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醫學會教務長 藍永豪博士:中醫防疫「未病」時


香港中醫學會教務長 藍永豪博士:中醫防疫「未病」時

【香港文匯報訊】近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人心惶惶,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前將之正式命名為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 2019)。從防範疫情而言,中醫尤其重視「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變,病後固本」。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屬於中醫「瘟疫」的範疇,而中醫所稱的「瘟疫」,是指具有強烈傳染性和流行性的一類疾病,由乖戾之毒引發,是感受疫癘之邪而發生多種急性傳染病的統稱,有「疫氣、癘氣、戾氣、雜氣」等稱呼。其特點是發病急劇,病情險惡,有強烈的傳染性,根據疫情程度形成「散發、流行、大流行」等不同情況。

  根據內地衛生部門提供的資料,新冠肺炎個案的病徵包括髮燒、乏力、乾咳及呼吸困難,部分患者病情嚴重。年齡較大或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有較大機會出現嚴重情況。就以上所述的發病表現,其基本病機可概括為「疫毒外侵,肺經受邪,正氣不足」。

  扶正氣 保持心情舒暢

  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當體內正氣充足,抵抗力強,病邪也就難以侵犯。保持健康生活模式才能增強身體抵抗力。若論到實踐健康生活,最基本的莫如不吸菸和不飲酒,還包括均衡飲食、恆常運動、心境開朗及充足休息。時值陰雨綿綿的春天,或是正進行家居隔離,或是在家工作,乃至停課在家的莘莘學子,務要作息規律、勞逸結合,工作與娛樂安排得宜,尤其要使自己時常保持思想開朗,心情舒暢,不使肝氣鬱結,憂鬱沉悶,以應肝氣旺於春的特點。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具體來說,還要有「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變,病後固本」的準備。

  未病先防

  急性烈性傳染病最講求「早防護、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所謂「未病先防」,即未患病時早作預防,具體可透過中藥、針刺、艾灸、天灸、刮痧、推拿按摩、拔罐等傳統中醫藥方法,調理五臟六腑,暢行經絡氣血,強化體質。

  有病早治

  我們都清楚知道「病向淺中醫」和「病入膏肓」的深意。一旦確診,無論中醫西醫,均強調儘早進行治療。患者雖有溼毒、熱毒、瘀毒等不同表現,然而所謂「有邪必逐,除寇務盡」,疫毒尤須早逐。早一刻逐邪,避免津液損耗,便得一分生機。「有病早治」,即在發病初期及早進行診治,以防疾病傳變,避免任其惡化至大病重病而回天乏術。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診療手冊》中的專家總結,中醫藥在改善新冠肺炎患者主要症狀方面,具有確切作用。

  普通型患者常以發熱、乾咳、乏力等症狀為主,部分患者伴有咳喘及肺部滲出病灶;中醫藥早期治以宣肺透邪,芳香化濁、清熱解毒、平喘化痰、通腑瀉熱等治法,可防止病邪深入;同時,中藥治療亦能處理焦慮、煩躁等情緒問題。

  既病防變

  患者發病程度與感染毒株毒力強弱有關,也與患者體質強弱密切相關。受感染的患者,可因其正氣是否充沛、治療是否及時等因素而進入不同病理階段,早期的治療措施以截斷扭轉為目標,務求防止病情發展;後期均以扶持正氣為要,預防肺臟及其他臟器受損;危重階段需積極搶救。中醫藥的干預,往往在減少抗生素與激素的副作用上有正面的作用;對於重症、危重症患者,可減輕肺部滲出,控制炎症過度反應,防止病情惡化。

  病後固本

  當患者的疫毒邪氣已基本祛除,正氣尚未完全恢復時,正是踏入恢復期的愈後階段。患者常見胸悶氣短、疲憊出汗、聲低懶言或乾咳嗆咳、食慾不振等虛弱表現,此時需以扶正為主,促進恢復。對於恢復期患者,繼續採用中藥治療,可清除餘邪,扶助正氣,改善患者症狀,促進受損臟器的修復;若能配合適量的鍛鍊如耍太極拳或八段錦,或積極進行經絡拍打及穴位按摩,每每更能加快康復進程。

  避毒邪 慎用預防藥方

  早在《黃帝內經》已經明言:「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也就是「慎避疫邪」的意思,這正是傳染病防控的總原則;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是經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通過接觸傳播。現時對潛伏期的估計大多是一到十四天,最常見的是五天左右。因此,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良好的環境衛生及個人衛生。一旦前往出現新冠肺炎活躍社區傳播的國家或地區,應避免與發燒或有呼吸道病徵的人士有密切接觸;假如無可避免與他們接觸,應戴上外科口罩。

  本地感染個案每日持續出現,針對新冠肺炎的預防,減低病毒感染,首先要做好防護措施,除了定時洗手,做好清潔消毒,佩戴合規格的外科口罩外,應避免與病源接觸,同時顧護自身正氣,體虛易病的人可透過中醫藥的方法增強體質。然而人人體質不盡相同,中藥之間藥性有別,實難有適合所有人使用的預防方劑,因此我們更要審慎對待坊間可見的預防藥方,總要根據其方解,讓醫師進行辨證論治,因人制宜,制訂適切的個體化防疫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