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之礼记第十七讲王制第一节: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国学经典之礼记第十七讲王制第一节: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

王制: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

【注】禄:俸禄。:爵位。上大夫卿:诸侯的卿均为上大夫,故以上大夫、卿合为一等。田:禄田,指收取租税以作俸禄的土地。庸:禄田不足五十里见方的小诸侯,不直接受命于天子,而归属于附近的大诸侯,叫附庸国。元士:上士。

【译】天子为臣下制定傣禄和爵位。以爵位来说,有公、侯、伯、男,士、共五等。诸侯为其臣下制定的爵位,有上大夫卿、下大夫、中士、下士,也是总共五等。天子的禄田是一千里见方,侯的禄田是百里见方;伯则七十里见方,子、男是五十里见方田不足五十里见方的小诸侯,不朝会于天子,而隶属于较大的诸侯,叫做附庸。天子三公的禄田数量比照公侯,天子的卯的禄田比照伯,夫子的大夫的禄田比照子男,天子的上士的禄田比照附庸。

国学经典之礼记第十七讲王制第一节: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

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上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禄;君,十卿禄。次国之卿,三大夫禄;君,十卿禄。小国之卿,倍大夫禄,君十卿禄。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其有中士、下士者,数各居其上之三分。

【注】上农夫:以所受之田土质肥瘠分成上、中、下三等。庶人在官者:指在官府任吏役徒胥的平民。次国:指中等诸侯国。

【译】分配棒禄的规定,每个农户受田一百亩。百亩之田按其土质肥痔分为五等,第一等的百亩之田一个农夫可以养活九口之家,第二等的可以养活八口之家,第三等的可以养活七口之家,第四等的可以养活六口之家,最末等的可以养活五口之家。平民在官府当差的,他们的傣禄也参照这个等差受田。诸侯的下士的傣禄比照受第一等田的农夫,使他们的傣禄足以能养活九口之家。诸侯中士的傣禄是下士的两倍,上士是中士的两倍,下大夫是上士的两倍。大国诸侯的卿的傣禄是大夫的四倍,国君的傣禄是卿的十倍。中等诸侯国的上卿的傣禄是大夫的三倍,国君的傣禄是卿的十倍。小国诸侯的卿的棒禄是大夫的两倍,国君的律禄是卿的十倍。中等诸侯国的上卿,其爵位相当于大国的中卿,其中卿相当于大国的下卿,其下卿相当于大国的上大夫。小国的上卿,其爵位相当于大国的下卿,中卿相当于大国的上大夫,下卿相当于大国的下大夫。

国学经典之礼记第十七讲王制第一节: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

凡四海之内九州岛,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间田。八州,州二百一十国。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名山大泽不以
(bān),其余以禄士,以为间田。凡九州岛,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之附庸不与。

【注】四海之内:古人意念中的陆地为方形,四周有海,故以四海之内指天 下。闲田:留作备用的土地。八州:天下共九州,除去中央一州为天 子王畿,故云八州。天子之县内:指天子王畿所在的一州。朌:分封。但封地可以世袭,而朌地不能世袭。不与:不计算在内。

【译】四海之内共有九个州。每个州的面积都是千里见方。每州之内分封百里见方的大诸侯国三十个,七十里见方的中等诸侯国六十个,五十里见方的小国一百二十个,总共二百一十个诸侯国。每州内的名山大泽不用来分封。分封剩余的土地或作为附庸,或留待赏赐之用。这是瓷外的八州,每州有二百一十个诸侯国。还有一州,那就是天子直辖的王瓷,其中分配给公卿大夫的国土,方百里者九国,方七十里者二十一国,方五十里者六十三国,总共九十三国。在这九十三国之内,如有名山大川,也不用来分配。分配剩余的土地,或用作士人的禄田,或留待赏赐之用。总计,九个州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个国家,而天子的元士、诸侯的附庸尚未计算在内。

国学经典之礼记第十七讲王制第一节: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

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

【注】百里之内:天子的王城百里见方。共官:指天子所设官府的各种开销。 :指王宫中的各项开销。方伯:管理一州的行政长官,即州牧。 二伯:管理四州的行政长官,位在方伯之上。采、流:均指王畿之外的 地域。距王畿较近处为采,赋税不入于天子,只进贡土特产;距王畿遥远之地 为流,进贡与否无定数。

【译】天子百里见方的王城之内,所入赋税用作官府的各项开销。王城之外的千里见方之地,所入赋税用作王宫的日用开销。千里 见方的王畿以外的各个州,每州设一长,称为方伯。一州之中,五个诸侯国为一属,设一属长;十个诸侯国为一连,设一连帅;三十个 诸侯国为一卒,设一卒正;二百一十个诸侯国为一州,设一方伯。八州有八个方伯,五十六个卒正,一百六十个连帅,三百三十六个 属长。八个方伯各人统辖自己州内的诸侯而又受天子的二老统领。二老分管左右各四州,称做二伯。千里见方的王畿也可统称为甸;王畿以外的地方,近的叫做采,远的叫做流。

国学经典之礼记第十七讲王制第一节: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

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译】天子的官属,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上士。大诸侯国的官属,有三卿,都由天子直接任命,五个下大夫,二十七个上士。中等诸侯国的官属,有三卿,其中两个是由天子直接任命的, 一个是国君任命的,五个下大夫,二十七个上士。小诸侯国的官 属,有三卿,其中一个是由天子直接任命的,其余二个是国君任命 的,五个下大夫,二十七个上士。至于天子、诸侯的中士和下士,其 数量各为上级官员的三倍。

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制:三公,一命卷;若有加,则赐也。不过九命。次国之君,不过七命;小国之君,不过五命。大国之卿,不过三命;下卿再命,小国之卿与下大夫一命。

【注】监:监察。监察方伯治理一州的政务,每个方伯的封地派遣三人,故称 “三监”。方伯之国:担任方伯的诸侯的封地。:禄田,在官时作为俸禄,退职后须缴还。:指可以世袭的封地。

三公一命卷:三公本为八命,加赐一 命则为九命,可以穿衮龙衣。卷:卷冕,即衮龙衣。

【译】天子任命他的大夫做三监,到各个方伯的封地去监察方伯的政务。每个方伯的封地派遣三人。天子畿内的诸侯封地,是作为禄田分给的,不能世袭;而王畿外的诸侯封地是可以世袭的。命服的规定:三公加赐一命可以穿衮衣;如再遇恩宠,只特赐器物而不加命数,因不能超过九命。中等诸侯的国君不得超过七命,小诸侯国的国君不得超过五命。大诸侯国的卿,不得超过三命;下卿不得超过二命。小诸侯国的卿和下大夫都是一命。

国学经典之礼记第十七讲王制第一节: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是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养,士遇之涂弗与言也;屏之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以政,亦弗故生也。

【注】民材:平民中有才能的人。:考察。:明白,清楚。 :养育。此指收留为家仆。屏:摒弃,即流放的意思。:指征役。 故:欲。

【译】凡是选用平民中有才能的人做官,一定要对他的德才先进行考察。考察清楚了,然后试用。如果胜任工作,然后授予一定的爵位。爵位定了,然后授予一定的傣禄。在朝廷上品评某人爵位时,让士也一道参加,以示公正无私。在闹市上处决犯人,让众人都厌弃他,以示大快人心。所以国君不录用判过罪受过刑的人,大夫也不收留这种人,士在路上和这种人相遇也不理他。把他们流放到四方边远地区,不管他们到哪儿去,国家既不向他们征租税派摇役,也不分给他们赖以生存的田地,这就是表示不要他们活在世上的意思。

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注】小聘:诸侯派大夫为使节聘问天子。派卿为使节则为大聘。朝: 诸侯亲自朝见天子。

【译】诸侯对天子,每年派大夫去聘问一次,每三年派卿去聘问一 次,每五年诸侯亲自朝见一次。

国学经典之礼记第十七讲王制第一节: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

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命典礼考时月,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山川神只,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

【注】巡守:天子出外巡视。岱宗: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岱宗。:加玉帛牛牲于柴堆上焚烧,以祭祀上帝。望祀山川:面对着大山大川的方向祭祀,不到山川之上祭祀。:接受诸侯朝觐。太师:诸侯国掌管音乐的官。

:指民歌民谣。:通“价”,物价。志淫好辟:如果民风不正,所喜 爱的都是不实用的邪辟之物。同律:指音乐的声调音高。十二律中阴声 为同,阳声为律。:通“叛”。

【译】天子每隔五年出外巡察一次。巡察的那一年二月出发,先到 东岳泰山,在山上燔柴祭天,又望祀当地的大山大川,接受东方各 诸侯的觐见,登门拜访问候当地年近百岁的老人。命令诸侯国掌管音乐的太师进呈当地的民歌民谣,从而考察人民的风化习俗。命令管理市场的官员进呈当地的物价,从而了解人民喜爱和嫌弃的物品,如果民风不正,那么人民喜欢的都是邪辟之物。命令掌管礼典的官员,校订当地的季节、月份、日期,并对音律、五礼六乐、各种制度和衣服式样等进行订正。山川及各种神灵没有全部祭祀就 是不敬,有不敬的,国君就被削减封地。宗庙排列和祭祀不按顺序 就是不孝,有不孝的,国君就被降低爵位。随便改换礼乐就是不服 从,有不服从的,国君就要被流放驱逐。擅自变革制度服饰就是反叛,有反叛的,国君就要被讨伐。对人民有功德的国君,就给他加封土地或进级。

国学经典之礼记第十七讲王制第一节: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

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东巡守之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南巡守之礼。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如西巡守之礼。归,假于祖祢,用特。

【注】假:至。祖:指太祖庙、高祖庙、曾祖庙、祖父庙。:父庙。:特牲,即一牲。

【译】当年的五月到南方巡视,来到南岳衡山,其种种作法,如同巡视东方之礼。八月到西方巡视,来到西岳华山,其种种作法,如同巡视南方之礼。十一月到北方巡视,来到北岳恒山,其种种作法,如同巡视西方之礼。全国巡视完毕归来,到祖庙和父庙举行祭告,每庙各用一牛为牲。

天子将出,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诸侯将出,宜乎社,造乎祢。天子无事与诸侯相见曰朝,考礼正刑一德,以尊于天子。天子赐诸侯乐,则以柷(zhù)将之,赐伯、子、男乐,则以鼗 (táo)将之。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钺(fū yuè)然后杀,赐圭瓒然后为鬯。未赐圭瓒,则资鬯于天子。

【注】出:指出王畿巡察或率兵征伐。类、宜、造:均为祭名,其礼无考。

无事:指无征伐之事。一德:统一道德规范。:指成套的乐器。柷:古乐器,形如方漆桶,边长二尺四寸,深一 尺八寸,中有椎,以椎击底而有声。开始奏乐时先击柷。:执物以致词。古代以多件物品送人,不一一授给,而以其中之一物作为代表物授予。:有柄的小鼓,两旁有耳坠,形如拨浪鼓。乐曲终了时,摇之以止乐。鈇钺:军法用以刑杀的斧子。圭瓒:祭祀时用来酌郁鬯的勺 子,以玉圭为柄,黄金为勺身。鬯:用秬黍酿成的香酒。

【译】天子将外出,要祭祀上帝、社稷、宗庙。诸侯将外出,要祭祀社 稷和宗庙。天子不是为了征伐之事而与诸侯相见统称为“朝”。 朝,可以考校礼仪,订正刑法,统一道德规范,使诸侯尊崇天子。天 子把成套的乐器赏赐给诸侯时,用柷作为代表物授予诸侯。天子 赏给伯、子、男乐器时,用鼗鼓为代表物授予被赐者。诸侯被天子 赏赐了弓矢后,才有权力征伐;被赏赐了鈇钺,才有权力刑杀;被 赏赐了圭瓒,才能自己酿造鬯酒;如果没有被赏赐圭瓒,就等待天子资助鬯酒。

国学经典之礼记第十七讲王制第一节: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

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痈,诸侯曰頖(bàn)宫。

【注】辟痈:周代天子为世子及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四周有水环绕,形如璧,故称。

頖宫:诸侯为世子及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东西两门以南有水半环,故称。

【译】天子命令诸侯办教育,然后诸侯才可以设立学校。小学设在王宫的东南,大学设在郊外。天子的大学叫辟,诸侯的大学叫颊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