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小石灘上的元代寺廟——鄂州觀音閣

鄂州觀音閣,又名龍蟠磯寺,位於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小東門外的長江龍蟠磯上,是一座佛道兩教寺廟。觀音閣始建於元代,明朝、清朝均有重修。建築整體坐東朝西,共有3間正殿,另有一座純陽樓和一座觀瀾亭。2006年,觀音閣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江小石灘上的元代寺廟——鄂州觀音閣

觀音閣坐東朝西,整體佈局呈長方形,東西長30米,南北寬10米,通高24米,基座厚約1米。建築西側建有一座紅砂岩擋土牆,其南端頂部修有一座觀瀾亭,平面呈三角形,佔地1.5平米,周邊修有扶手和柵欄。主體為磚瓦木石結構,佈局大體保持元代格局。院內自西向東排列三座殿,依次為祖師殿、觀音殿和老君殿,均為硬山青瓦頂。祖師殿建築面積50.51平方米,四柱九檁,殿內正中偏後處神臺供奉祖師鯀。神臺上方懸掛“虛懸水際”匾額,左右兩側門楣書有“洪波”、“撼岸”字樣。屋脊上懸掛東方朔圓雕小雕像。南北兩側山牆浮雕青龍、白虎二將,南側山牆開有一扇側門,側門外建有亭角式門樓,門外懸掛匾額“小蓬萊”。祖師殿東側為觀音殿,建築面積44.19平米,門外左右兩側刻有《重修觀音閣記》碑,門楣上懸掛湖廣總督官文為該寺題寫的匾額“龍蟠曉渡”。殿後方左右兩側設有圓雕觀音像和神臺,正中偏後處設有木雕牌坊式神龕,龕上方懸掛有“普渡眾生”匾額,龕中設有平雕普陀大士像。觀音閣西側為老君殿,建築面積86.07平米,五柱九檁,殿前建有捲棚式廊廡。殿內正中設有牌坊式神龕,內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西王母塑像,上有匾額“紫氣東來”。龕前左右兩側有八仙及生平小傳的平雕。殿前左側建有一間小廂房。觀音殿和老君殿之間有一口紅砂岩雕琢而成的井,名為“蓮花井”,其水位常年高出長江水面。純陽樓位於觀音閣南側,分上下2層,建築面積70.98平米,頂部為歇山布瓦頂。西面和南面開窗,南面二層正中窗楣鑲嵌有武漢近代書法家黃亮所書“純陽樓”匾額。上層安放有呂純陽睡像,下層為生活用房。

長江小石灘上的元代寺廟——鄂州觀音閣

早在宋代,龍蟠磯就建有一座小型寺廟,並有“觀音閣”題名。元朝至正五年(1345年),監邑鐵山在此處用石料堆砌成臺,並建成一座寺廟,取名龍蟠磯寺。起初該寺僅供奉東方朔,後來又增設了觀音像、老君像等,成為佛道兩教建築。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僧人覺壽募資重修該寺。嘉靖六年(1527年)重修,並加蓋了純陽樓和觀瀾亭。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湖廣總督官文捐資重修觀音閣。民國時期,一度廢毀,後得以重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8年,觀音閣被公佈為鄂城縣文物保護單位,並於當年被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間,觀音閣遭到損毀,瀕臨倒塌。1983年鄂州市再次重修觀音閣。1992年12月,觀音閣被公佈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7月,觀音閣的老君殿在洪水中被沖塌,此後得以重建。2006年,觀音閣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以觀音閣為中心的觀音閣公園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

長江小石灘上的元代寺廟——鄂州觀音閣

有說法稱,該建築一方面起到了“鎮壓蛟龍,從而平緩水勢”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為夜間行船充當燈塔。幾百年來,觀音閣經歷了無數風霜,但讓人好奇的是,即便經歷過被淹,這座觀音閣也從來沒有倒下過。這是因為觀音閣底部是一整塊弧形石,不僅可以減緩水勢,還可以洩洪,所以不管經受什麼驚濤駭浪,都能穩如泰山,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代匠人的智慧和高超技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