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曼聯和恆大的財務報表,看中超的虛假繁榮

早在2016年,我們就自豪的宣佈中超是世界第六大聯賽,這一判斷的依據是現場觀賽人數。根據相關報道,2019賽季中超現場觀戰人數達到了558.4萬人,場均2.3萬人,位列世界第6,僅次於德甲、英超、西甲、意甲和墨西哥甲級聯賽,甚至超過了法甲,中超的鼎盛和繁榮由此可見一斑。

但是,與之相對比的是中超聯賽俱樂部普遍的虧損情況,2020賽季賽季尚未開打,天津天海俱樂部發布公告稱:難以維持球隊整個賽季的正常運營,將以零元轉讓費形式轉讓俱樂部100%的股權,至於中甲、中乙聯賽無力運營從而退出聯賽的聲音屢不絕耳,球隊欠薪的新聞更是家常便飯。我們不想去粉飾太平,也不願去詆譭中國足球的努力。但是,我們希望在中超走向市場化的今天,看看我們俱樂部在經營能力、商業能力和國外俱樂部的差距究竟在哪裡?


我們一直都認為廣州恆大淘寶足球俱樂部是中超球隊中商業化、市場化能力最強的球隊,我們也很慶幸能夠廣州恆大淘寶足球俱樂部在新三板的上市,讓我們得以一窺中超俱樂部的財務報告,從而瞭解中超球隊在商業經營的情況。而曼聯或許是全球市場化、商業化程度最高的球隊,我們嘗試對二者在2018年的財務報表部分數據進行對比,試圖找出中超盈利能力的方向。


從曼聯和恆大的財務報表,看中超的虛假繁榮



  • 1、不夠重視宣傳

在2018年度,廣州恆大和曼聯在財報上公佈的會員人數對比相差不大,分別為23萬人和25萬人。2018年,兩者均在各類社交平臺開設了官方賬號並吸引了較多粉絲關注,在新浪微博上廣州恆大的關注量為33萬人,而曼聯則為931萬人。至於Facebook、ins等平臺,國內球迷關注較少,本次就不列為舉例。球迷的關注度直接影響俱樂部的品牌價值和球隊商品的銷售情況,雖然廣州恆大幾乎僅在本土經營,而曼聯早已經實現全球化運營。但國內的關注度上,曼聯依然遠遠超過廣州恆大。

如果覺得這份數據不夠直觀,我們可以看一看南都體育所撰寫的《中超品牌價值調研報告》,我們繼續以廣州恆大為例,廣州恆大開設了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三個宣傳渠道,但只有1個人負責運營,只能勉強做到基本的信息傳遞而無法最俱樂部品牌進行全面的推廣、互動,從而帶來更多的關注量。各傢俱樂部的品牌推廣費用大概是多少呢?基本都突破了500萬元,但比起球隊的年度預算來說,這真的是九牛一毛了。

我們能理解,在成本壓力高企的情況下,俱樂部在部分項目上不進行投入控制成本的情況,但越是不重視品牌推廣的投入,可能越不容易帶來收入結構的平衡和調整,這可能會造成惡性循環。


從曼聯和恆大的財務報表,看中超的虛假繁榮



  • 2、球隊收入結構不平衡

廣州恆大和曼聯在商業化上並非一個數量級的球隊,所以在收入的總額度上我們不具備可比性,但是我們依然可以通過營業收入的構成比率,來看看球隊的經營情況差距。

廣州恆大方面,財報公佈廣告收入4.6億元人民幣,佔了營業收入的76.77%;出場費等7717.2萬元,佔營業收入總額的12.8%;門票收入4123萬元,佔比6.84萬元;其他收入2166.7萬元,佔了營業收入的3.59%。也就是說,廣州恆大俱樂部的主要收入來源自廣告收入,而我們詳細再看下報表,發現廣州恆大廣告收入的主要客戶來自於三家恆大集團的下屬企業。而商品收入方面,儘管和2017年度相比較增長了93.78%,財務報表上沒有給出確切的數字,但不應該高於2166.7萬元,僅佔了營業收入的3.59%。


從曼聯和恆大的財務報表,看中超的虛假繁榮

曼聯方面。財報公佈的商業收入達2.76億英鎊、廣播收入2.041億英鎊、比賽日收入1.09億英鎊。分別佔了總營業收入的47%、35%、18%。商業收入主要來源於贊助費用、商品收入等等,廣播收入主要來自於電視直播、商業直播、廣告費用等收入,比賽日收入包括門票、等產品的收入。其中,曼聯的商業收入由贊助費用、商品費用組成,分別為1.732萬元、1.029萬元,佔了總營業收入的29.8%和17.7%。


從曼聯和恆大的財務報表,看中超的虛假繁榮

從這兩個角度對比可以看出,曼聯的收入結構層級分明,各有側重,結構更為合理。曼聯雖然號稱讚助狂魔,贊助費用高達球隊總收入股的近30%,球衣等商品的售賣收入也已經達到了俱樂部總收入的近20%,並不過分於贊助收入。而廣州恆大方面,一旦脫離了母集団的資金輸出,運營可能都難以為繼。這還是中超聯賽商業化程度最高、賺錢能力最強的俱樂部的表現,至於中超下游球隊的經營情況,可能更是慘不忍睹,

一年需要至少投入3、4個億的中超,似乎只能成為一個移動的廣告牌,為企業主打響知名度,而無法實現自身造血。




  • 3、青訓可能造成球隊經營成本的虛高

我們都知道,國足成績好壞的來源在於青訓;我們也知道,青訓好壞的來源在於俱樂部青訓的架構和組織。可是連中超俱樂部的自身造血能力、一線隊的經營收入都需要靠企業主持續不斷投入的情況下,俱樂部又怎麼會花費大量的金額去建設青訓隊伍?青訓上不去,又影響了俱樂部的選材範圍,讓本來為數不多的球員身價更為虛高,從而造成俱樂部更高的經營成本。


從曼聯和恆大的財務報表,看中超的虛假繁榮



不夠重視品牌效應,從而無法帶來俱樂部收入結構的優化;不夠重視青訓結構,從而帶來經營成本的虛高。從這些角度我們再去理解中國足協的限薪令、U23政策等,可能會覺得確實是為了中超的持續繁榮在做政策上的調整,正如南都體育所說:我們需要從企業聯賽走向市場聯賽。目前中超的高上座率、高球迷人數,並未轉化為俱樂部的營業收入。

一方面是火爆的球市,一方面是球隊經營情況每況愈下,中超聯賽是繁榮還是泡沫,目前我們並無法得到答案。與國外成熟的俱樂部相比較,我們從94年開始職業聯賽到現在,中超依然太年輕,我們依然有時間去成長、學習和吸取經驗。對未來,我們需要信心和耐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