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戰前夜:劉邦祖孫的為了遏制諸侯下的一盤大棋


內戰前夜:劉邦祖孫的為了遏制諸侯下的一盤大棋

從圖上看,河南郡的情況較為特殊,該郡境內的函谷關至伊洛盆地無侯國,所有的侯國都分佈在滎陽以東。這顯然與漢代洛陽、滎陽兩地的特殊地位有關。

漢代,洛陽為漢廷經營關東的基地,劉邦曾長期駐於洛陽,若在洛陽附近分封侯國則會威脅到劉邦的安全。而滎陽既是拱衛洛陽的門戶,又是漢廷控御關東的前沿。每當關東有變,漢廷便會聚兵滎陽以震懾諸侯。高後七年,相國呂產聞齊國有變,“乃遣穎陰侯灌嬰將兵擊之。……乃屯留滎陽。”

②景帝三年,吳楚七國之亂爆發,漢景帝命竇嬰“守滎陽,監齊趙兵”。

③洛陽之武庫、滎陽之敖倉,都是漢中央的戰略物資集轉中心。劉邦不在滎陽以西分封侯國,既能夠保障函谷關一滎陽交通線的暢通,又能夠保障洛陽、滎陽的安全,其戰略意圖十分明顯。

關東地區有十郡為漢中央直轄,可以明顯地看到,十郡之中的南郡和太原郡沒有侯國分佈。南郡境內不分封侯國的現象應當與當地自然條件惡劣有關。漢代,淮河以南開發程度較低,自然環境十分惡劣,被人們視為荒遠險惡之地。司馬遷曰“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江南卑溼,丈夫早夭。《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載“孝景四年,吳楚已破,衡山王朝,上以為貞信,乃勞苦之曰`南方卑溼。'徙衡山王王濟北,所以褒之。”這些一記載表明江淮之間在漢代被認為是不適宜居住的地區,皇帝自然不會把功臣分封於此。

根據《高帝十年侯國分佈圖》可以發現高帝時代的侯國地理分佈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徵。作為漢中央立國根基的關西地區不存在封國,所有的諸侯王國和侯國都分佈在關東地區。在關東地區漢中央直轄的十個郡中,除南郡、太原郡以外皆有侯國分佈。而河南郡境內的侯國分佈在滎陽以東,這顯然是漢中央保障洛陽、滎陽安全之戰略意圖的反映。在關東範圍內,“邊郡無侯國”為又一顯著特徵,而淮河以南地區因自然條件較為惡劣也極少有侯國分佈。另外,琅邪、東海兩郡境內不分封侯國,可能是漢廷將兩郡視為邊郡,故遵照“邊郡不置侯國”通例行事。在關東的王國區域,所有的侯國都分佈在同姓諸侯王國中,異姓諸侯王國境內則無侯國分佈,漢中央直轄的太原郡因曾置為韓國,也無侯國分佈。長沙國境內雖然有三個侯國,但三侯為長沙王舊臣,與劉邦集團無關,故長沙國境內三侯國的存在與“異姓諸侯王國境內不置侯國”政策並不矛盾。

元延年間的侯國地域分佈展現出“京畿無侯國”、“邊郡無侯國”、“王國無侯國”、“關西無侯國”、“河南、河內郡無侯國”以及侯國集中分佈於燕山以南、桐柏山一淮河以北的地域特徵。在與高帝時期的侯國地域分佈態勢進行對比後,可以發現“京畿無侯國”、“邊郡無侯國”、“關西無侯國”以及侯國集中分佈於燕山以南、桐柏山一淮河以北等地域特徵早在高帝時期便己存在。

就文帝的侯國分封來看,保障諸侯王權益的意圖十分明顯。文帝改變高帝、惠帝、高後多在王國境內封置侯國的做法,將多數侯國封置於漢郡,減少了對諸侯王封地的侵佔,這是漢初以來侯國封置政策的重要變革。而文帝在濟北、濟南二郡境內大量封置齊王子侯國,則是為了緩和因收奪濟北國地而引發的漢廷與齊國的矛盾。文帝由削奪濟北國、淮南國地,發展到在濟北國、淮南國故地封建王子侯國,再到恢復濟北、淮南為王國的一系列變動,背後折射著文帝反覆平衡漢廷與王國關係的努力。

與高帝、惠帝、文帝時代及景帝中前期相比,武帝早期侯國分佈態勢最明顯的變化是所有的侯國都分佈於漢郡,王國境內則無侯國分佈。武帝時代“王國境內無侯國”現象的出現,乃是因景帝中六年的封建制度改革所致。中六年,為配合地方行政體系的重建,景帝將王國境內殘餘的侯國全部遷出,重新安置於漢郡。而景帝中六年之後,漢廷不再於王國境內分封侯國。“王國境內無侯國”由此成為西漢侯國地域分佈的顯著特徵。“王國境內無侯國”制度的出現,對景武之際的侯國地域分佈也產生了影響。高帝以來,江淮之間的東陽郡有少量侯國分佈。`景帝中六年,江都國境內的三個侯國被全部遷出。此前衡山國、淮南國境內己無侯國分佈,故景帝中六年之後,江淮之間成為沒有侯國分佈的區域。而淮河以南地區也僅有軟、陸梁、離三個侯國分佈,淮河以南鮮有侯國分佈的地域特徵在該年最為顯著。

景帝中元年,夜侯國廢除,東萊郡成為無侯國分佈的區域。景帝中元年至武帝元光五年,漢廷未於東萊郡封置侯國。筆者推測,東萊郡設置後,景帝有可能將東萊郡規劃為與琅邪郡、東海郡一樣的“沿海邊郡”,故不在東萊郡封置侯國。而景帝中六年,膠東國、江都國境內侯國的遷出,使北至東萊郡、南至會稽郡的沿海區域成為無侯國分佈的地區。

高帝、惠帝、高後時期,關東地區的侯國分佈較為均衡參見本編表一。文帝、景帝時代,由於漢廷多置侯國於漢郡,從而使關東西部漢中央直轄區域的侯國密度不斷上升,侯國地域分佈逐漸呈現出“西密東疏”的態勢。這一態勢在武帝元光五年展現的尤為明顯。該年關東地區的侯國分佈,可明顯區分為東西排列的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西部的河東、上黨、河內、魏、東郡、河南、穎川、南陽、汝南諸郡,此為侯國密集分佈區。第二層次為中部的琢、鉅鹿、勃海、平原、清河、濟南、北海、濟陰、濟川、山陽、淮陽、沛諸郡,此為侯國稀疏分佈區。第三個層次是東部沿海的東萊、琅邪、東海三郡,為無侯國分佈的地區。因此就侯國分佈密集程度而一言,高帝至武帝初年顯然存在由“東西均衡”到“西密東疏”的轉變趨勢。

高帝以來,漢廷己有不在江南封置侯國的慣例。雖然高帝至景帝時期,長沙國境內也曾有侯國存在,但這些侯國都與吳氏長沙國有關,乃是漢廷優遇吳苗集團之特殊政策的體現。直至武帝元光五年以前,漢廷從未有意在長江以南封置侯國。而在元光六年至元封元年,江南地區的豫章、桂陽,(元鼎六年分置零陵郡)、廬江,(元狩二年併入豫章、丹陽、)會稽陸續出現侯國,這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高帝“長江以南不置侯國”的限制。

進一步分析武帝時代江南地區的侯國,可以看到這些侯國基本都是長沙王子侯國和江都王子侯國。⑧根據推恩令,王子侯國乃裂王國地分封,而江都國有相當部分的疆域位於長江以南,而長沙國全境皆地處江南,因此若貫徹執行推恩令,則無法避免在長江以南分封侯國。可見,當推恩令與高帝“長江以南不置侯國”制度相沖突時,武帝會選擇打破舊制來保障削奪王國土地策略的執行。

武帝時代,江南地區的侯國並非都是王子侯國。元封元年,武帝在會稽郡境內分封蓹兒、無錫兩侯國。兩侯國的分封都與當年的平定東越有關。蓹兒侯為漢軍軍卒、無錫侯為東越降將,筆者懷疑蓹兒侯亦為越人,西漢分封異族為列侯,其封國擇取常在族人徙居之地。會稽郡向來為政府安置內徙越人的主要地區,漢廷分封兩人於會稽郡,應當也是出於這一考慮。


景帝中元年至武帝元光五年,由於侯國分封需要避讓諸侯王國,從而使關東地區的侯國多分佈於西部漢中央直轄區域之中,在東部地區侯國分佈較為稀疏,而沿海的東萊、琅邪、東海諸郡則無侯國分佈,這使景、武之際的侯國地域分佈呈現出“西密東疏”的態勢。而武帝元朔至元封年間,由於推恩令的執行、大量王子侯國隨之產生,關東地區呈現出侯國圍繞王國密集分佈的“西疏東密”態勢。武帝在位的二十餘年間,關東範圍內的侯國分佈重心由西部轉向東部,這應當是推恩令對西漢侯國地域分佈格局所產生的又一顯著影響。

元鼎、元封年間,漢武帝對國家地域控制政策進行調整,其主要內容為擴大漢中央立國根基之“關西”地域範圍,同時將地處帝國疆域幾何中心的“三河”地區逐漸納入京畿範圍。因高帝以來即有“關西不置侯國”、“京畿不置侯國”的制度,武帝這兩項地域控制政策的調整勢必引發侯國分佈格局的變動。因此在元鼎三年“廣關”政策推行的同時,武帝將太行山以西的侯國全部遷出。而在元鼎五年為懲罰列侯集團而網織“酎金案”時,武帝更是將河南、河內兩郡的侯國全部廢免。

自此,武帝實現了“新關西無侯國”和“新京畿無侯國”的目標,這也是武帝時代侯國地域分佈格局又一次重大變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