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君亲师”及家祠等的小知识(穿越小说知识点)

近期在审阅之前写的小说大纲,想准备着手丰富下内容。可才看了半页,就心烦意乱,发现自己之前想得过于简单了。

就如“一个独立的、三合土的小院子,院子的西边是一间小小的厨房,东边则是放农具和兵器的地方;正屋是五间正房,左边两间是厢房,右边两间也是厢房,唯有正屋是专门摆放祖先牌位的地方……只见正中央放着一张八仙桌,八仙桌的上面放着香炉和贡品,上方贴着张大红纸,红纸上写着“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左边则摆放着自家祖先的牌位”。

这个场景,其实在广西一些农村中的老房子是很常见的。是家祠的一种,只是现在改了些,祖先的牌位改成了祖先的遗照。按理说这是传统,应该在古时就有的……

可是这本书的原先设定是在宋朝时期的,内心也不清楚到底宋朝时期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传统,于是乎翻阅了下资料,才发现自己差点犯了一个固化思维的错误。

一、天地君亲师的起源

“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在南方的家族祠堂中很常见,这是我们传统的崇奉和祭祀的对象;是我们对于穹苍、大地恩赐的感恩之心,是对于社稷、国家的尊重,是对于父母、恩师的深情;也是我们的信仰的源泉、精神寄托的对象。正所谓“

人不夺天,地不离土,君不离口,亲不闭目,师不掉巾”。

“天地君亲师”及家祠等的小知识(穿越小说知识点)

人不夺天,地不离土,君不离口,亲不闭目,师不掉巾

那“天地君亲师”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成为民间的信仰源泉?

翻阅网络百科,上面的说法是“在清代雍正时期,才在政府的认可下,流行于全国范围的。特别是雍正皇帝特意规定了“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诠释,尤其是对“师”的解析”。

这也就是意味着,在清代以前,这种习俗并没有获得官方、士大夫的全面认可,只是民间或者是宗教信仰。甚至可能连这五个字的次序都有一定的差异性。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源头:

根据考究,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是“天地君亲师”的思想源头,公认的是最早出自于《荀子 礼论》;也有人考究认为应该比《荀子》还要早,是出自于春秋时期的《国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

可在汉代以前,各种书籍中并没有总结出这五字真言,只是对“天、地、君、亲、师”的理论进行诠释,

真正总结出来“天地君亲师”的五字真言反而是道家。汉代时期道家昌盛,此时的儒家和道家在一定范围内是互通的,因此在道家的《太平经》(对,就是张角获得的那本书)第一次提到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它提倡了“只有孝子才能养双亲,只有事亲的弟子才可明师道,只有忠君的臣子才能全力事君”。

只是此时与清代所提倡的“天地君亲师”还有一定的差异性存在,因为它是宗教信仰的,所以它所提倡的“君亲师”中的君是指道教的真君;师则是指道教中的师傅。

“天地君亲师”及家祠等的小知识(穿越小说知识点)

所以汉代时期,应该只有道家人事才会崇奉这五字真言,这点在《中国道教》此书中也有阐述到,它认为这五字真言确实是儒家所倡导的,但也是道家第一次总结出来,并将其排序的。

且根据《“天地君亲师”起源》(作者余英)的说法,这五字真言得到民间的接受,不应该早于13世纪中叶。余英先生考究后认为,根据南宋时期的记载,这五字真言,儒家学者虽然认可,并将其再做出了新的解析,可余英也提出了一点,那就是“师”的解析,还有一定的冲突在内,有些儒家在文献中阐述的只有“天地君父”,并没有“师”。而根据车锡伦先生的考究,直到明中时期,“天地君亲师”这五字真言依旧存在于宗教之内,是见于融合了释、道的一些分支宗教中,或是道家中。

所以,宋、元、明中期,这段时间里,民间也应该不会在家祠中摆放这五字真言作为祭祀,若是有,估计也多为宗教人士(不仅仅是道家,有可能是融合部分道教的白莲教或弥勒教)。

明末时期,民间已经集体供奉“天地君亲师”

网上有种传说,说是因明成祖与名士解缙之间的趣事,而流传于世的。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确实是真的。可从文献中显示,确实是从明朝时期,“天地君亲师”逐渐成为民间家祠中的祭祀时必备的物品

此时的格式也没有完全固化下来,有些富裕些的人家则用金丝楠木做成的牌位,再书写上宋体的“天地君亲师”大金字,而普通点的人家则是用红纸黑字来书写。另外,“天地君亲师”的两侧,右边是书写着"九天东厨司命",左边写着“某氏堂上宗祖"。

古代汉族以右为尊,而"九天东厨司命"则是灶神的神位,灶神虽然在神格上是较小的一位神仙,可在民间它是“一家之主”,所以能在民间之家的家祠正位中拥有右尊位。

“天地君亲师”及家祠等的小知识(穿越小说知识点)

这些是史学家和民俗家们的考究出来的,所以明代时期“天地君亲师”应该是在民间中有一定的市场了,只是皇家或官方并没有完全认可而已。

另外网上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这种说法相对缺乏直接证据,属于臆测。

明末清初,中土大地陷入了无序的状态之中,明军、起义军、清军、土匪导致民不聊生,人们倾向于需求一种有序的社会。后来随着清军的节节胜利,伴随着的是“易服剃发”令的推进,活下来的汉人害怕死后无法与祖先见面,因此在家祠中贴上了“天地君亲师”,以表示自己是身不由己,内心中依旧保留着“人不夺天,地不离土,君不离口,亲不闭目,师不掉巾”,同时列入家祠中的正位,右侧则是“一家之主”灶神的位置,左侧才是祖先们屈居的位置。

后来随着反清复明的从明处转入暗处,天地会等组织在民间中不断推进,使得这个习俗很快就受到了汉人们的推崇。而清帝肃清全国反对势力后,认为这种方式是认同清政府的统治(胡人左为尊,将祖先放在左位),同时也需要这种忠君的思想,于是乎就对“天地君亲师”进行了官方的诠释和序列定位,因此获得了再次推广,成为全国人们的信仰源泉之一。

这种说法,其实是建立在两广区域常见的家祠现象。同时清代时期,两广一直都是反清势力的聚集地,所以考虑可能是一些网友根据这几点,进行的一种推断式的考究而已,相对缺乏直接证据来验证。

但不管是那种说法,至少“天地君亲师”在民间流行,应该是在明末清初或是明中期。

“天地君亲师”及家祠等的小知识(穿越小说知识点)

家祠的趣事

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另外在《周礼》中有这样的记载:《礼记·祭义》里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礼记·祭法》:“庶人庶士无庙者,死曰鬼。”

汉代刘邦,虽是秦人,可在秦国占据沛县之前那儿是楚地,所以刘邦也算是半楚人。在战国时期有这样的记载,“楚人多淫祠”(这里的“淫祠”是指泛滥的意思)。因此当刘邦大一统之后,他修改了祭祀的一些礼节,他给原本属于小宗的诸侯国也修庙,只要是他的儿子,都可以在他的庙旁有一座小庙

人本来就是有跟风的情绪在内,随着汉代门阀崛起,家庙逐步兴起。到了唐朝,就有这样的规“三品官员及以上的,死后必须建庙祭祀”。到了宋代,这种家庙的制度也逐渐完善,此时不能随意修家庙了,只能由政府指定给予的个别人才行(就是有谥号,且多为文官),也就意味着,入庙堂已经成为了官僚阶层特权。

可有些家族已经历经千年了,哪怕是因战乱被打散,他们的内心中依旧保留着传统及信仰。因此民间与官方就选择了一种妥协的方式,没有高品阶、政府给予的谥号的,不允许建庙堂,但可以修建家祠,也就是不能享受他人的香火,只能由本家供奉。当然有些有钱的家族或势力,干脆捐钱修个寺院、或道观,让祖先在佛像、道君旁一起享受香火。

“天地君亲师”及家祠等的小知识(穿越小说知识点)

但是此时的家祠,是不能建在家中的,只能建在家族的墓地旁边。且只有经国家批准家族,或者享受官方祭祀神祗先贤的场所才能叫做庙,其他的都算是“淫祠”,直到南宋时期,朱熹写了本书《朱子家礼·祠堂》,他就提出了“ 然古之庙制不见于经,且今士庶人之贱亦有所不得为者,故特以祠堂名之,而其制度亦多用俗礼云。”意思就是,在古代的书籍中都没有庙宇的说法,怎么可以阻碍到人家纪念先祖的呢?此后,民间就将家庙就改为了家祠。

那为什么北方少见祠堂,而南方多见家祠呢?

有人说是因为战争,特别是还特指外族入主中原的两次因素导致的,其实这些都有些偏激了。

在古代的文献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特别是元代和清代,前面提到了家祠中的“天地君亲师”还是清帝雍正所提倡的,所以清代时期,北方应该也还有部分区域保留家祠。而明代,就更加了,在明代的民间书籍中,经常见到陕西、山西的官员,要回家祭祀,且还是在家祠中的现象。

因此考虑更多的,可能是明末时期天灾人祸,如万历、天启、崇祯时期的鼠疫、旱灾、蝗灾,导致了北方人口锐减,大型的家族基本被毁了,又或者是明末的农民起义,导致了无序状态,活下来的人被迫选择一种妥协的方式——一切从简。

另外就是清入关后有一段时间是在北方圈地的,因此部分逃过灾难的人,就成为了包衣奴,这部分人也是不允许建家祠的;还有就是清末时期、民国时期的战乱以及抗日战争时期,都导致了人们背井离乡。加上后来的“破四旧”。所以北方就少见大型的家族形态,也就没有了祠堂(有祠堂就意味着有钱,就如同山西晋商那样,土匪天天惦记着)。

“天地君亲师”及家祠等的小知识(穿越小说知识点)

习俗知识

一、佛教在宋代以前,是没有灵牌位的。是到了宋代时期(大概是在仁宗时期),佛教融入了这个道家的信仰,可能是富家人员捐赠寺院所导致的;也可能是为了满足人们将祖先放在寺院中享受香火;或者是当时的宋代,每当发生自然灾害或战乱时,都会让僧侣、道士去负责收敛尸骸,如宋高宗时,就要求僧人(道士)每收敛2000具尸体,就给一张度牒;又或是其他种种情况吧,毕竟没有更多的文献记载。

这种行为其实是与早期佛教思想有一定冲突的,毕竟佛家提倡轮回,人是可以转世的。若是供奉灵位,那不就是等于否定了轮回?所以后来的解释是,放在寺院内,在僧侣的佛号中,逝者能早日洗涤掉前世的罪孽,早日进入轮回。若是前世为人们做好事,多做事,人们对逝者的思念之下,逝者亦也可成佛(神)。

同样,在寺院中安放灵牌位也是根据《周礼》的礼节的,不能放在右位,也不能正对佛像,只能放在左侧或者是左厢房中。

“天地君亲师”及家祠等的小知识(穿越小说知识点)


二、有时候去游玩一些古宅景观参观时,会有一种“步步高升”的古宅。

这种古宅多见于官宦世家,它是一种多进宅院,每一进宅院都会比前面一进宅院更高些台阶,使人在参观时,会有种步步向高的状态。就如广西钦州大芦古村,就比较完整保留了下来。这种古宅就有别于晋商保留下来的古宅院。

“天地君亲师”及家祠等的小知识(穿越小说知识点)

广西钦州大芦古村的“步步高升”古宅院



希望这个较真的心态,能保持把小说写完,不烂尾……^_^

图片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必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