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医学会教务长 蓝永豪博士:中医防疫「未病」时


香港中医学会教务长 蓝永豪博士:中医防疫「未病」时

【香港文汇报讯】近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人心惶惶,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前将之正式命名为2019年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 2019)。从防范疫情而言,中医尤其重视「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固本」。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瘟疫」的范畴,而中医所称的「瘟疫」,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由乖戾之毒引发,是感受疫疠之邪而发生多种急性传染病的统称,有「疫气、疠气、戾气、杂气」等称呼。其特点是发病急剧,病情险恶,有强烈的传染性,根据疫情程度形成「散发、流行、大流行」等不同情况。

  根据内地卫生部门提供的资料,新冠肺炎个案的病徵包括发烧、乏力、乾咳及呼吸困难,部分患者病情严重。年龄较大或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有较大机会出现严重情况。就以上所述的发病表现,其基本病机可概括为「疫毒外侵,肺经受邪,正气不足」。

  扶正气 保持心情舒畅

  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体内正气充足,抵抗力强,病邪也就难以侵犯。保持健康生活模式才能增强身体抵抗力。若论到实践健康生活,最基本的莫如不吸烟和不饮酒,还包括均衡饮食、恆常运动、心境开朗及充足休息。时值阴雨绵绵的春天,或是正进行家居隔离,或是在家工作,乃至停课在家的莘莘学子,务要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工作与娱乐安排得宜,尤其要使自己时常保持思想开朗,心情舒畅,不使肝气鬱结,忧鬱沉闷,以应肝气旺于春的特点。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具体来说,还要有「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固本」的准备。

  未病先防

  急性烈性传染病最讲求「早防护、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所谓「未病先防」,即未患病时早作预防,具体可透过中药、针刺、艾灸、天灸、刮痧、推拿按摩、拔罐等传统中医药方法,调理五脏六腑,畅行经络气血,强化体质。

  有病早治

  我们都清楚知道「病向浅中医」和「病入膏肓」的深意。一旦确诊,无论中医西医,均强调尽早进行治疗。患者虽有湿毒、热毒、瘀毒等不同表现,然而所谓「有邪必逐,除寇务尽」,疫毒尤须早逐。早一刻逐邪,避免津液损耗,便得一分生机。「有病早治」,即在发病初期及早进行诊治,以防疾病传变,避免任其恶化至大病重病而回天乏术。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中的专家总结,中医药在改善新冠肺炎患者主要症状方面,具有确切作用。

  普通型患者常以发热、乾咳、乏力等症状为主,部分患者伴有咳喘及肺部渗出病灶;中医药早期治以宣肺透邪,芳香化浊、清热解毒、平喘化痰、通腑泻热等治法,可防止病邪深入;同时,中药治疗亦能处理焦虑、烦躁等情绪问题。

  既病防变

  患者发病程度与感染毒株毒力强弱有关,也与患者体质强弱密切相关。受感染的患者,可因其正气是否充沛、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而进入不同病理阶段,早期的治疗措施以截断扭转为目标,务求防止病情发展;后期均以扶持正气为要,预防肺脏及其他脏器受损;危重阶段需积极抢救。中医药的干预,往往在减少抗生素与激素的副作用上有正面的作用;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可减轻肺部渗出,控制炎症过度反应,防止病情恶化。

  病后固本

  当患者的疫毒邪气已基本祛除,正气尚未完全恢复时,正是踏入恢复期的愈后阶段。患者常见胸闷气短、疲惫出汗、声低懒言或乾咳呛咳、食慾不振等虚弱表现,此时需以扶正为主,促进恢复。对于恢复期患者,继续採用中药治疗,可清除馀邪,扶助正气,改善患者症状,促进受损脏器的修复;若能配合适量的锻炼如耍太极拳或八段锦,或积极进行经络拍打及穴位按摩,每每更能加快康复进程。

  避毒邪 慎用预防药方

  早在《黄帝内经》已经明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也就是「慎避疫邪」的意思,这正是传染病防控的总原则;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接触传播。现时对潜伏期的估计大多是一到十四天,最常见的是五天左右。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一旦前往出现新冠肺炎活跃社区传播的国家或地区,应避免与发烧或有呼吸道病徵的人士有密切接触;假如无可避免与他们接触,应戴上外科口罩。

  本地感染个案每日持续出现,针对新冠肺炎的预防,减低病毒感染,首先要做好防护措施,除了定时洗手,做好清洁消毒,佩戴合规格的外科口罩外,应避免与病源接触,同时顾护自身正气,体虚易病的人可透过中医药的方法增强体质。然而人人体质不尽相同,中药之间药性有别,实难有适合所有人使用的预防方剂,因此我们更要审慎对待坊间可见的预防药方,总要根据其方解,让医师进行辨证论治,因人制宜,制订适切的个体化防疫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