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理財者不關注風險?400萬人因太激進遭勸止

俗話說,一代新人換舊人。隨著90後、95後等年輕人逐漸步入社會,他們也正在成為理財市場的一支重要力量。年輕往往意味著經驗知識不足,做事缺乏周全考慮,而如果在理財時對相關信息所知甚少,則難免要吃虧。

近日,中國警方在線和支付寶聯合發佈數據:5成人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會忽視收益風險,而其中的一半是90後。數據還顯示,在過去1個月裡,多達400萬的支付寶用戶因購買不符合自身風險等級產品而被支付寶理財平臺發出風險提醒。

平時我們談及理財時,想到最多的恐怕就是收益。其實,理財一事關涉收益管理和風險管理兩個方面。如果只盯著收益看,難免會出問題。那麼,對於風險問題,理財者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半理財者不關注風險?400萬人因太激進遭勸止

首先,首先應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和承受能力來選擇相應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我們在線上或銀行網點買理財,一般都會得到這方面的測試,這需要我們如實填寫。如果用戶要買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高於其風險承受能力,理財機構一般會發布風險不匹配警示函,或者禁止參與交易。

理財者執意購買風險高於自己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無非是貪圖其能給自己帶來較高的收益。但收益和風險是相互伴隨的,高收益往往也意味著高風險。

其次,理財渠道要選擇正規渠道、正規平臺。之所以要注意這個是因為現在線下和線上的理財騙局太多了,忽悠人的套路層出不窮。金融公司不比普通企業,准入門檻較高,如果平臺連從業資質都沒有,或者自身過於草根,捲款跑路的嫌疑很大。

一半理財者不關注風險?400萬人因太激進遭勸止

此外,對於正規機構,理財者也不能掉以輕心。一是因為正規機構的工作人員可能會搞手腳,比如之前頻現的銀行“飛單”事件;二是因為現在的理財產品多半都不再承諾保本,在正規機構買理財也要留意產品的介紹,包括風險等級、資金流向等。

其四,儘量購買自己熟悉的產品,或者在對產品有一定了解後再做決定。現在市場上流通的理財產品多之又多,除了常見的銀行理財、基金理財、炒股等,還有影視投資、郵票投資等,每一種理財方式都有著比較複雜的特點。理財者在看到別人靠買理財發財時往往會表現得躍躍欲試,其實這時候要切忌盲目跟風,因為如果對理財產品不懂的話,也就很難知道其中的風險點,猶如盲人騎下馬。

其四,注意分散風險。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堪稱是理財投資行業的金科玉律。但這裡要注意的是,所謂的分散是在不同種類、不同風險、關聯性較低的產品之間進行分散,而不是簡單的把錢分散投資到不同的產品上。比如,把所有理財資金都拿來購買債券基金,雖然可能分散購買了多隻基金,但這種分散的意義其實並不大,因為其作為債券基金,風險屬性都相當接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