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汤,香了一座城!———郑州人和胡辣汤的不解情缘

疫情期间的日子总是有些难熬,只能困坐在家中,靠上网来打发空虚寂寞的时间。好久故乡河南的消息,身为挂念。突然,一则新闻映入我的眼帘:


一碗汤,香了一座城!———郑州人和胡辣汤的不解情缘

网络流传的疫情期间,众多人群在方中山胡辣汤总店门前排队的景象


图片和视频显示,2月21日早上,在郑州市顺河路方中山胡辣汤总店门口,聚集了大量市民等待买胡辣汤。现场人员密集,目测多达百人,且聚集排队,间距极小,还有多位身穿防护服、警服和佩戴红袖章的人在维持秩序。

看到了这则消息,不禁让人感慨:郑州人是多爱喝这碗汤啊!同时,也勾起拉我的馋虫,触发了我对胡辣汤往事的思考。

有人曾经说过,郑州的早晨是从一碗胡辣汤开始的。诚哉斯言!

90年代的郑州,远远没有今天这般的繁华,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方面都还远远落后于省内当时的洛阳。90年代郑州的街头早餐五花八门,各种各样:除了油条、包子、油饼、烧饼、稀饭、豆腐脑这些全国大众的标配之外还有河南独有的豆沫、粉浆面条,当然也包括来到郑州不久的胡辣汤。


一碗汤,香了一座城!———郑州人和胡辣汤的不解情缘

郑州人早餐的最爱——胡辣汤


但是进入新千年以后,特别是2008年之后,居住在郑州的人们开始惊奇的发现:后到郑州的胡辣汤反而后来者居上,大有一统郑州街头早餐之势。

笔者我曾经有幸到过胡辣汤的故乡——周口西华县出差。那几天,每天早上,漫步在西华县城的街头,总会被胡辣汤那特有的香味所吸引。胡辣汤产业占到了整个西华县的四分之一,从业人员占到了将近三分之一。至于发源地的逍遥镇吗,经济所占比重则更大,胡辣汤在这块土地上成了名副其实的“金汤”。

关于胡辣汤的历史吗,传说很多。公认的是起源于明朝的嘉靖年间,那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奸臣阁老严嵩为了讨皇帝朱厚熜的欢心,从一个高僧手中得到一付助寿延年的调味药献给了皇帝,以烧汤饮之。该汤美味无穷,龙颜大喜,命名为“御汤”。明朝亡后,清兵入关,天下大乱,御厨赵纪携带此药方逃至逍遥(今西华县逍遥镇),于是便将此方传到了该地。该地人因此汤辣味俱全,且主要原料为胡椒,遂改名为“胡辣汤”。

明清之际的逍遥镇为连接沙河上下游的重要商埠,与河南的漯河、周口、安徽界首并称沙河“四大码头”,交通的便利,让胡辣汤这种美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不久以后,在距离逍遥镇不远的码头——漯河北舞渡,也形成了胡辣汤另一个流派,至今北舞渡做法却别于逍遥镇做法的区别在于摒弃了传统逍遥镇做法的采用的名贵原料木耳和黄花,而采用了相对的便宜的海带和花生,减少了胡椒的用量。压低成本的同时也使得胡辣汤喝起来不再那么辛辣,柔和了很多。因为不能吃辣,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北舞渡的做法的。此时的胡辣汤仅仅限于沙河流域,对于其他地方来说,胡辣汤这种小吃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1939年,蒋介石为了阻止日军南下,竟然出了一个昏招:派人炸开花园口大坝,强行迫使黄河改道。昔日里的沃野千里沦为泽国,造成豫鲁苏皖四省八十九万人民死亡,三百九十万人民成为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只好去外地逃荒要饭。这其中河南的难民大部分按照传统去了陕西关中一带,特别是省城西安。为了生存,很多人只好挑上担子,走街串巷的售卖胡辣汤,这同时也将胡辣汤的制作技术带到了西安。由于这些胡辣汤售卖者大都没有什么本钱,只好结合当地人的口味喜好,把昂贵的黄花木耳换成了廉价的白菜土豆。后来很多回族餐饮业者,为了使这种胡辣汤看起来不是那么地单薄,特地加入了牛肉丸子,这就是如今只在西安地区流行的肉丸胡辣汤。

苦难的岁月终将过去,历史必将先过崭新的一页。改革开放以后,胡辣汤制作这门古老的技术又成为了西华人发家致富的重要工具。但是逍遥镇只是一个小乡镇,西华县城也只是一个小县城,市场和消费力都毕竟有限。众多胡辣汤从业者的高度聚集,难免会形成恶性竞争。此时,有一位名叫方中山中年男子把目光聚焦在了省城郑州。


一碗汤,香了一座城!———郑州人和胡辣汤的不解情缘

方中山无疑是经营胡辣汤商户中最为成功的


1997年,方中山作为胡辣汤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来到了郑州,开设了郑州第一家胡辣汤馆,胡辣汤馆就以自己的名字“方中山”来命名,没多久,郑州人竟然喝上了瘾,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眼看到方中山在郑州取得的巨大成功,坚定了西华胡辣汤商贩的信心。从此无数西华胡辣汤人携家带口走向省内甚至是省外各地开设胡辣汤馆,发家致富的同时也将胡辣汤这种美食传播到了各地。这些商家为了体现自己的特色,他们各家的做法都不一样,各家都有各家的绝招,各家都有各家的秘方,争奇斗艳,在胡辣汤江湖里面努力争取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