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花10幾年才完成遷都北京,朱高熾卻差點將京城遷回南京?

朱棣遷都北京是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的。早在永樂四年,朱棣就開始在北京興建皇宮,可見他當時已決定遷都北京。朱棣真正遷都卻是在永樂十九年,由此可以看出朱棣為遷都整整準備了15年時間。

朱棣花10幾年才完成遷都北京,朱高熾卻差點將京城遷回南京?

朱棣

  朱棣遷都的原因很多,但主要還是出於軍事和政治方面的考慮。在軍事上,朱棣準備以北京為基地,在北面開疆擴土。在政治上,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在南京殺戮過多,不利於皇位的穩固。

  在朱棣遷都的過程中,朝中群臣反對聲極多,朱棣曾多次打壓朝中的反對意見,力排眾議,最終促成遷都。反對者提出的主要的反對原因是遷都給明朝財政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不過我認為,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誠然,朱棣遷都確實會耗費較多,影響到明朝的財政,但永樂時期基本上並不存在財政困難。另外,朱棣去世以後,朱高熾想把都城遷回南京,反對聲音卻很小。把都城遷回南京,朱高熾面臨兩個財政問題:1.遷都北京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白白浪費;2.雖然南京有現成的宮殿,但遷回去仍然還要花費巨大的財力。此時那些反對遷都北京的人,卻置國家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於不顧,對將都城遷回南京保持了沉默。這就表明,當初反對朱棣遷都的真正原因跟財政沒有關係。

朱棣花10幾年才完成遷都北京,朱高熾卻差點將京城遷回南京?

朱棣

  京城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豈能因皇帝個人的喜好來隨意遷都呢?朱棣未遷都之前,朝中有反對聲是正常的。既然朱棣已經遷都北京,那麼北京以後將是明朝的都城,不管朱高熾喜不喜歡北京,都應該將朱棣的定都北京的政策貫徹到底。難道大明的京城還可以遷來遷去的嗎?

  朱高熾將京城遷回南京的決心也是非常大的。他甚至在南京委派守備負責此事,並讓太子朱瞻基前進南京主持遷都事宜。當時南京恰巧發生地震,古人迷信,通常會將地震視為上天的警示,即便如此,朱高熾仍然決定遷都回南京。

朱棣花10幾年才完成遷都北京,朱高熾卻差點將京城遷回南京?

朱高熾

  朱高熾為什麼想將京城遷回南京呢?朱高熾遷都回南京為什麼反對聲卻很小呢?

  朝中群臣肯定是向朱高熾提了遷都回南京的意見,朱高熾長期監國,與朝中群臣關係極佳,向來都虛心聽取群臣的意見。朱高熾對朱棣的開疆擴土之策並不認同,他將以發展內政為主,那麼北京的戰略意義就無法凸顯。從個人喜好上講,朱高熾也更喜歡北京,所以既然群臣沒有意見,朱高熾當然傾向於遷都南京。然而群臣希望建都南京,實際上是私心作祟,跟大明沒有關係。

朱棣花10幾年才完成遷都北京,朱高熾卻差點將京城遷回南京?

朱高熾

  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時,明朝曾經發生過一次科舉舞弊案,起因是主考官劉三吾錄取的51名進士居然都是南方考生。朱元璋下令徹查劉三吾,發現劉三吾並未舞弊。也就是說,劉三吾只是公正公平地完成了他的工作,那屆考生中南方人確實比北方人優秀。那次舞弊案實際上說明了一個問題,通過科舉考中進士的人中,南方人是比北方人多的。實際上,這不是偶然現象,而是整個大明都是如此,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北方自宋朝以來脫離漢人的統治,導致文化缺失。在明朝的朝堂之上,大多數朝臣都是南方人。永樂末年的群臣中,以夏原吉、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為首,這4人也全都是南方人。

朱棣花10幾年才完成遷都北京,朱高熾卻差點將京城遷回南京?

朱高熾與朱瞻基

  既然朝中群臣大多都是南方人,當然希望建都於南京。一方面南京靠近他們的家鄉,在南京為官,他們有更多的人脈資源,他們當官無非是為了光宗耀祖、衣錦還鄉,這是受到故鄉情懷的影響;另一方面,這些人的田宅也都在南方。作為官紳階段,這些人在家鄉佔有大量的土地資源。如果在北京建都,這些人就無法兼顧家中的財產,這是受到固定資產的束縛。這就好比我們現代人,總會被一套房所束縛,在北京買了房,就只希望在北京工作,即便其他地方有更好的機會,卻也不願意離開北京。

  所以朝中群臣會以各種理由反對朱棣遷都北京,又慫恿朱高熾將京城遷回南京。表面上的理由都是財政耗費、上天警示等,把自己說得冠冕堂皇、一心為國,其實都是各懷鬼胎。

朱棣花10幾年才完成遷都北京,朱高熾卻差點將京城遷回南京?

朱瞻基

  朱高熾僅當十個月的皇帝就駕崩,繼位的明宣宗朱瞻基自幼得到朱棣的培養,性格跟朱棣相似。朱瞻基也希望能夠鞏固邊境,北京的戰略作用再次凸顯,於是朱瞻基在有朱高熾遺詔的情況下,仍然改變朱高熾遷都回南京的做法,堅持定都北京。

  如果朱高熾多活幾年,真的把京城遷回南京,那朱棣朱高熾玩的這套遷都遊戲,豈不讓後人恥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