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160+,學會了這3個答題“必殺技”,備考少走80%的彎路

公務員考試160+,學會了這3個答題“必殺技”,備考少走80%的彎路

笨鳥勤飛,終會上岸

我的公考從10年下半年開始,申論38分,51分,60分,75分,是我的公考成績,也是我一路的備考經歷。直到終於在湖南省考中,以申論80,行測81.8進面,逆轉第一名上岸。

  我現在還記得我第一次公考是在2010年,大三下學期參加的國考,雖說暑期提前一個月回學校備考,但也就是玩玩學學。記得那年的申論是考黃河精神,我拿了38分……結束了第一次。

 接著,去了廣東實習、工作,一去就是兩年,沒繼續公考。後來,拗不過家裡,回到湖南這邊,也重拾了公考。

  我沒想過一根繩子掉死在公考上面,所以一邊工作,一邊考試。

  每年至少五次的考試,也吃過幾次面。但有一種無奈叫做——好容易的高分總碰到更高分!

  先談談我的總體經驗:

  1,關於計劃

  

重視計劃,我是一個在職狗,而且還是忙碌的在職狗,加班是常事,畢竟兼職了採購、財務、倉庫等多項工作的綜合性人才,(┬_┬)。

  區我給自己做了周計劃和月計劃。在月初,我會將我這一個月的學習內容基本固定,分配到每一週。依據我的工作時間來靈活調整每天的學習量,但一個原則,寧可提前也不拖後。

  2,關於學習心態

  浮躁、放棄是我們學習過程中必經的。

  關於浮躁這件事情,在大部分的人眼中,行測是麻煩的,申論是枯燥的,所以備考是苦逼的。確實是這樣沒錯,但其實如果無法改變這種看法,改變這種抗拒,最後的成績百分之九十是不好的。

  我們一般都提前兩三個月備考,甚至有人還提前二三十天備考,所以大部分抱怨學習負擔太大,太累。可是在大家智商差不多的情況下,比的不就是誰的努力多嗎?比的不就是能不能沉下心來踏實複習麼?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想過:報考什麼崗位、行測和申論是什麼基礎、學習資料如何選取、行測和申論學習時間如何協調和安排、哪方面能力比較弱、能力如何提升、備考心態如何調節……

  說實話,我自認為是一個聰明人,但實際上還是個普通人。我不能一目十行,也不能輕易的舉一反三。能夠做的也僅僅是更加平靜、沉著的對待備考這件事。

  我也有煩躁、鬱悶、自暴自棄的時候,但一些志同道合的戰友們總會鼓勵我跟我說一些安慰的話語,比如“努力拼一段時間吧,再差的結果也不會比當下的自己更差!”。

  3,關於學習效果

  我的學習一般最少是提前兩個月開始,而且由於之前有過比較豐富的備考經歷,所以一般是查漏補缺,針對性的去提升。所以每天安排給自己的課程並不是很多,有一個原則——要質不要量。

我一節十來分鐘的課程,可以學習到一兩個小時,只為了徹底弄懂,當然,不會去鑽牛角尖。就比如申論行政思維的課程,從一開始接觸,到上岸,我來來回回學習五遍,還不包括花爺剛剛更新後的。因此,思維類的課程,在不同階段去學習,其實會有不一樣的感悟和收穫。

  另外,關於其他干擾。最大的其實還是手機,我是一個重度手機癮,因為平時喜歡用手機購物、看小說,基本手機不離手。可以說是自我調整,也可以說是逼迫,複習時間,手機絕對不在自己身邊。

公務員考試160+,學會了這3個答題“必殺技”,備考少走80%的彎路

再結合科目說說:


  1,關於申論

  (1)申論小題型請重視再重視。

  申論沒上50分的,申論遲遲上不了70分的,都要思考是不是小題型沒學好(概括題、對策題、綜合分析題、應用文寫作題)。

  相較於大作文,小題型的採分相對客觀,確實聽過某朋友說過採分點,基本全是短詞或短句組成,要點、層次邏輯非常清晰。

  所以,我在備考的時候,小題型所耗費的時間是大作文三倍有餘,因為我小題型的目的是50分+。

  至於要學到什麼程度,我不清楚。我現在的情況,拿到一個題目,可以馬上判斷出題型,然後細緻的閱讀題目要求,可以基本梳理出這道題目的答題思路,最後就是等著去材料中找對應的內容就可以了。

  (2)申論思維請多看。

  思維(行政思維、邏輯思維、法治思維)這東西,真的決定是你在分數段,40、60或者70+。其實第一遍,我們只需要記住,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理解。

  之前和大家聊過行政思維,但還想說說邏輯思維。這東西不僅僅“總結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果等等邏輯,在材料閱讀、審題、答案組織中也會有明確體現。比如材料的歸類,問題、原因、影響、措施等,結合邏輯對應的歸類,在做題時,會更加清晰。(之前的分享)

  (3)我的答題步驟。

  我申論考試,從來都會多最少半個小時,這和平時閱讀和思考習慣有關,我是急性子,不喜歡拖拖拉拉。

  我的時間一般是這樣分配的:

  1-10分鐘,讀題目,不要圖快,一定要細緻。我會將審題結果(對象與思路)分區域寫到草稿紙上,方便等下的閱讀時候的標記和做筆記。

  11-20分鐘,整體過一遍材料,這時候大概標記下每則材料主題,標記到問題、影響、原因、措施等大概位置。

  20-45分鐘,應用文之外題型的作答。一般會有給定資料,直接去精讀給定資料,做好標記,順便將關鍵詞(幾個字)羅列到草稿紙的對應區域。然後,在草稿紙上梳理下提綱,主要是整合,預估下大概字數。最後,就是直接寫。

  46-60分鐘,應用文答題。這種題目相對難度高一點,但答題步驟還是一樣。不過,我會代入題目的身份和場景整體思考下,特別是那些奇葩的要求,多想下沒壞處。

  61-120分鐘,作文答題。其實很常規,經過上面的閱讀和答題,文章的主題都清楚,觀點也出來了。會用大概10分鐘琢磨提綱,非常詳細的提綱,細化到某一點措施從哪個角度展開。

  在考試前,模擬考試情境完整的做兩套真題是必要的。

  (4)自己多想想,絕對沒壞處。

  在申論學習的時候,懶人心態是常有的,畢竟真心太難,太複雜了。我最開始也是這樣,感覺不懂了,就直接問。從來沒有想過去先思考下,或者自己找下答案。

  其實,獨立思考後,把問題細化,找到自己真正的問題,才可以更有針對性的提升。

  舉個例子,我最開始做“假如你是政府相關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請你對‘給定資料1~2’反映的新時代工人面臨的種種問題進行歸納,並對解決這些問題提出對策建議。”這個題目,做完之後對答案,我是崩潰的,差得太遠了,問題的缺漏和提煉錯誤太嚴重。如果只是到這一步,我的疑問僅僅是為什麼我要點老是搞錯,老是不全面?但如果多思考下,對照每一個要點去思考,我為什麼會忽略?或者說,為什麼會提取到錯誤的?我得到的結果是我粗心了,脫離了材料上下文,看到問題直接拿出來;沒有逐字逐句的精讀材料,忽的一下就過了,然後就丟了內容。

  2,關於行測

  (1)不要丟了不該丟的分

  如果問大家,最怕、感覺最難的行測題型是什麼?那絕壁是數量。而如果問感覺自己最弱、最需要突破的題型是什麼?百分之九十的答案也是數量或者資分。

  但是,這只是我們感覺難而已,很多時候,解決不了的頂多是一半題目,跟著老師學習之後,正確率數量70%、資分80%完全是可以。畢竟羚羊老師數量和資分講得透透的。

  而我們不自知的是,自我感覺好的言語和判斷,默默的錯了一半,按照0.7-0.8分每個,題量言語40,判斷35(我們湖南的題量安排,常識20,數量10,言語40,判斷35,資分20),這就少了20來分。【嗯,這說的就是最開始的我】

  這裡比較推薦養成算正確率的習慣。做一套試卷,將每個模塊的得分和正確率都算出來,自己分析與學習起來針對性其實有很大的提高。

  (2)我的做題順序。

  一般情況是這樣的:常識-言語-判斷-資分-數量,如果有圖推就放在最後。

  常識,對我來說是開胃菜,因為最開始需要平靜下心情,調整下心態,漫無頭緒的常識用來這樣做比較好。當然,如果是那種比較容易進入答題狀態的,可以直接做言語和判斷。

  言語-判斷-資分-數量,這難度是是遞增的。

  數量,我也是比較渣,線性代數、微積分什麼的都是在低空飄過。但數量真心跟這些關聯不大,小學、初中水平差不多。就是要算,比較麻煩,所以放在後面了。

  圖推,這是我最坑的。要反著推,逆向思維、空間思維等等要的比較多,與前面的題型有差別,所以放在最後的。

  (3)兩個學習習慣

  一個是我做題的時候,喜歡用筆標記材料中的關鍵詞,畢竟行測題幹坑多,做題速度快,會讓不夠細心的我丟失很多分。

  一個是錯題集。 針對反覆錯誤的題目,我會做成excel表格,橫向的每個欄目分別是錯題、出錯原因、考查知識點、類似題目,這樣梳理出來,便於經常的回憶、溫習。

  3,關於面試

  但整體答題思路還是梳理的很清楚了,另外,申論的基礎不錯也應該是很有幫助的。

  在面試的時候,注意和考官眼神交流,展現自信,流暢的說,告訴自己:

我可以!

公務員考試160+,學會了這3個答題“必殺技”,備考少走80%的彎路

  7年,我才考上公務員,已經不想去思考值不值,這就是我的青春,我的人生。這個過程,讓我更深層次的認識了自己,認識了社會。未來的路很長,我會更加踏實、坦然,也祝願所有夥伴早日上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