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CEO?吉姆·法利憑什麼值得福特重金留下

準CEO?吉姆·法利憑什麼值得福特重金留下

【編者按】大多時候,都是命運選擇了吉姆·法利,而不是吉姆·法利選擇了命運。2020年疫情之下,經濟上的負面影響正來勢洶洶。倘若成為CEO,吉姆·法利又將肩負一份無比沉重的工作。但或許也正因如此,吉姆·法利才是吉姆·法利吧。

本文轉自“autocarweekly”,作者李一帆,原標題《準CEO?吉姆·法利憑什麼值得福特重金留下》經億歐編輯,僅供業內人士參考。

福特開了個盤口。

“賭”在COO吉姆·法利身上。

3月15日,據路透社報道,福特汽車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一份公司文件顯示,如果COO吉姆·法利(Jim Farley)沒被選為下任CEO,他將獲得福特超過44.4萬股、價值約在25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776.4萬元)的股票;如果吉姆·法利被選為下任CEO,卻因個人原因拒絕出任,就不會獲得這筆股票。

顯然,福特的想法是:當你無法用魅力留住一個男人時,就用錢來留住他。

所以福特為什麼非要留住吉姆·法利?

這位曾被美國汽車雜誌《Motor Trend》評為“全球50位最具影響力汽車人”之一的COO,究竟魔性在哪裡?

看完他的這五段經歷,你或許就會明白,大多時候,都是命運選擇了吉姆·法利,而不是吉姆·法利選擇了命運。

這是一個“哪裡危險就去哪裡”的人物。

世紀初

Scion與雷克薩斯:從0到1

吉姆·法利是在2007年加盟福特,擔任福特汽車全球副總裁,負責市場營銷。

福特之所以下手挖人,是因為看中了其2007年之前,在豐田北美的戰績。

彼時,吉姆·法利是豐田北美副總裁,也是北美汽車界響噹噹的人物。他幫豐田在北美幹成了兩件不得了的大事兒。

一是讓雷克薩斯在美國站穩了腳跟。

擔任雷克薩斯北美營銷負責人,是吉姆·法利在豐田最得意的經歷。

畢竟是個半生不熟的品牌嘛,那時候的雷克薩斯,論名氣不如ABB,論攤子不如林肯凱迪拉克,它能加碼的只有產品本身和銷售工作。而吉姆·法利負責的,就是後者。

說來其實有點像現在的蔚來,他彼時的想法是,想出頭,就要讓消費者在購車的每一個環節都體會到豪華感,認定雷克薩斯是豪華品牌。

所以吉姆·法利在經銷商方面煞費苦心。新加盟的經銷商,只招已有其它4S店且業績極好的那種;店鋪裝潢,統一要求,要麼全新門店,要麼全新改造(現有經銷商也不例外);服務,“跪式”。

2000年前後,僅僅憑藉4S店的環境和服務,雷克薩斯在美國消費者心裡的形象就大變了樣。

怎麼讓4S店心甘情願地自費裝修和海底撈式服務呢?吉姆·法利也有自己的一套。

他首先儘可能地控制經銷商的數量,不盲目開店,這樣銷量分到每家頭上就多了嘛;其次不壓庫;再次市場不景氣時,如果經銷商打折,雷克薩斯會給予補償;至於日常的意見溝通、反饋調整,更是沒斷過。

這樣下來,經銷商單店訂單多、庫存少、銷售週期短、利潤高、反饋快……何樂而不為?

2004年有統計數據顯示,在美國4S店單店每賣出一輛凱迪拉克平均要58天,寶馬要47天,奔馳要44天,而雷克薩斯只要21天。

那些年,雷克薩斯經銷商是美國最賺錢的經銷商。有投資銀行家提起雷克薩斯經銷商們的利潤,甚至說:“這簡直就像是你有一臺印鈔機,我希望自己下輩子也能做雷克薩斯經銷商。”

明明只是個初出茅廬的外來新品牌,雷克薩斯卻從1999年開始,蟬聯了11年的美國豪華品牌銷量冠軍。

二是主導了Scion品牌的推出。

別看現在Scion已成退了市的歷史,十幾年前在美國,Scion可是一度風靡。

2002年豐田面向北美市場成立這個品牌,瞄準的是年輕人,造型前衛,售價也更親民。這個沒有任何群眾基礎的全新品牌,被交到了吉姆·法利手裡。

在Scion之前,其實豐田也做過幾次年輕化的品牌嘗試,但都以失敗告終。吉姆·法利接手Scion後,一邊反思過去,一邊研究競品,然後提出了網絡傳播、壓低車價、通過利潤率更高的選裝件盈利的營銷方案。

這裡面每點都值得說道。吉姆·法利絕對屬於最早一批對互聯網營銷敏感的人,他在2002年就發現年輕人買車越來越多地通過互聯網對比車價和配置,於是他讓Scion的營銷部門花大力氣在網上發佈信息、製造輿論,還專門成立了網絡客服部門。

比如直接讓Scion的定價一步到位,12,480美元(約合人民幣8.9萬元),比花冠還便宜,承諾絕不會再打折。

比如4S店給Scion提供一萬多種零配件,消費者可以隨意對車做個性化配置和改裝。

這些營銷方案讓Scion以豐田自己都沒想到的方式一炮走紅,僅是每輛車的附件,Scion的銷售額就能達到1000美元(約合人民幣7105.8元),相當於豐田的3倍還多。很多年輕車主直言自己本來是本田或現代的準用戶。

吉姆·法利任上那兩年的新車xB和tC,一直到2015年,都是Scion品牌的銷量支柱。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咱也不敢問,反正Scion品牌的銷量巔峰,就是吉姆·法利離開前的2006年。2007年開始,隨著吉姆·法利的“出走”,Scion的銷量便一路腰斬,最終只剩退市的命運。

經濟危機中的福特:

臨危受命

在豐田打響名頭後,2007年,吉姆·法利被挖到了福特,擔任全球市場及營銷總裁。

儘管是個百年老企,但那兩年的福特處境,沒比早年的雷克薩斯和Scion好到哪裡去。

因為,2008年經濟危機。

想想美國汽車三巨頭裡,通用和克萊斯勒都破產重組,在美國政府數百億美元的貸款資助下才熬過難關。

而福特,是三巨頭裡唯一沒有申請破產的那個。即便2008年,其虧損達到了14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37.4億元)。

吉姆·法利,就是當時福特內部堅決支持不申請破產的高管之一。他的說法是:“我認為不申請破產、不接受政府資助的意義,比花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1.1億元)打廣告和維護客戶還要高。如果我們靠自己免於破產,就是天然的品牌傳播素材,這種成功能吸引人們對福特品牌的注意,是我們一生難得一遇的機會。”

因為,“客戶不僅僅在乎產品本身,他更希望和產品背後的公司有更深的關係,他不是和產品握手,而是和公司握手。”

後來的事實證明,拒絕申請破產是十分明智的舉措——

往近了說,2010年美國民意調查機構拉斯穆森報告(Rasmussen Reports)的一項調查顯示,55%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更傾向於購買福特汽車,因為福特沒有接受美國政府的救助;往遠了說,至今,“福特是底特律三巨頭中唯一一家在經濟危機期沒有破產的公司”,仍被人津津樂道。

與此同時,吉姆·法利還花了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1.1億元)打廣告。儘管當時其他人都建議縮減營銷開支,但他認為這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1.1億元)有必要花。

他花的地方和以前福特的營銷走向有很大不同。

其一,更貼近消費者。過去的福特廣告動輒煽情“百年福特”,吉姆·法利摒棄了這種路子。2009年的廣告“Drive One”,廣告主角沒要名人明星,而是找了真正的福特車主。吉姆·法利說:“想讓消費者自己講故事。”

其二,更貼近產品。新紀元了,消費者不會僅因為故事講得好就買你的車,吉姆·法利把傳播重點放在產品技術、質量和品價比上,甚至多次讓總裁比爾·福特親自“講課”拍廣告。

其三,瘋狂向社交媒體和數字媒體傾斜。誰能想到福特是當年最早開始在Facebook和各類博客發佈新聞、營銷信息的美國車企。

凡此種種,讓福特成功拉近了與消費者的距離。

2008年,福特終於結束了在美國連續14年市場佔有率下跌的趨勢,開始逐年反向提升。2010年,福特甚至創下了自1998年以來最高的盈利水平。

同年,福特決定成立一個集市場營銷、銷售和服務職能於一體的運營部門。而吉姆·法利,被任命為這一部門的首位負責人。

垂垂老矣的林肯:

力挽狂瀾

吉姆·法利似乎沒有“錦上添花”的命。

福特的成果還沒鞏固多久,他又被派去做了“雪中送炭”的工作。2012年,他被任命兼任林肯品牌執行副總裁,負責林肯品牌的復興。

說復興其實都不恰當,應該說“復活”。

當時的林肯慘不忍聞。根據J.D.Power的數據,2010年美國市場的林肯銷量相比20年前下降了64%,市場份額也只有0.8%;同時,林肯車主的平均年齡高達62歲。

吉姆·法利的壓力,可想而知。

以當時林肯的預算和精力,吉姆·法利不可能在全球同時展開工作,所以他選了兩個重點市場主攻,一個是美國,另一個是中國。

尤其對於中國,吉姆·法利無比重視。他甚至說,林肯什麼時候能實現復興,全看中國。

所以我們看到在後來的新車型設計中,林肯為了中國客戶的偏好,不惜犧牲其它市場的需求,因為吉姆·法利確信,“未來5~10年,林肯最好的車型一定會出現在中國。我們希望在中國續寫林肯的歷史。”

很快,上任兩個月後,吉姆·法利就推出了“林肯復興計劃”。

而且不惜下血本,吉姆·法利也要讓外界知道這個計劃,知道“我林肯又回來了”。

2013年的超級碗現場,福特投放了一條60秒的廣告,內容是對林肯輝煌歷史的回顧。要知道那時候超級碗的廣告,已經貴到了30秒4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842.3萬元)。饒是窮困,在自認為該花錢的地方,吉姆·法利從來不手軟。

而具體到復興計劃本身,吉姆·法利依然是有的放矢地緊抓兩點。

一自然是產品。

2008年林肯退出中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產品性價比不行,尤其是國人對林肯的認知,始終停留在“加長林肯”上。

但吉姆·法利看得很清楚,“2008年之後,最受歡迎的變成了價格實惠的入門級豪華車,比如寶馬X3、奧迪Q5、雷克薩斯EX350等等。中大型豪華市場其實在萎縮。”所以2014年,林肯回歸中國的第一款車,就選了當時旗下最小尺寸的林肯MKZ。

二則是服務。

“我們的目標並不是成為市場上銷售最好的一輛車或一個品牌,而是希望打造出一個與眾不同的品牌。”

吉姆·法利把林肯重塑的重點,放在了差異化;而差異點,就是服務。

至於原因,吉姆·法利自己的說法是,“德國車雖然好,但我總感覺很冷漠,尤其是經銷商體驗方面。他們的疏忽之處,就是給了我們一個成功機會。我們希望給客戶帶來與眾不同的豪華體驗。”

(在我看來,這個選擇或許也和他當年在雷克薩斯的經驗有關。)

所以林肯提供的服務,幾乎都是為消費者“量身定製”的個性化服務。

為了營造這種豪華感,吉姆·法利甚至親自帶隊,一個個說服經銷商在沒有新車的情況下投入資金改善裝潢,提高服務細節。

2013年,林肯在美國的銷量跌幅,已經從過去的兩位數收窄到了0.6%;2014年,同比增長更是高達15.6%,超過雷克薩斯,成為美國增速最快的豪華品牌。

而在中國市場,直到現在,林肯重點賣的依然是“林肯之道”。

就這樣,林肯漸漸找回了在豪車市場錯失的20年。

水土不服的福特歐洲:

改頭換面

林肯好不容易步入正軌,2014年,吉姆·法利又被派往了福特始終水土不服、連年虧損的歐洲,擔任福特歐洲的負責人。

這時的吉姆·法利已經練就了一雙看市場的“火眼金睛”,他把矛頭直接指向了產品。

他發現,歐洲消費者一是對廂式貨車和皮卡車等商用輕型車需求旺盛,二是對ST系列等性能車興趣盎然。所以這兩部分車型,成了吉姆·法利上任後福特的重點發展對象。也正是在他的任上,Mustang進入了歐洲市場,並意想不到地受歡迎。

基於此,很快,2015年,福特歐洲就恢復了盈利;2016年,稅前利潤更達到創紀錄的1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5.3億元)。

到了2016年,吉姆·法利又敏銳地察覺到微型車在歐洲市場銷量下滑,於是再次調整了福特產品陣容,撤出微型車細分市場,聚焦小型車,推出KA+及嘉年華ST200等小型性能車。

近幾年,小型車在歐洲市場的愈發風靡,你我有目共睹。

面向未來的福特:

全球再出發

在福特歐洲負責人的職位上取得連續兩年的驕人成績後,2017年,吉姆·法利又回到了美國迪爾伯恩的福特總部。

這次其肩上的重擔,除了全球市場營銷,還多了“新四化”領域的戰略業務。

上任後,吉姆·法利把精力集中在三件事。

其一,轉型電動化

向電動和移動出行領域的轉型本來就是福特近幾年的發展走向之一。吉姆·法利迴歸後,福特在電動化領域的投資又比原先提高了一倍。吉姆·法利的說法是,這才能表明福特建立專用電動汽車平臺的決心。

其二,發力中國市場

相比從前,吉姆·法利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依然堪稱“顛覆”。2018年,他直接說:“我們公司現在的戰略,就是‘在中國,為中國’。”

他為中國開了兩個“後門”:

一是將福特中國全面升級成為獨立業務單元,直接向全球總部彙報

二是聘請陳安寧任職福特汽車集團副總裁、福特汽車中國公司總裁兼CEO,直接向吉姆·法利彙報

中國市場由此被提升到了和北美同一個級別,並列成為福特兩大核心市場。

其三是與大眾戰略合作。2018年雙方開始探尋合作方式;2019年正式組建了業務範圍廣泛的全球戰略聯盟。

作為結盟的首席談判代表,吉姆·法利是這項合作最積極的推動者之一,他希望隨著頭部車企逐漸集聚,福特能夠走到最後。

結盟內容公佈後,有媒體評價說:“雙方在技術層面的信任幾乎可以用一家公司來形容。除了沒有進行交叉持股,合作深度與廣度都達到了相同的效果。”

可以說,轉型、中國與合作,三重點招招擊中未來行業要害。

如是,迴歸總部兩年後,隨著福特品牌的再出發,吉姆·法利被愈加委以重任。

2019年5月1日,成為福特新興業務、技術和公司戰略總裁。

2020年3月1日,又從退休的福特汽車總裁韓瑞麟(Joe Hinrichs)手中接管了福特汽車業務,升任公司COO。

福特總裁兼CEO吉姆·哈克特這麼評價吉姆·法利:“吉姆·法利的工作是推動我們走向未來。對於客戶需求,吉姆有著與生俱來的感覺,並有能力將這種感覺轉化為未來的產品和服務。”

顯然,升任COO後的吉姆·法利已經給出了自己的未來思路。

他反覆強調著福特品牌的變與不變。比如不變,“未來福特的一切都關乎北美和中國的復甦”;比如變,重組傳統汽車業務、進入電動和自動駕駛等新興領域、解決保修成本奇高等問題……

聽吉姆·法利談未來,總有種勝券在握的即視感。

2020年疫情之下,經濟上的負面影響正來勢洶洶。倘若成為CEO,吉姆·法利又將肩負一份無比沉重的工作。

但或許也正因如此,吉姆·法利才是吉姆·法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