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明珠“菜代州”(下)

特殊的地理位置是造就”菜代州”的重要原因。

代縣地處晉北高原,方圓幾百裡高山林立,溝壑縱橫,周邊的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在代縣西面,是大山林立的大西山和西八縣,那裡山高氣寒,平地很少,土地不適宜種菜,氣候也不適宜種菜,那裡住的人別說平時吃不上菜,就連過年包餃子的大白菜都得趕著毛驢來代縣馱。而代縣東面的繁峙、大營以遠,雖然地域廣闊,但那裡土薄風大,連高杆作物都難以成熟,更不要說種菜了。代縣的東南面便是連綿近百里的五臺山山脈,那裡大山挺拔、溝壑縱橫,根本不是種菜的地方。南面相鄰的崞陽雖然地處平原,但那裡不僅大多是鹽鹼地和乾旱地,而且水源嚴重缺乏,不能形成種榮環境,他們要想吃菜,也只能到代縣去買。再就是代縣北面,高大的恆山把寒冷和風沙擋在了嶺後,那裡除了茫茫的金沙灘就是廣袤的鹽鹼灘,據當年走口外的老年人講,那時的嶺後,放眼望去,荒漫漫的一片,看見生長積棘的地方就是村子,那裡別說種菜了,連樹都看不見幾棵。由此可見,在菜代州成名的年代,從代縣向四面延伸,方圓幾百裡都沒有種植蔬菜的條件。代縣雖也地處塞上高原,但因滹沱河及其支流沖刷下來的泥土都淤積到這裡,使這裡形成一個土層深厚,地勢平坦,水源豐富的小平原。在耕作技術十分原始的年代,這樣的自然環境不僅為代縣種菜提供了面積可觀的平整土地,也為代縣菜農開鑿水井提供了可能,有了這些條件做前提,代縣人才能開闢出成片的菜田。從數量上看,代縣的幾百前萊地與太原等地相比確實少了點,但對大山連綿、高寒貧脊的塞上高原來說,對那些平時連菜葉都見不到的山裡人來說,能成片種植蔬菜的代縣無疑是一塊令人羨慕的樂土了。

明代的長期軍墾為完善代縣蔬菜種植奠定了基礎

在“菜代州”成名的年代,代縣不僅能夠成規模種植蔬菜,而且種植技術也已相當成熟。在一個高寒地區蔬菜種植能達到這樣的高度,這決不是塞上農業自身發展的結果,而是從明朝就開始的大規模軍墾活動催生的特殊現象。

明朝開國以後,朝廷為了阻止退縮到漠北的元朝殘部危害中原,便在雁門關一線築城設隘,派駐軍隊進行防禦。為了解決軍隊的給養問題,朝廷組織官兵進行了長期的,大規模的軍墾。據代州志記載,到明萬曆十三年,參加代州農墾的軍戶達到一千四百一十六戶,佔代縣總戶數的百分之二十六。軍戶中有許多人是南方籍官兵,在軍墾的過程中,官兵及家屬經常把自已家鄉的作物品種和耕作技本引進到代縣,不斷豐富代縣的作物品種和耕作技本。如明成化年間,錦衣衛指揮,金陵人喬成把南方的水稻品種和水稻種植技術引到代縣,在聶營墾田種植,使水稻在代縣種植成功,面積逐年擴大,最終使代縣成為山西的主要水稻產地。又如明萬曆九年,雁平兵備道張維成不僅把種桑和養蠶技術引進到代縣,而且成立了紡織局,讓榆次的紡織女工到代縣來傳授紡織技術,如果不是受氣候限制,養蠶和紡織業也許會成為代縣的一大產業。既然他們把代縣從未種過的水稻和桑蠶都能想方設法引種到代縣,那麼,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蔬菜種植肯定也經歷過一個品種和技術的引進、改良和完善的過程。把一些自己熟悉的蔬菜品種引進到自己長期移居的地方,以滿足自己生活的需要,正是歷代異地居住者經常重複的活動。就是在現代,從雲南、四川遠嫁到代縣的媳婦們還會動輒把自已故鄉的蔬菜新品種拿到代縣來試種。他們最初的目的也許是想以此來滿足自己習慣性的生活需要。但長久以往,自然而然地就起到了豐富當地種植品種、改進當地種植技術,甚至改變當地種植結構的作用。可以斷言,從明代開始的軍墾活動,就為菜代州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晉商是“菜代州”揚名的功臣

在代州菜成名的年代,“菜代州”的美名不僅在代縣周邊叫得響亮,就是在包頭、呼市一帶也叫得呱呱響。為什麼千里之外的草原人都知道“菜代州”,並能把代州菜說的有眉有眼呢?這跟當年晉商的頻繁活動和他們的大力宣傳分不開的。

代縣南接晉陽,北連荒漠,是晉商出關經商的必經之地。當年,那些豪商大賈們在走出雁門關前,都要在代縣作短暫休整。休整期間,代縣無疑是他們漫長旅途中最後一次能夠吃到新鮮蔬菜的地方,一旦翻過雁門關,別處就再也不會有那麼多的新鮮蔬菜供他們享受了。因此,在代縣吃菜的體驗必然會在他們的心中留下永遠難忘的印象。而消他們在枯焦的漠北呆上一年半載,再踏上回家的路程時,他們經過的只有荒涼的和林荒原和貧瘠高寒的雲中大山,一路上,他們更只能嚼馬肉乾、啃冷焙子果腹,沿途既見不到新鮮蔬裝,說吃不上可口飯菜,不僅飢腸轆轆,更是身心疲憊。而當他們一且走進雁門關,能夠讓他們首先享受蔬菜美味的地方只有代縣。試想;當嚐到代州鮮美可口的蔬菜時,久違的新鮮蔬菜肯定會給他們留下無比深刻的印象,他門肯定會認定代縣的蔬菜是世界上最好的蔬菜。有了這些切身感受後,當他們再次出關或從口外回程時,首先想的應該就是代州菜,一心盼望的就是到菜代州去吃代州菜。日久天長,他們這種想法和盼望一定會在同行中漫延,並隨著他們的腳步把代州菜的美譽傳遍南北,使那些有條件去代州的人想方設法去親口吃一吃代州菜,而那些一年到頭吃不上蔬菜又去不了代縣的人則只能對菜代州充滿想象、羨慕和嚮往。“榮代州”的美名也就越傳越遠,越傳越神了。

在漫長的歲月裡,代州菜以它獨特的魅力養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的代州人,也惠及了無數南來北往的口裡口外人。如今,隨著生產條件的改善和科學技術的普及,從敕勒川到金沙灘,菜田的蹤跡已遍佈南北。塞北的人們不僅在夏季也能像代縣人那樣吃到新鮮多樣的蔬菜,就是冬春淡季,也照樣鮮菜不斷。因此,到代州去吃菜的誘惑正在消失,菜代州的影響也正在人們心中漸漸淡漠。然而,菜代州所蘊含的精神價值仍然值得我們重視和借鑑。

“菜代州”是代州人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產物。在過去的年代裡,代州人與晉北其它地區的人一樣,同處塞上高原,同受霜寒侵襲。然而,當其他地方的人們唱著“男人走口外,女人挑苦菜”的妻苦歌謠怨天怨地,四處逃難時,代州人卻以自強不息的精神開墾出豐饒的菜園,種植出鮮美的蔬菜,不僅用豐富的蔬菜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有滋有味,還使自己的家園成為無數人嚮往的天堂。“菜代州”是一種自強不息,艱苦奮進的精神體現。

“菜代州”代表著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嚴肅認真的生活作風。在過去漫長的年代,無論生活富裕還是困難,家中無論有沒有客人,代州的婦女每天都會精心打理自家的菜盤子,都會象招待客人一樣上待著自己,上待著家人,從不懈怠,從不馬虎。好多代州人就是從這樣的代州菜中吸取了精神養分,從而走向成功的道路。可以說,“菜代州”代表著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也代表著一種文明的生活方式。

“萊代州”是代州祖先在艱苦條件下用辛勤和智慧打造的金字招牌。代州菜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是代州人興盛不衰的精神支柱。在如今提倡打造一縣一品、一村一品,大力發展特色經濟的熱潮中,“菜代州”為每一個代州人提供了鮮活的實例,每一個代州人都應該珍惜”代州菜“所蘊含的豐富內涵,重視“菜代州”這一著名品牌對打造現代產業所具有的指導意義,發揚代縣先人的創業精神,續寫“菜代州”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