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戊”

《說文解字》之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第五講:戊

古人讀書應試,並不完全是單純的個人行為,一個讀書人肩負著的往往是他整個家族的共同願望,背後是他整個家族的財力與物力的支持。這種情況下,動力和壓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讀書之人大都有其精神上的信仰作支撐。這種信仰,大抵有兩個:一個叫做文神信仰,一個叫做文字信仰。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戊”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戊”

古人認為文字是很神聖的,是由倉頡公創造,由天上的文神主管。最著名的文神就是“文昌帝君”,民間稱之為“文曲星”或“文昌公”。凡是讀書之風盛行的地方一般都建有“文昌閣”,供奉文昌帝君以及他的兩個侍從:“天聾地啞”。

有人覺得奇怪,那麼大的神仙怎麼用兩個聾啞人來做侍從呢?為什麼呢?估計為了保密呀吧!文昌公掌管著天下讀書人的命運,這可是天機,天機不可洩露。可是有多少人都削尖了腦袋想打探天機,所以就給文昌公配備了兩個不會洩密的侍從(純屬臆測,哈哈)。

每年的二月初三是文昌公的誕辰日,讀書人在這一天都要去祭拜,稱為“文昌會”。清代把這一天納入了政府的“祀典”,作為國家級的祭祀禮儀,凡是與文字、書籍、出版有關的行業都要拜文昌公為祖師爺。比如說書局、書坊、刻字的、測字的、寫字的、說書的、教書的,都要拜文昌公這位祖師爺。

那一定要拜嗎?你當然也可以不拜。那麼拜有什麼好處呢?不拜好像也沒有什麼損失啊?可是萬一文昌公要是顯靈了,你沒拜可不就虧大發了嗎?所以古人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就是“文神信仰”。

外還此有“文字崇拜”,又叫做“文字信仰”。古人尊重文字,敬惜字紙,廢棄的字紙是不能亂丟的,要集中起來放入“惜字塔”焚化,(字庫塔,也稱字庫、惜字塔、焚字爐、敬字亭等等,顧名思義,是古時焚燒字紙的塔形建築。古人認為文字神聖而崇高,寫有文字的紙張不應隨意丟棄,哪怕廢紙也需焚化。焚燒字紙時非常鄭重,不但有專人,還有專門的禮儀。)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戊”

然後把燒的紙灰都要保存起來,不能隨便丟。但是存了那麼多的紙灰最後怎麼處理呢?就是倒入到能夠和大海相通的河裡,比如黃河能夠入海。因為古人相信大海的盡頭是與天相通的,文字可以從這裡到達天上,又回到倉頡公那裡去(這也是因為“信仰”吧)。因此讀書人的書桌旁邊一般都有一個字紙簍,因為寫了字的紙不能亂丟,否則來世會做文盲。

古代寺廟裡專門有撿拾字紙的“拾字僧”。拾字僧就是以撿拾字紙,然後燒字紙保存紙灰來作為修行的一種方法。他們以此來消災解難,這也反映出古人對文化、對文字的尊重和崇敬。這就是“文字崇拜”,也稱作“信息崇拜”。

回到“十天干”解字上來,我們今天要解是天干的第五位:“戊”。

“戊”這個字是個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是個“長棒大斧子”。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戊”

“戊”字甲骨文1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戊”

“戊”字甲骨文2

這個和“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的“鉞”( yuè)字字型相似。甲骨文的“鉞”字是沒有“金”字旁的,只有“戉”。“戊”和“戉”非常的相似,它們的意思也都是指“斧子”。只是“戉”表示的這個斧子它不是一般的斧子,叫做“威斧”,是古時皇帝的儀仗隊用的,所以古代有種說法叫做“白旄黃鉞”, 比喻有關征戰的事。 《尚書·牧誓》:“王左仗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後世,“戊”作為斧子的本義消失了,它就被“假借”為天干的第五位,在五行裡邊屬土。“中央戊己土”,在九宮當中代表中位,它是“布氣四方,生養萬物”的一個符號,另外它還有另一個讀音,讀作茂盛的“茂”,意思也是“茂盛”。後來為了把這“茂”和“戊”加以區別,就把它的上邊加了一個草字頭,用來表示草木茂盛。“戊”之所以五行屬土、之所以能夠茂盛萬物,與它讀作“茂”有很大的關係。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戊”


同時“戊”這個字還作為一個“會意字”,在《康熙字典》裡把它歸屬在“戈”部。“戈”是一種兵器,所以在“戈”這個部位的字都與兵器和戰爭有關係。比如說:戊、戌、成、戍、戒、戎等等。如果是老外一看,你說的這些個字長得都一樣,傻傻分不清啊!!!

那麼這幾個字如何來區別它呢?有一個很簡單的口訣,叫做:“有一為戌(xū ),空為戊(wù),丁壯男子衛邊戍(shù )。”

“戌”字裡面的“一”,就代表被兵器攻擊的部位。它的本意是“消滅”、“萬物盡滅”。

裡面有一點兒的“戍”,有保衛、防衛的意思,這個“一點”和左邊的“丿”組成了“人”字,在篆書寫法裡看的很清楚,就表示保衛邊防的那個“人”。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戊”

“戍”字篆書寫法


我們再看“戎”字,這也是戰士的意思。比如說戰士穿的盔甲也叫做“戎衣”。為什麼要叫“戎”?因為“戎”下面的“十”字,就代表盔甲上的十字拼縫。

還有“成”,“成”是由“戊”下面加一個“丁”字,“丁”字我們在上一講就講過,它也可以是代表聲音的一個擬聲詞(叮),“叮”的一聲,就表示擊中敵人,就代表成功的意思。所以“成”字也是在“戈”部。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戊”

“成”字篆書寫法

還有一個字兒就是“戒”,看它的篆書寫法,“戒”字底下是“兩隻手”,表示“兩手舉戈”。兩隻手舉著一個兵器,就有“警戒、防備”的意思,如臨大敵一樣,隨時可能戰鬥。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戊”

“戒”字篆書寫法


綜上所述,我們看這個“戊”:作為象形字,它的本意是指“斧子”,還有一個讀音念“茂”,表示茂盛的意思;另外作為“會意字”,它是跟表示兵器的“戈”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都知道,在清朝末年有“戊戌變法”,事實上“戊戌”就代表的是一個年號。“戊”是天干,“戌”是地支,這種紀年法就叫做“天干地支紀年法”。 從這來看, “戊戌”的年份肯定好不了,一個生一個滅,箇中深意,待我們後面講到地支的“戌”再講。

希望通過此講,能讓大家更瞭解漢字中蘊藏的奧秘,更喜歡漢字。歡迎大家點贊、轉發與收藏。

有興趣的朋友請關注“廣老師講國學”頭條號,我會不斷的更新,同時也歡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評論,因水平有限,難免訛誤,還望大家不吝賜教,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