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暗殺了車臣總統前保鏢


誰暗殺了車臣總統前保鏢

車臣總統卡德羅夫

曾在俄羅斯車臣共和國總統警衛局任職的奧馬爾·伊斯拉伊洛夫,1月13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街頭遭槍擊身亡。

伊斯拉伊洛夫曾任車臣總統卡德羅夫的保鏢。2004年,逃至西方國家,指控卡德羅夫及其手下實施“慘無人道的折磨和酷刑”。

伊斯拉伊洛夫遭槍殺後,車臣政府的反對者們認為,這起事件的幕後黑手正是卡德羅夫。

卡德羅夫總統的發言人表示,這種說法故意“抹黑、妖魔化”卡德羅夫本人及車臣政府。

維也納街頭響起槍聲

奧馬爾·伊斯拉伊洛夫死於1月13日。據負責偵辦此案的奧地利檢察機關發言人格哈德·雅羅施透露,下午1點左右,伊斯拉伊洛夫走出住所,給3個孩子買酸奶。

在街上,他遇到了幾個車臣人,與他們發生了言語衝突。其中一人掏出手槍,試圖用槍把襲擊伊斯拉伊洛夫的頭部。伊斯拉伊洛夫敏捷地躲開了,隨後撒腿就跑。他沒跑出多遠,那些人就開槍,他應聲倒地。

那些人趕上來,又衝他開了數槍,然後匆匆離去。伊斯拉伊洛夫的胳膊、腿和腹部均被子彈擊中,在地上掙扎了片刻後死去。

光天化日之下發生如此慘案,震驚了奧地利。奧地利警方和反恐部門迅速展開調查,很快逮捕了8名犯罪嫌疑人,他們都是在奧地利申請政治避難的車臣人。

瞭解伊斯拉伊洛夫不平凡經歷的人士認為,這些車臣人可能是在車臣總統卡德羅夫“收買”或“脅迫”下,對伊斯拉伊洛夫痛下殺手的。因為,後者近年來一直在西方國家公開控訴卡德羅夫的“累累罪行”。

隨後,卡德羅夫的發言人發表聲明說,這種說法故意“抹黑、妖魔化”卡德羅夫及車臣政府,持此種看法的車臣反對派人士都是“恐怖主義思想家”和“地下武裝犯罪集團”。

噩夢始於車臣戰爭

1982年,伊斯拉伊洛夫出生於車臣梅斯克爾尤爾特。第一次車臣戰爭(1994年12月至1996年12月)爆發時,他年僅12歲。伊斯拉伊洛夫後來不止一次地向媒體講述噩夢開始的那一天:當俄羅斯聯邦軍隊對梅斯克爾尤爾特進行大規模炮擊時,他正在原野上放牛。

當槍炮聲逐漸平息下來,他趕回家中,發現母親倒在血泊中,遺體上滿是炮彈彈片。親人慘死令伊斯拉伊洛夫對俄羅斯聯邦軍隊產生了刻骨銘心的仇恨。他找到抵抗聯邦軍隊進攻的車臣武裝部隊,強烈要求加入,遭到拒絕。原因顯而易見,作為一名戰士,他的年齡太小了。

1999年,17歲的伊斯拉伊洛夫進入庫爾恰洛伊的一個訓練營。該訓練營由時任車臣武裝力量總司令巴薩耶夫創辦,目標是培養能夠與俄羅斯作戰的“聖戰者”。

不久,第二次車臣戰爭(1999年至2000年)爆發。伊斯拉伊洛夫說,他雖沒有直接參加戰鬥,但積極地充當了“支持者”的角色——幫助車臣武裝監視俄軍動向、為車臣武裝藏匿軍火等。後來,俄軍士兵對他產生了懷疑,數次對他家進行搜查。

伊斯拉伊洛夫乾脆加入車臣武裝。俄羅斯檢察部門後來指控說,伊斯拉伊洛夫曾參與襲擊一處投票站,並在道路上埋設爆炸裝置,導致數名俄軍士兵身受重傷。


誰暗殺了車臣總統前保鏢

車臣戰爭

指控卡德羅夫實施虐待

俄軍在第二次車臣戰爭中的攻勢相當凌厲,2000年2月攻佔了車臣首府格羅茲尼。2000年6月,車臣境內的大規模戰事基本平息,剩餘的車臣武裝人員逃入山區,開始與俄軍進行斷斷續續的游擊戰,伊斯拉伊洛夫也是其中的一員。

他後來描述說,他和數名同伴在叢林中藏匿了近兩年,睡在地穴中,經常飢腸轆轆,還要隨時防備俄軍的清剿行動。2003年4月15日,他與兩名同伴冒險走出叢林,試圖從當地居民手中買些食品,被一些支持俄聯邦政府的車臣民眾捕獲。

伊斯拉伊洛夫說,在被毆打了兩天後,他和同伴被押送至車臣第二大城市古傑爾梅斯。在那裡,他第一次見到了拉姆贊·卡德羅夫。

拉姆贊·卡德羅夫生於1976年。他父親艾哈邁德·卡德羅夫曾支持車臣獨立,在第一次車臣戰爭期間支持車臣武裝力量與俄聯邦軍隊對抗。然而,在第二次車臣戰爭期間,老卡德羅夫改變立場轉而支持俄軍在車臣的軍事行動。車臣境內的大規模戰事結束後,他被俄總統普京任命為車臣代理行政長官,2003年當選為車臣總統。拉姆贊·卡德羅夫一直追隨在父親左右,父親任總統後,他擔任總統警衛局局長。

伊斯拉伊洛夫說,卡德羅夫下令將他關押在古傑爾梅斯附近的小鎮岑特羅伊。那裡有一座舉重館,是卡德羅夫這樣“支持俄聯邦政府的車臣人”專門對付“持分離主義立場的車臣人”的地方。

每隔幾天,伊斯拉伊洛夫就會被帶到舉重館,綁在一些健身器材上接受審問。卡德羅夫經常動手,用一個鐵鍬把毆打他,拿著電線對他進行電擊,還兩次朝他腳邊開槍,看到他驚恐躲避的窘態後哈哈大笑。

卡德羅夫的手下用燒紅的鐵棒燙烙伊斯拉伊洛夫的小腿,其中一人還衝伊斯拉伊洛夫腦袋附近的牆壁開槍,彈片撕裂了他的嘴唇。

這樣的虐待持續了3個月,但伊斯拉伊洛夫並沒有向卡德羅夫提供什麼有價值的情報。

“皈依”與“背叛”

2003年夏的一天,戴著手銬腳鐐的伊斯拉伊洛夫被帶至一間桑拿室。正在舒服地享受桑拿的卡德羅夫問他,是否願意加入總統警衛局,擔任總統的保鏢。

伊斯拉伊洛夫說,他當時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同意,否則就是死路一條。卡德羅夫很高興,下令將他釋放,給他一支手槍。

伊斯拉伊洛夫成了車臣總統警衛局的一員,擔負起保衛卡德羅夫父子的重任。有記者後來問伊斯拉伊洛夫:為何在擔任總統保鏢期間不對卡德羅夫下手,以報遭受虐待之仇?他回答:“因為我想活著。”

卡德羅夫總統辦公室否認伊斯拉伊洛夫曾在總統警衛局任職。《紐約時報》的記者獲得了俄羅斯檢察機關的相關記錄,可以證明伊斯拉伊洛夫從2003年下半年起供職於車臣總統警衛局。

伊斯拉伊洛夫說,他在那裡待了近10個月,親眼看到至少20名被關押者遭到卡德羅夫及手下的虐待。那些被關押者大多是堅決抵抗俄政府軍及卡德羅夫政權的車臣武裝人員的親屬,卡德羅夫試圖通過這種“連坐”的方法來迫使武裝人員放棄抵抗。“拉姆贊經常說:讓反抗者們走出叢林的最好方法,就是對他們的親人下手。”

2004年初,伊斯拉伊洛夫被調至家鄉梅斯克爾尤爾特,領導一支警察部隊。當年5月,老卡德羅夫在格羅茲尼遇刺身亡,不滿30歲的拉姆贊·卡德羅夫被俄聯邦政府任命為車臣政府第一副總理。這預示著他將來要接任車臣總統。

就在這個時候,伊斯拉伊洛夫的父親沙普蒂勸兒子離開卡德羅夫政權。“我對他說,只要你幹這個工作,就不可避免地與你曾經的朋友們為敵,不可能不傷害任何人。”沙普蒂回憶說。

伊斯拉伊洛夫聽從了父親的建議。2004年11月,他和妻子通過使用假護照以及向海關工作人員行賄逃到了白俄羅斯,然後逃到波蘭。

被車臣總統懸賞取命

伊斯拉伊洛夫的“背叛”令卡德羅夫勃然大怒。他下令逮捕了伊斯拉伊洛夫的父親、繼母、妻妹等,對他們實施虐待。他還親自打電話給身在波蘭的伊斯拉伊洛夫,要求他立即返回車臣,否則將把其親人“全部殺掉”。伊斯拉伊洛夫沒有屈從,堅定地對卡德羅夫說了“不”。

隨後,他與妻子離開波蘭,輾轉進入奧地利,申請政治避難。

或許是伊斯拉伊洛夫的堅定起了作用,卡德羅夫並沒有殺掉他的親人,很快將其繼母、妻妹釋放。他的父親在被關押了10個月後獲釋。一家人隨即逃出車臣,前往挪威申請政治避難。

抵達奧地利後,伊斯拉伊洛夫頻繁會見西方媒體記者和國際人權組織代表,講述自己及家人的遭遇,呼籲國際社會制止卡德羅夫的“罪惡行徑”。他還向歐洲人權法院提起訴訟,他的父親也向該法院提起訴訟,控告卡德羅夫。

伊斯拉伊洛夫曾對媒體表示,他明白這樣做的後果。“我的一個老鄉在車臣總統警衛局任職。他通過我的侄子給我捎話,提醒我要‘小心再小心’,拉姆贊已經秘密發出了懸賞,要取我的性命。”

曾經是叛軍後投向莫斯科

卡德羅夫今年53歲,出生在車臣最大的家族,畢業於原蘇聯宗教學校,獲得神學和世俗哲學兩個專業的高等學歷。在1994~1996年第一次車臣戰爭期間,卡德羅夫站在車臣非法武裝領導人杜達耶夫分裂主義勢力一邊與俄聯邦軍隊對抗。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車臣“總統”馬斯哈多夫的政策日益不滿。因此當1999年8月俄中央政府在車臣展開反恐行動時,卡德羅夫宣佈支持中央政府。據悉,卡德羅夫是最先公開譴責車臣非法武裝頭目巴薩耶夫和哈塔卜入侵達吉斯坦的人之一。

正是基於上述原因,車臣非法武裝對他恨之入骨,車臣前領導人馬斯哈多夫甚至宣佈卡德羅夫是叛軍的“頭號敵人”,並將其判處死刑。車臣非法武裝分子曾放風說要懸賞數十萬美元要卡德羅夫的人頭。

在過去的歲月中,卡德羅夫曾經歷過10多起暗殺,但他總能化險為夷,而他的貼身警衛卻有10多人為他殉職,他的侄子也在一次暗殺中遇刺身亡。

奉行鐵腕政策

2000年6月,卡德羅夫遵從普京總統的命令,走馬上任車臣共和國政府臨時行政長官。

從此開始,他就安插自己的人馬進入關鍵崗位。他任命自己的兒子拉姆贊·卡德羅夫統領車臣警察部隊,實行鐵腕統治。

卡德羅夫認為只有當巴薩耶夫、哈塔卜等匪首被消滅後,車臣戰爭才能算結束。

卡德羅夫不僅在打擊恐怖分子方面實行“重拳出擊”,鐵腕手段幾乎遍及他所統治的任何角落。格羅茲尼市民在公開場合都不敢提及他的名字。

而在車臣大選中,他被多名候選人指控操縱大選。2003年10月,卡德羅夫以83.46%的票數,壓倒多數贏得大選。

國外輿論普遍認為這是虛偽的選舉,但卡德羅夫則顯得信心十足,他說:“從現在起,我將對人更加苛刻,我別無選擇。他們必須服從總統。”

擁有4000人私人軍隊

按理說,卡德羅夫的手下應該聽從莫斯科的命令,但是他們唯卡德羅夫的命令行事,和俄羅斯駐當地的軍隊時常發生摩擦。

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俄羅斯士兵和車臣警察發生衝突,其中一名士兵被打死,另一人被綁架。為此,俄羅斯軍隊異常憤怒,打算攻打卡德羅夫的據點。

就在行動開始前幾分鐘,部隊高層打來電話,命令他們取消行動。士兵們拒絕執行命令,堅持發動進攻。可是,當他們靠近據點時發現,頭上有直升機在盤旋——不是協助行動,而是阻止行動。軍隊後來得到警告:“卡德羅夫碰不得”。

據悉,卡德羅夫本人就有4000名擁有先進武器裝備的私人部隊,這些人會隨時聽從他的調遣,向任何人發動進攻。

混亂局勢留給後任

卡德羅夫在車臣的威望和感召力已經發揮了作用。越來越多的車臣非法武裝分子表示願與俄就繳械問題進行談判。據傳,著名的車臣戰地司令格拉耶夫也正在準備同卡德羅夫談判。

在車臣問題上,卡德羅夫的基本立場和態度是:主張實現車臣高度自治,但反對車臣脫離聯邦;主張徹底消滅巴薩耶夫、哈塔卜等恐怖分子;對車的和平與重建,主張兩手抓的政策,一手是徹底消滅負隅頑抗的恐怖分子,另一手是加強重建工作。

然而,卡德羅夫最終沒能躲過恐怖分子的追殺。

俄羅斯車臣問題

車臣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的一部分,位於俄西南部高加索山脈北側,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人口有100多萬。

俄羅斯與車臣的矛盾可以追溯到18世紀上半葉沙皇對車臣的入侵,矛盾的激化從蘇聯解體前後開始。由於歷史遺留問題以及外部勢力的插手,車臣民族分裂主義勢力膨脹,推翻蘇維埃政權後開始與蘇聯及後來的俄羅斯聯邦公開對抗。

經過兩次車臣戰爭,俄羅斯基本恢復了對車臣的控制,但車臣境內仍有武裝力量,針對俄聯邦軍隊和卡德羅夫政權展開游擊戰,頻頻進行暗殺和恐怖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