi的形式來進行的。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6顆LED的燈光可以說是相當亮了,形成的光斑很大。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攝像頭可以近距離拍攝物品,事實上就是一臺微距微型攝像機,平時用來拍點微小的東西是它拓展出來的玩點之一。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可視化採耳最方便的就是你可以實時查看耳朵裡的汙垢在哪裡,多不多,挖耳朵的時候能更加精準,而不是瞎掏一氣,即使一個人也能輕而易舉把耳朵收拾的乾乾淨淨。產品裡的環形耳勺是我的最愛,360度均可以挖取耳朵裡的汙垢,一些頑固的汙垢也能輕鬆挖下來。其次就是棉籤,相比我們日常使用的醫用棉籤,採耳棒所配套的是合成海綿,體積小但更蓬鬆,且不怕纖維脫落在耳道里,清潔更加徹底且不怕異物殘留。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我也用攝像頭拍了一下我的鼻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看到自己的黑頭。。。不得不說,微觀世界確實有點意思,我打算接下來去拍一拍昆蟲。

看看自己的耳道,自己做自己的採耳技師

做一次採耳,我們這邊均價20,而這款產品也就做六七次採耳的價格,我覺得還是比較值的,並且經過特殊材質定製的耳勺較傳統的挖耳勺使用起來也更加舒適和安全,充電一次可待機兩月,若有興趣還可一物多用的微距攝像頭,這都是它身上的亮點。再加上這沒槽點的外觀設計,放在桌面也是一個很好的裝飾品。總之,我覺得這錢,我花得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