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漲50分!5分鐘掌握23組教資易混考點!

筆試要記的知識點太多啦,很多同學一直處在“一背書全都會,一做題全都廢”的狀態中...

立漲50分!5分鐘掌握23組教資易混考點!

穩住,別亂~

小編整理了23組歷年考試中最易混淆的知識點,對比記憶效果更佳哦~

1.教育的提出

最早提出“教育”一詞:孟子——《孟子·盡心上》

最早解釋“教育”一詞:許慎——《說文解字》

2.教育學的提出

提出把教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培根

教育學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誇美紐斯

教育學成為一門規範而獨立的學科——赫爾巴特

3.六藝、七藝、七技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七藝——文法、修辭、辯證法(三科)、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四學)

七技——騎馬、游泳、擊劍、打獵、投槍、下棋、吟詩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4.三中心

赫爾巴特(舊三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

杜威(新三中心)——“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

5.教育目的VS教育方針

教育目的:著重於對人才培養規格做出規定;

教育方針:著重於對教育事業發展方向提出要求。


二者容易混淆,考生應注意區分。

6.癸卯學制VS壬寅學制

壬寅學制——最早頒佈

癸卯學制——第一個實行


因為癸卯學制是1903年擬定,1904年頒佈執行,故在不同參考資料中,“癸卯學制”有說1903年也有說1904年的。

結合歷年真題及大多數資料的說法,採用1904年“癸卯學制”的說法。

7.相對性評價VS絕對性評價

相對性評價——看位置,甄選性強,選拔人才,分類排隊

絕對性評價——看標準,衡量水平,升級考試,畢業考試,合格考試

8.泛化VS分化

泛化——對類似刺激作出相同反應。

例:小孩子害怕打針,一看到白衣服就害怕


分化——辨別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

例:能夠辨別出近義詞的不同用法

9.著名教育學家的教學模式

孔子——隨性-講學-問-答

赫爾巴特——預備-提示-聯想-總結-應用

凱洛夫——複習舊課-導入新課-鞏固-作業

10.診斷性VS形成性VS總結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教學前,對學生現有知識水平能力發展的評價

形成性評價——教學中,確定學生的學習效果,口頭提問、小測驗、課堂提問

總結性評價——教學後,檢驗學習結果、評定學習成績,期末考試、期中考試

11.診斷性評價VS安置性評價

相同點:都側重於教學前的評價

不同點:①安置性評價——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組,安置性測試涉及的範圍比較窄,難度特較低。

②診斷性評價——能夠反映學習中常見的錯誤,找到困難的原因,診斷性測試的目的是發現問題,評分不作為正式成績。

12.顯性課程VS隱性課程

顯性課程——以直接、明顯的方式呈現,主要特徵之一是有計劃性。

例:課程表裡的課程。


隱性課程(潛在課程、隱蔽課程)——形成學生的非正式學習的各個要素。

例:學校的物質環境;輿論、風氣、儀式、制度;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學生團體文化等。

13.消退VS懲罰

消退——有機體在做出某一行為反應後,不再有強化物伴隨,那麼,此類反應在將來發生概率會降低,稱之為消退。

懲罰——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後,呈現一個厭惡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發生的過程。

14.正遷移VS負遷移

正遷移——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叫正遷移。

負遷移——一種學習對另—種學習產生消極的影響叫負遷移,也就是兩種學習之間相互干擾。

15.認知策略VS元認知策略

認知策略——學習者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術。

如複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組織策略


元認知策略——對認知的認知,對自己整個學習過程進行有效監視及控制。

如計劃策略、監控策略、調節策略

16.感覺適應VS感覺對比

感覺適應——相同的刺激物持續地作用於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而發生變化的現象。


感覺對比——兩種不同的刺激物作用於一種感受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可以分為同時對比和繼時對比。

17.難度VS區分度

難度——指測驗包含的試題難易程度。

區分度

——又被稱為鑑別力,是指測驗對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夠區分的程度,即具有區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18.瞬時VS短時VS長時記憶

瞬時記憶——又稱感覺記憶或感覺記憶。當客觀刺激停止作用後,感覺信息會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保存下來,這種記憶叫瞬時記憶,是記憶系統的開始階段。

短時記憶——又稱工作記憶。短時記憶是指人腦中的信息在一分鐘之內加工與編碼的記憶,是信息從感覺記憶到長時記憶的過渡階段。長時記憶——信息經過充分加工,在頭腦中長久保持的記憶。長時記憶就像一個巨大的圖書館,它保存著我們將來可以運用的各種事實、表象和知識。

19.知覺的理解性VS整體性

知覺的理解性——是指用“詞語”加以概括說明的加工過程;

知覺的整體性——是把事物各部分屬性綜合起來,從而整體把握該事物的過程。在觀看不完整圖形時,理解性有助於知覺的整體性。

20.有意注意VS有意後注意

有意注意——也稱隨意注意,是有預先目的、必要時需要意志努力、主動地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

有意後注意——也稱隨意後注意,是注意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覺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1.正強化VS負強化

正強化——是指給予一個愉快刺激從而增加行為發生的頻率。

例:某種獎勵、獎品等。


負強化——是指擺脫厭惡刺激從而增加行為發生的頻率。例:考試第一名不用做家務。

22.再造想象VS創造想象

再造想象——根據言語的描述或圖樣的示意,在人腦中形成的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

例:“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裡新形象的形成有一定的憑藉。


創造想象——在創造活動中,根據一定的目的、任務,在人腦中獨立地創造新形象的過程。

例:建築師在頭腦中構思建築藍圖,它的新形象的形成是在頭腦中獨立形成的。

23.各位常考的“爸爸”

教育學之父——誇美紐斯

現代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

科學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

心理學之父——馮特

教育心理學之父——桑代克

俄羅斯的教育心理學之父——烏申斯基

隨著疫情的好轉,各大考試都在陸續恢復,所以上半年的教資筆試應該也會很快來臨,大家都準備好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