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支持用公务人员消费拉动消费

摘要:每天人们接受的很多信号,其实是互相矛盾的。有些地方,一方面鼓励公务人员上街消费,开动复工复产的马力,各种营造氛围。另一方面各种关卡的管理却非常严格,虽然调到三级响应,但各种防控让人感觉还是一级响应那么严格,餐馆里甚至家人都不能坐到一个桌子。一些地方虽然是低风险地区,但人员和货物流动还有一些障碍,健康证明做不到全国通认,快递进不了小区,流动有很多麻烦。时紧时松朝令夕改,理顺这些互相冲突的信号,比单纯放某个信号更重要。


我也不支持用公务人员消费拉动消费


 曹林|文


甚至连湖北和武汉都多日清零了,复工、复产、复常众意所向。比民众更急的可能是各地领导,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方式发信号拉消费,营造人气和烟火气,让商业和市场活起来。领导带头上街消费之外,多地都发了红头文件,鼓励机关干部和公务人员及其家属带头消费,引导和带动身边市民到市内卖场、商超、饭店等消费购物。有的地方甚至明确了标准,建议“区领导本周将在区内商业、餐饮等企业上支出不低于100元”,有地方的标准则是“明确每周消费不低于200元,均由个人付费”。


理解这些地方的良苦用心,文件表达都很克制,谨守权力边界,用的都是“鼓励”、“建议”或“倡议”,并没有强制,且严防公款吃喝。但这些倡议还是引发不少争议,被认为越位了,人民日报评论也称“干部不必站在前台,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政策给力”。我也不支持让公务人员消费去拉动消费,公务人员不是万能的,事事都要他们去带头。公务人员跟普通人一样,也要养家糊口。他们尤其不容易,疫情防控中他们冲在一线,结束假期提前返岗,保持在线,各尽所能,冒风险、弄物资、担压力、面对种种矛盾,在各自岗位上打满全场,别什么都让他们上。


公私权界不能模糊,我们不支持公务人员有超越法制的特别权力,也不应该课以他们以超出其职责的义务。苛求“事事带头”,无限的超义务附加,只会在混淆公私权界中带来公职伦理的混乱。公权不能私用,同样,也不用把属于私域的权益征为公用,我们反对公务人员公款吃喝,同样反对让公务人员私款吃喝去拉动“公益”。这不是一两百元的问题,而事关公职伦理,事关我们对公权边界的理解。如果发文件让普通民众上街去消费,人们会反对,同样,这样要求公务人员,也不应该支持。


首先,这种“领导带头”的舆论效应已经较为充分地释放了,普通公务人员的消费很难起到拉动效应。干部在消费人群中只占很小一部分,拉动效应主要体现在新闻象征层面,看到地方领导上街,普通人就放心多了,感受到了信心。但不是每个公务人员都有这种舆论象征效应,领导上街是新闻,普通公务人员再跟着,就没有新闻效应了,边际效应不断递减。媒体报道了多地主政领导上街消费,这个层面的信号已经释放得很清楚,不需要普通公务人员再去引领,不宜透支这种象征。


公务人员,首先是一个职业,在各自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他们的责任和对防控的贡献。术业有专攻,疫情是什么形势了,复工复产应该如何放到什么程度?是科学的事。餐馆和消费如何驱动和复苏,是市场的事。采取何种政策帮企业渡难关,是政府的事。部门不是万能的,公权力不可越位,在传递复工复产信心上,科学家和医生释放的信息可能更让人信赖。记得有一位医生说过:只要我们这身防护服没脱,你们就待在家里别出来,否则我们就白拼命了!——虽然这针对的是疫情严重的武汉地区,但对于其他地方的人来说,人们可能也更看重专业人士的判断和医护口罩指数。公务人员这方面也得尊重科学,听科学家和医生的,与其让公务人员上街拉动消费,不如多尊重钟南山、张文宏、李文娟等专业人士的判断。


这不是放不放信号的事,而事关科学判断。一个有公信力的科学人士的声音,胜过无数外行人的信号。信息透明,专业人士的判断受到尊重,人们自然会受到理性引导。


消费冰冻,让很多地方心急如焚,不过这事儿真不是可以硬来和立竿见影的,不是放个信号大家立刻就跟着上街的。各地那么长时间的强防控,各种措施都用到极致,加上当下全球形势的严峻,公众心中的那根弦很难立刻松下来。我觉得各地首先要做的不是急着“放信号”,而是要反思,为什么民众不敢松懈下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信号比较混乱,公众不知道该听什么信号。


每天人们接受的很多信号,其实是互相矛盾的。有些地方,一方面鼓励公务人员上街消费,开动复工复产的马力,各种营造氛围。另一方面各种关卡的管理却非常严格,虽然调到三级响应,但各种防控让人感觉还是一级响应那么严格,餐馆里甚至家人都不能坐到一个桌子。一些地方虽然是低风险地区,但人员和货物流动还有一些障碍,健康证明做不到全国通认,流动有很多麻烦。


有的地方紧,有的地方松,同一个地方时紧时松,有时甚至朝令夕改,不同部门不同环节有紧有松,行政系统上面松、基层紧,防控端紧、消费端松,不协调的信号,让很多人处于观望之下。戴不戴口罩、出不出门、何时开学,这些都很模糊,科学也在观望。应该说,受利益驱动的市场信号,是最灵敏的信号,但市场本身接受到的种种信号是冲突的。没有信号的充分统一,冰封这么长时间的市场,很难迅速活跃起来。


这种情况下,让公务人员消费去拉动消费,并没什么用,反而容易忽略真问题。科学的归科学,市场的归市场,谨守权界,不忽松忽紧,不这松那紧,不互相冲突,在透明的信息和科学防控下让市场有稳定的预期,该活跃时自然会活跃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