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戊”

《说文解字》之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第五讲:戊

古人读书应试,并不完全是单纯的个人行为,一个读书人肩负着的往往是他整个家族的共同愿望,背后是他整个家族的财力与物力的支持。这种情况下,动力和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读书之人大都有其精神上的信仰作支撑。这种信仰,大抵有两个:一个叫做文神信仰,一个叫做文字信仰。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戊”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戊”

古人认为文字是很神圣的,是由仓颉公创造,由天上的文神主管。最著名的文神就是“文昌帝君”,民间称之为“文曲星”或“文昌公”。凡是读书之风盛行的地方一般都建有“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以及他的两个侍从:“天聋地哑”。

有人觉得奇怪,那么大的神仙怎么用两个聋哑人来做侍从呢?为什么呢?估计为了保密呀吧!文昌公掌管着天下读书人的命运,这可是天机,天机不可泄露。可是有多少人都削尖了脑袋想打探天机,所以就给文昌公配备了两个不会泄密的侍从(纯属臆测,哈哈)。

每年的二月初三是文昌公的诞辰日,读书人在这一天都要去祭拜,称为“文昌会”。清代把这一天纳入了政府的“祀典”,作为国家级的祭祀礼仪,凡是与文字、书籍、出版有关的行业都要拜文昌公为祖师爷。比如说书局、书坊、刻字的、测字的、写字的、说书的、教书的,都要拜文昌公这位祖师爷。

那一定要拜吗?你当然也可以不拜。那么拜有什么好处呢?不拜好像也没有什么损失啊?可是万一文昌公要是显灵了,你没拜可不就亏大发了吗?所以古人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就是“文神信仰”。

外还此有“文字崇拜”,又叫做“文字信仰”。古人尊重文字,敬惜字纸,废弃的字纸是不能乱丢的,要集中起来放入“惜字塔”焚化,(字库塔,也称字库、惜字塔、焚字炉、敬字亭等等,顾名思义,是古时焚烧字纸的塔形建筑。古人认为文字神圣而崇高,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应随意丢弃,哪怕废纸也需焚化。焚烧字纸时非常郑重,不但有专人,还有专门的礼仪。)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戊”

然后把烧的纸灰都要保存起来,不能随便丢。但是存了那么多的纸灰最后怎么处理呢?就是倒入到能够和大海相通的河里,比如黄河能够入海。因为古人相信大海的尽头是与天相通的,文字可以从这里到达天上,又回到仓颉公那里去(这也是因为“信仰”吧)。因此读书人的书桌旁边一般都有一个字纸篓,因为写了字的纸不能乱丢,否则来世会做文盲。

古代寺庙里专门有捡拾字纸的“拾字僧”。拾字僧就是以捡拾字纸,然后烧字纸保存纸灰来作为修行的一种方法。他们以此来消灾解难,这也反映出古人对文化、对文字的尊重和崇敬。这就是“文字崇拜”,也称作“信息崇拜”。

回到“十天干”解字上来,我们今天要解是天干的第五位:“戊”。

“戊”这个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是个“长棒大斧子”。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戊”

“戊”字甲骨文1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戊”

“戊”字甲骨文2

这个和“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的“钺”( yuè)字字型相似。甲骨文的“钺”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只有“戉”。“戊”和“戉”非常的相似,它们的意思也都是指“斧子”。只是“戉”表示的这个斧子它不是一般的斧子,叫做“威斧”,是古时皇帝的仪仗队用的,所以古代有种说法叫做“白旄黄钺”, 比喻有关征战的事。 《尚书·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后世,“戊”作为斧子的本义消失了,它就被“假借”为天干的第五位,在五行里边属土。“中央戊己土”,在九宫当中代表中位,它是“布气四方,生养万物”的一个符号,另外它还有另一个读音,读作茂盛的“茂”,意思也是“茂盛”。后来为了把这“茂”和“戊”加以区别,就把它的上边加了一个草字头,用来表示草木茂盛。“戊”之所以五行属土、之所以能够茂盛万物,与它读作“茂”有很大的关系。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戊”


同时“戊”这个字还作为一个“会意字”,在《康熙字典》里把它归属在“戈”部。“戈”是一种兵器,所以在“戈”这个部位的字都与兵器和战争有关系。比如说:戊、戌、成、戍、戒、戎等等。如果是老外一看,你说的这些个字长得都一样,傻傻分不清啊!!!

那么这几个字如何来区别它呢?有一个很简单的口诀,叫做:“有一为戌(xū ),空为戊(wù),丁壮男子卫边戍(shù )。”

“戌”字里面的“一”,就代表被兵器攻击的部位。它的本意是“消灭”、“万物尽灭”。

里面有一点儿的“戍”,有保卫、防卫的意思,这个“一点”和左边的“丿”组成了“人”字,在篆书写法里看的很清楚,就表示保卫边防的那个“人”。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戊”

“戍”字篆书写法


我们再看“戎”字,这也是战士的意思。比如说战士穿的盔甲也叫做“戎衣”。为什么要叫“戎”?因为“戎”下面的“十”字,就代表盔甲上的十字拼缝。

还有“成”,“成”是由“戊”下面加一个“丁”字,“丁”字我们在上一讲就讲过,它也可以是代表声音的一个拟声词(叮),“叮”的一声,就表示击中敌人,就代表成功的意思。所以“成”字也是在“戈”部。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戊”

“成”字篆书写法

还有一个字儿就是“戒”,看它的篆书写法,“戒”字底下是“两只手”,表示“两手举戈”。两只手举着一个兵器,就有“警戒、防备”的意思,如临大敌一样,随时可能战斗。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戊”

“戒”字篆书写法


综上所述,我们看这个“戊”:作为象形字,它的本意是指“斧子”,还有一个读音念“茂”,表示茂盛的意思;另外作为“会意字”,它是跟表示兵器的“戈”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在清朝末年有“戊戌变法”,事实上“戊戌”就代表的是一个年号。“戊”是天干,“戌”是地支,这种纪年法就叫做“天干地支纪年法”。 从这来看, “戊戌”的年份肯定好不了,一个生一个灭,个中深意,待我们后面讲到地支的“戌”再讲。

希望通过此讲,能让大家更了解汉字中蕴藏的奥秘,更喜欢汉字。欢迎大家点赞、转发与收藏。

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广老师讲国学”头条号,我会不断的更新,同时也欢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评论,因水平有限,难免讹误,还望大家不吝赐教,共同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