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從駝峰航線走向“新基建”

菜鳥:從駝峰航線走向“新基建”

文 | 王小胖

1942 年,中國抗戰進入到最吃緊的階段,外有侵略者進犯,內有幾十年一遇的旱災蝗災,情勢嚴峻。

為了援助中國,盟國軍機開闢了一條飛越喜馬拉雅山脈,從空中投送援華物資的線路,因為高低連綿起伏,形似駝峰,這條連接著印度到中國的航線得名「駝峰航線」。

駝峰空運幾乎是不計成本與代價,冒著惡劣的氣候和敵方戰鬥機的攔截進行運輸。至 1945 年抗戰結束,中國和盟軍空運力量經由這條航線,運輸了 80 餘萬噸物資,對最後的抗戰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

菜鳥:從駝峰航線走向“新基建”

駝峰航線沿線的山巒

這條物流航線,在當時,既是一條支持中國渡過難關的「生命線」,同時也是國際合作的一次勝利。

而今天,又一次危機降臨,2020 年,突如其來的疫情黑天鵝開始波及越來越多的國家。越是在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信心就變得尤為重要,關係到信心的,除了醫療行業要頂得住衝擊以外,最重要的是物資線不能斷。

這也是為什麼說,今天的物流,其對全球的意義堪比當年的駝峰航線。如何讓醫療物資以及商品貨物在世界範圍高效流轉,也就成為了至關重要的課題。

幸好,此時,有了菜鳥擔當的「駝峰航線」,或者更確切地說:「駝峰網絡」。

疫情發生以來,菜鳥已經將近 6000 萬件救援物資運抵疫區,這些物資來自於 38 個國家和地區,而隨著海外疫情防控逐漸吃緊,中國疫情在軟著陸之後,製造業大國的產能開始恢復,此時,菜鳥的全球供應鏈以及物流網絡,開始反向籌集物資發往海外。

這張高效運轉的國際救援網絡背後,體現的是疫情正在催生物流業升級,在經濟運轉中發揮不可替代的「新基礎設施」作用。

在這一進一出之間,阿里巴巴佈局多年的菜鳥網絡,正在越來越凸顯出社會經濟運行主動脈的角色。

01 把子彈和補給,送到火線

疫情發生後的第一階段,支援武漢、支援湖北,是重中之重。

1 月 25 日,基於疫情防控不斷升級,阿里巴巴做出決定,菜鳥多年積累的全球供應鏈和物流網絡能力必須無條件為抗擊疫情服務,牽頭在非常時期肩負起社會責任。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張勇要求菜鳥立刻「民用」轉「軍用」,對於社會捐贈的醫療物資一律免費運輸。

一聲令下,菜鳥與全球物流夥伴即刻進入到作戰狀態。

這一天是農曆大年初一,但只用了不到一個小時,正在全球各地休假的菜鳥員工就自願組織起來,組建了 24 小時接力無休的志願者團隊。

短短兩小時內,菜鳥聯合國內外 30 多家物流公司開通武漢救援物資免費運輸的綠色通道。

顯然,阿里的組織能力,開始通過菜鳥向全社會外溢。

截至 2 月 11 日,國內外共有超 1.6 萬個捐贈諮詢電話湧入。美國華人捐贈的口罩、護目鏡,來自德國、韓國的十多萬只醫用手套,來自日本的 10 萬套醫用防護服…全球的救援物資,通過菜鳥編織的物資網絡,陸續抵達武漢等疫情態勢嚴重的地區。

就在前日,國家發改委發佈消息,給一批民營物流企業點贊,肯定了它們抗擊疫情、保障民生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而在這批被髮改委公開肯定的企業中,菜鳥物流排在了第一位。

應當看到,之所以菜鳥能夠對武漢等地高效支援,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在於,菜鳥調動了全球力量一起參與,在短期國內物資緊張的情況下挖掘增量。

而當抗疫物流的重點從原來國內的物資需求,延伸到海外需求的階段,菜鳥的這張「駝峰網絡」,也同樣在發揮價值。

以阿里首倡的 eWTP(世界電子貿易平臺)為例——北京時間 3 月 17 日凌晨,馬雲公益基金會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籌集的 180 萬個口罩,以及 10 萬份檢測試劑抵達 eWTP 的比利時列日樞紐,並從這裡發往意大利、西班牙等疫情嚴重的國家。3 月 18 日,第二批物資落地列日機場,最終送達法國、斯洛文尼亞、比利時等國家。

菜鳥:從駝峰航線走向“新基建”

菜鳥包機將捐贈物資運抵列日機場eWTP樞紐

對於阿里來說,eWTP 是在 2016 年初就被提出的概念,比「新零售」還要早上半年,其目標在於建立全球化的基礎設施,讓全球中小企業都能更簡單地做全球生意。

列日樞紐是比利時政府在 2018 年 12 月參與共建,在此之前,eWTP 已經在馬來西亞、盧旺達等地建立樞紐,列日樞紐建成意味著這張全球網絡在亞洲、非洲、歐洲,都有了落腳點,模樣初現。

目前,列日已經成為創新的智慧物流和數字貿易樞紐,每週有超過 400 萬個中小企業包裹從這裡運送到中歐消費者手中,當疫情來臨,列日樞紐成為高效運轉的歐洲救援主通道也便不難理解。

更關鍵的是,菜鳥所處的阿里經濟體中,就有 1688 這樣的供應鏈體系,兩端分別連接著最廣泛的社會資源,這也是菜鳥能夠充當主動脈的一個原因所在。

02 物流通,則商業活

隨著國內各地防控等級下調,復工復產,恢復經濟就變成了首要命題。

疫情讓老百姓們都宅在家裡,幾乎所有的商業循環都被打斷。與流轉更加獨立的信息與資金相比,物流因為與現實世界緊密嵌合,維持運轉也就必須要面對更多考驗。

而另一方面,物流恢復運轉又是經濟復甦的必要前提。如果生活的消耗物資、生產的原材料、網絡訂購的商品都無法送到,「打贏經濟仗」根本無從談起。更不用說如果物流阻滯,商品銷售不出去就要一直佔用庫存,進而影響到資金迴流,甚至拖垮企業和鏈條上的其他環節。

五穀磨房就遇到了這樣的難題。

作為最近兩年天貓雙十一衝調行業的銷冠,五穀磨房的主要工廠和倉庫都處在疫情嚴重的黃岡。因為封城,天貓網店只得掛出無法正常發貨的告示。

2 月 11 日,菜鳥發佈面向供應鏈和物流行業的十五項具體落實措施,涵蓋補貼商家發貨和攬收、降低商家倉儲成本、開放數智化技術產品等多個方面。

五穀磨房聯繫菜鳥尋求支持,不到 24 小時的時間,一條緊急運輸通道便搭建起來,黃岡倉庫中的貨品被菜鳥組織的卡車調往廣東東莞的菜鳥倉,進而送到全國各地的消費者手中。

像五穀磨房這樣得到幫助的企業還有很多,為了幫助湖北商家發貨,菜鳥先後協調了 450 多輛大型貨車,轉運調撥 3 萬多立方米的商品。

物流不通,全局不通,而物流通,商業就活了。

菜鳥:從駝峰航線走向“新基建”

隨著國內疫情趨於穩定,菜鳥在 3 月 9 日宣佈,除疫情集中的湖北地區以外,四通一達等全國主要快遞公司實現快遞 100% 復工,每天處理的快遞量超過去年同期。

這無疑是對全面復工復產的一個有利信號。專家楊達卿表示,通達系運力承擔了全國 70% 的市場運送能力,菜鳥的通達系恢復是中國快遞業的真正恢復,對經濟恢復是巨大的動力。

從目前情況看,在疫情中應對經濟衝擊已經成為全球課題。

道理是一樣的,只有全球物流貿易通道暢通高效,全球經濟復甦也才有抓手。在這一過程中,菜鳥全球物流網絡,也將成為全球貿易的主動脈。

但是不止於此,菜鳥的價值,是用技術和數字化,提升全球物流網絡的效率。

物流行業的特徵是規模效應和全局優化。

每家物流、快遞公司覆蓋面都相對較窄,並受限於自己的節點分佈和運能瓶頸,缺乏的是全局優化的運籌能力,很可能導致貨物無法在最短路徑和最短時間裡運到急需者的手中。

而有了信息化加持之後,全球協作網絡才能建立起來。在這一點上,菜鳥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菜鳥:從駝峰航線走向“新基建”

而恰恰也是相對超脫的角色和相對輕資產的運營模式,讓菜鳥有機會成為這樣的「超級大腦」。

物流行業一直有自營和非自營的路線之爭,總有人詬病非自營由於缺乏僱傭關係,無法完成最後一公里的交付。其實,非也,只需看看湖北紅十字會,什麼都要掌控在自己手裡,卻只靠介紹信和手工記賬來解決物資分配,效率之低導致倉庫捐贈品堆積如山,另一邊醫院卻還在為物資匱乏求援,說到底,這無關自營,而是信息化滯後的問題,沒有自動化的系統,沒有數字化可追溯的鏈條,沒有運籌學能力,談何物資調配。

關於這一點,其實我想到了一段歷史,當大清帝國的自營軍事網絡被流民擊潰後,曾國藩利用他在官場之外的非正式人脈(宗族關係)組建起一支湘軍,這群來自各地的湖南農民,靠著曾國藩的儒家理念組織起來,短短几個月,就成了一支戰鬥力驚人的正規軍,終結了這片土地上的混亂與失序。

人還是那批人,是組織建設和價值觀建設,最終 make a difference,扭轉了戰局。

這就是高效率網絡的意義,核心不在於是否是僱傭關係,不在於模式的輕重,而在於高信任度與高效率,過去依靠的是宗族信念和儒家精神,今天則依靠的是數字化、技術驅動和組織建設。

後者,不僅是菜鳥帶給整個物流行業的可鑑經驗,也恰好是國際協作得以實現的最重要的一個基礎。

03 為什麼是菜鳥

實際上,菜鳥很可能會加速成為全球的一個重要基礎設施。

這是因為,這次疫情會讓全球的民眾認識到,物流網絡已經和水電煤一樣,成為商業時代的新基礎設施,徹底融入到經濟生產的各個環節。

之所以能夠在特殊時期經受考驗,全球物流骨幹網成為抗疫救援與企業復工中的物流主力軍,離不開阿里的戰略遠見。

七年前,阿里宣佈要建設智能物流骨幹網絡之後,業內有不少質疑和看衰的聲音,認為當時阿里是在「大聲吆喝」,步子跨得太大。而當疫情來臨,我們才發現,用數智化技術升級物流系統,更加高效地配置資源,不但在平日裡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更是戰時至關重要的「保險絲」。

特別是,提前構建由中國主導的全球物流網絡,才能在突發事件中更從容地「以空間換時間」。

菜鳥:從駝峰航線走向“新基建”

疫情終將過去,生活還會繼續。從救急網絡迴歸經濟體基礎設施,是必然的情形,菜鳥的價值更多地寄託於更長遠的行業大變局。

這一切之所以能實現,依靠的還是菜鳥本身的技術、組織和戰略。

從戰略來看,菜鳥這兩年一直專注於「一橫兩縱」的頂層戰略實施,「一橫」指整個行業的數字化升級進程,「兩縱」,則分別指新零售供應鏈和全球化兩個方面。按照菜鳥總裁萬霖的規劃,菜鳥的目標是協同合作伙伴,通過全球智能物流骨幹網,實現「全國 24 小時全球 72 小時必達」,成為支撐全球商業高效運行的基礎設施。

從技術來看,菜鳥對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探索和投入,也是其踐行數字化升級戰略的必要部分。2019 年的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菜鳥 ET 物流實驗室展示了三代無人車以及多項創新技術,菜鳥方面透露將用三年時間,在園區、倉儲、運輸、轉運、配送等全鏈路投入物流 IoT 技術,而這也將進一步推動快遞行業降本增效。

菜鳥:從駝峰航線走向“新基建”

從組織來看,承襲阿里「家族基因」的菜鳥,在組織管理和企業文化上也同樣保持了阿里味道,能夠和阿里體系內的淘寶天貓、支付寶等業務力出一孔,集團軍作戰。

七年已過,天貓雙十一給菜鳥提供了技術創新的嚴苛測試環境。儘管包裹越來越多,投遞處理速度卻能做到越來越快——現在快遞業一年能處理 600 億件包裹,高峰時能夠應對天貓雙十一一天的 12.92 億訂單。僅從消費者體感就能發現,拿到天貓雙十一商品的等待時間,已經從過去常見的一兩個禮拜,縮短到了一兩天。這實際上就是物流行業在菜鳥加持之下得以持續進化的一個明證。

這背後,是物流行業正在被數智化技術武裝升級,形成一張龐大的新基建網絡。從電子面單使用率超過 99% 到包裹數字化,再到自動化流水線總長超 5000 公里,以及全球供應鏈的高效協同、「秒級通關」。

基礎設施需要走在應用前面,對這樣一個影響深遠的系統工程來說,七年時間,不僅不算長,反而是太短了。

不過志在「活 102 年」的阿里不缺時間,隨著疫情過後,全社會的數智化浪潮加速到來,我們也有機會看到,從全球化的「駝峰網絡」到新基建的主力軍,菜鳥將與淘寶天貓、支付寶、阿里雲等經濟體成員一起,更緊密地協同,釋放更大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