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屋頂上的“神獸”只有裝飾作用嗎?去故宮你需要了解的知識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朝24位皇帝執政和居住的地方。公元1402年,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破南京,從自己的侄子手中奪得皇位,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改年號永樂。之後,朱棣為了穩固自己的勢力和加強對北方地區的控制等原因,於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而紫禁城(故宮)就是朱棣為自己遷都北京而設計的皇城。中國的歷代君主都以真龍天子而自稱,以表示自己是龍的化身。在古代等級森嚴的制度下,普通老百姓也是不允許使用龍圖騰作為裝飾的,所以故宮也成為了龍圖騰最多的地方。

故宮屋頂上的“神獸”只有裝飾作用嗎?去故宮你需要了解的知識

紫禁城的中心——太和殿

太和殿是歷代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如皇帝登基、冊立皇后、重大節日的朝賀等,實際使用的次數其實並不是很多,太和殿也稱金鑾殿。它不僅是紫禁城裡面積最大的一座,形式也是最高規格,按照古代建築等級高低,簷角獸排列數量有嚴格的等級界限,而太和殿上的脊獸有10個,加上領頭騎鳳仙人和斷後的戧獸,共12個,這在中國宮殿史上說獨一無二的。

銜接天空的“神獸”——鴟吻

站在太和殿廣場仰望這座宏偉的宮殿,那與藍天相接的金色的屋頂上,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屋脊兩端的“吞脊獸”。自從康熙三十六年(1697)重建太和殿,將這兩個吻獸安置在這裡,已經過去300多年了,直到2006年開始封閉式大修太和殿時,把它們請到地面上,人們才可以近距離看清楚這個龐然大物,高3.4米,重4.3噸,由13塊琉璃構件組成。太和殿的“吞脊獸”也叫鴟吻,傳說是龍的其中一個兒子。

《青箱雜記》中有記載“漢柏梁臺災,越巫上厭勝之法。起建章宮,設鴟魚之像於屋脊,以厭火災,即今世之鴟吻是也”。

古代建築多以木材做建築的骨架,而當時又沒有有效的避雷措施,一旦引起火災,整個建築將不復存在,這也是太和殿前前後後被焚燬4次的原因,因而將鴟吻置於屋頂,有避火的寓意。

《明史·五行志》中記載:“紫禁城,在明朝共遭受13起雷擊,其中6次是擊中屋頂的鴟吻,鴟吻受損,而宮殿安然無恙。

當然,吞脊獸放在太和殿的最高的位置,不光是為了美觀和避火的寓意,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實際功能——防止雨水滲入。太和殿的屋頂不只側面是“人”形,簷角也是“人”形,自然而然的在屋頂的正脊與簷角就會產生一個銜接,雨水就很容易從這個銜接處滲入,而吻獸在此形成一個嚴密的瓦壟,將雨水順利導向兩側,對屋簷下的木架結構起到保護作用。


故宮屋頂上的“神獸”只有裝飾作用嗎?去故宮你需要了解的知識


仙人引領的10個神獸——脊獸

脊獸,做為宮殿規格等級的象徵,屹立於簷角。它們的順序依次為——龍、鳳、獅子、海馬、天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其中第十個脊獸行什,只在太和殿出現,傳說是雷震子的化身。

跟吞脊獸一樣,他們除了一些消災滅禍、逢凶化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避免雷擊等寓意外,還有一個實用功能——防止鐵釘生鏽。太和殿的屋頂有一定坡度,上面的脊瓦容易滑落,需要用鐵釘進行固定,為了不讓鐵釘暴露在外,特意將裝飾用的脊獸當作“釘子帽“,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故宮屋頂上的“神獸”只有裝飾作用嗎?去故宮你需要了解的知識

故宮作為保存最完整、最龐大的中國古建築群,是古代人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最高境界,是當時頂級的理念、文化、技術完美融合的結晶。毫無疑問,朱棣是紫禁城的總規劃、總設計、總指揮,但是沒有那些千千萬萬個沒有留名的人,出謀劃策、奔走督辦、流血流汗,我們今天也看不到這座令世界矚目的宏偉的建築群。今天介紹的“神獸”只是故宮文化中的一個點,想了解更多故宮知識,歡迎關注。


參考資料:《故宮100》 《故宮院長說故宮》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