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寒冬下,裁員、項目停滯,影視從業人員最後都去哪兒了(下)

影視寒冬下,裁員、項目停滯,影視從業人員最後都去哪兒了(下)

協會略過,那監管部門呢?當初資本進來興風作浪的時候,部分不良劇組和明星偷稅漏稅的時候,監管部門肯定是操碎了心,奈何公務員錄取比例低,人少不好辦事兒……反正總有原由。感謝崔背鍋俠冒著千夫所指槍林彈雨,來舉報貴圈有偷稅納稅,讓公信力又一次得到了彰顯。

影視寒冬下,裁員、項目停滯,影視從業人員最後都去哪兒了(下)

春天

春天冷嗎?取決於時代,全球氣溫都在上升,很多事情不是“春天”這個詞彙可以決定說明的。


時代方面

1、技術水平和影響力:網絡視頻平臺,特別是優酷、愛奇藝、騰訊三足鼎立格局基本形成,要與電視臺分一杯羹。使得電視臺收入下滑,電視劇播放重心由傳統衛視向網絡視頻平臺傾斜,電視臺一家獨大的局面不再。

2、好時代

去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以《大江大河》為代表的精品劇集獲得了各界高度肯定。這幾年現實主義題材和主旋律仍然將是劇集市場的重要力量。

在此背景下,2019年上半年,全國各類電視劇製作機構共計生產完成並獲發行國產電視劇108部/4600集。2018年上半年,生產完成並獲准發行的國產電視劇128部,具體如圖:


影視寒冬下,裁員、項目停滯,影視從業人員最後都去哪兒了(下)


監管方面

2019年年初網傳的“限古令”,究竟到底有沒有什麼“限古令”至今是個迷。雖然沒有明確文件下達,但是部分作品確實出現了臨時撤檔、改檔的情況(沒有什麼限古令,都是謠傳不可信,切勿傳謠造謠)。

如《九州縹緲錄》、《長安十二時辰》過山車式經歷,我相信投資人不想再有第二次。這些劇能播出,大概經歷如下:在《九州縹緲錄》開播前半小時忽然撤檔後,《封神演義》大結局前夕被臨陣換槍。易烊千璽和雷佳音主演的《長安十二時辰》上線後很長一段時間平臺首頁甚至都沒有推薦。後來《九州縹緲錄》和《長安十二時辰》播了,是屬於萬萬沒想到系列。


市場主流如此,順應時代的影視製作公司,可能會熬過寒冬,甚至做大做強。以前死磕宮廷、擅長古裝的影視公司,可能要整體冬眠。冬眠的公司有兩種結果,一,體脂過厚的扛過去;二,沒有體脂的涼涼等死或準備轉型求生。

看完以下表格,專攻宮廷和古裝的製作公司心裡是不是吃了顆名叫涼涼的定心丸:


影視寒冬下,裁員、項目停滯,影視從業人員最後都去哪兒了(下)

價值觀方面

在大形勢下,也有我命由我不由天,不肯妥協主兒。2018年劇集市場“IP+流量明星=爆款”公式失靈。失靈的意思是,以前也成功過(賺到了錢),如早期網劇《盜墓筆記》系列(楊洋版),但現在是時常不靈。由此,差異化IP開發和原創,或將成下階段影視行業關鍵詞。什麼叫差異化IP和原創,說白了,為了求生,無所不做,怎麼做?千穿萬穿,磕男cp不穿。


舉個例子:2016年同性情感劇《上癮》帶火了黃景瑜和許魏洲,天王劉德華都曾自爆追過《上癮》。自《上癮》開始,影視圈好像打開了新世界大門。《鎮魂》播出後帶火了朱一龍和白宇cp。耽美名作《魔道祖師》改成了《陳情令》,主演肖戰和王一博更是火到沒朋友。磕這種cp,該不該?


編劇汪海林曾對《陳情令》有這樣的評價:“這個劇的鮮肉粉非常可愛,犯花痴,還要滿世界散德性,你們是無辜的,你們有權利作踐自己。我在想,平臺,投資人,創作人,是什麼心態,你們不覺得可恥嗎?”


汪老師是真敢說,說的是真正。在尊重同性戀愛、尊重影視創意的基礎上,我有點要堅持的疑問是,如果讓男男耽美成了主流價值觀,這個世界還剩下什麼三觀?你們做這些劇的人,做出來的劇是要給你們的後代,00後,05後甚至10後看磕男人與男人之間情和愛嗎?


此時此刻我很懷念張翰主演過的各種霸道總裁劇,這些電視劇可能狗血,但在兩性關係上它的三觀是正的。


寒冬之下

演員

總結性詞彙:資源降級。


直白講,明星沒戲拍,演員難接戲,為了生活只能去靠參加綜藝刷人氣。

最新的新聞就是2019年11月27日,演員高以翔在錄節目《追我吧》時猝死。高以翔猝死的原因,自有官方定論,死者為大,也不便多說。


歡娛影視由編劇、製作人於正曾表示“行業開機率下滑,很多演員一兩年都沒有戲拍。”“娛樂圈寒冬,很多演員房租都付不起了”


具體演員生存狀態,綜藝《導演請就位》中明道坦言自己已經很久沒戲拍了,可能真不是為了綜藝效果。

明道算是明星,明星各有各的道兒,如果有大家想了解底層演員的現狀,有篇爆文推薦下:《70%的演員正在淪為社畜》。如有讀者對吃瓜感興趣,看完《70%的演員正在淪為社畜》建議再來篇《求求你們演員,別碰瓷我們社畜了!》的反懟文。

編劇

演員若有資源尚有綜藝可以去,編劇呢?畢竟編劇長得都善良,劇組開機拍合影穿著邋遢腫著黑眼袋的多是編劇,這種人上綜藝不佔優勢(當然肯定也有人比活兒好/活兒與人都漂亮的編劇,我只寫我認識的)。影視寒冬,這些編劇去了哪裡?如下:

1、老編劇的堅守

老編劇,怎麼定義老呢。

首先是年齡,真是一把年紀三四十歲;再者就是地位,入行十多年,編劇水平上等,也寫過好些,明星小腕參演參投播出來/上映的劇,老老實實賺過項目費錢,且尚有好些存款。

老槍就是老編劇,我跟他斷斷續續在東單遊了兩年多泳,他請我吃飯的次數遠比我請他的多,我們甚至還吃黃過一家杭幫菜,因此我有發言權說老槍的選擇。

老槍的選擇是,繼續在北京堅守(全國影視業,北京最發達)。

我:“有沒活兒沒分我點,你知道我,要不是揭不開鍋,不會跟你開口”

老槍:“我現在是半賦閒狀態,我一朋友已經一年半沒有收入了”

我:“那你接下來怎麼辦”

老槍:“再跟公司談談,有的公司欠我的款項現在還沒結清”

我:“追著要啊,不行就起訴丫的”

老槍無奈:“那個欠賬的公司沒錢了,說是要把以前買的一些IP小說轉賣給我,頂我的項目費……”

老槍曾特真誠勸我轉行,說做啥行業都比現在強。我看著靠寫劇本買房買車庫有存款的老槍,特別真誠勸我改行,感慨頗多,這是種什麼畫面,相當於有記者聽劉強東說自己是臉盲不識娶到的嬌妻奶茶美。

老槍是好人,他覺得自己歲數大回頭太難,改不了行了,但他希望我能。都是直男,有句話我沒好意思對老槍講,我是真的喜歡寫劇本呢,我愛這個行業。


廣告、新媒體公司知道《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人在幹什麼》成為爆款後,公司中長期研究爆款文章的資深文案和運營們有些崩潰。

2019年10月27日,一篇題為《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人在幹什麼》火爆朋友圈。該篇具體閱讀量不詳,但在線打賞人數超千人,“在看”人數五千多人。

該文章爆出後產生了一定影響,部分電影學院的師生看完該文章,聯合抵制,甚至為蹭熱度連夜趕出來的《北京電影學院的人不需要賣慘》的說教文都達7萬多閱讀量。


資深文案編輯和公眾號寫手們不明白,一篇平白無奇販賣焦慮的文章,怎麼就成爆款呢。該文作者販賣焦慮能有咪蒙老師有深度嗎?寫標題黨,能有他們苦心研究多年,總結從來的,如“《第一次跟對象老家,農村婆婆竟然給我燉了一鍋這個》”驚豔嗎?

也許這些文案不知道,文案和編劇從來不在同一起跑線上。文案對接的多是資本方,資本方給文案的第一條規矩就是,寫的東西必須要有人看。


如何快速穩妥保險做到這點?最快就是脫衣服,如內容焦慮要極致,標題要驚豔。編劇入行學的第一課是故事必須要有起承轉合,近百年戲劇、影視總結的規律。學過寫故事的編劇開始營業脫衣服,文案是幹不過編劇的。不是編劇有多牛,而是他們脫衣服有人教過,老師當時教的是如何快速換衣服,如今把“換”變成“脫”,性感和理想沒了,就是剩下“快”字。也許有改行做新媒體的編劇曾這麼想過:總有一天,我會把脫掉的衣服一件件穿回來。


3、短視頻

上週偶遇中戲畢業的編劇張揚,對話如下:

我:“找多久工作了?”

張揚:“快倆月了吧”

“接下來怎麼辦?”

“再找,反正不太好找。”

“實在不行回家考個公務員吧”

“讀了那麼多書,就是為了在老家考個公務員嗎?意義何在”

“影視寒冬,活下去最重要”

“是”

張揚永遠那麼淡定,他話少,語氣堅定。

張揚前幾天去了家短視頻公司,具體工作大概是寫些狗血反轉所謂有網感的一分鐘抖音故事。以我對他的瞭解,這哥們兒在這家公司幹不長。不是他水平有問題,名校出來的,如畢志飛老師那般深造詣的人,畢竟是少數。當小兄弟把人物、人物關係和商業賣點寫出來,切入角度巧妙、劇情反轉有戲劇張力精悍短小的故事交給他領導,領導看後可能就會來句:這就是中戲的水平?不是我想要的。

領導有自己需要考慮的問題:抖音市場成千上萬條短視頻,我們的若不露點肉,不殺個人,不來點網感二次元,不寫幾句如“你怎麼又胖了,不然在我心裡的位置怎麼又重了”之類的土味情話,怎麼殺出重圍?

影視寒冬下,裁員、項目停滯,影視從業人員最後都去哪兒了(下)

4、衝撞期人群


a、位於北京二號線建國門站附近的某影視公司發佈編劇職位一月來,北京地區已投該職位的編劇數量超過一千。公司行政靚某抱怨,編劇們找工作太不走心,同樣的職位都說不要了還投。

b、孫漂亮最看不起寫抖音的所謂編劇,曾發誓,寧可去掃掃街也不去寫抖音,失業仨月,12月馬上要交下季度房租,現在他想把當眾說過的那些狠話收回來。

c、英國留學歸來的碩士研究生,甘心去做月薪四千的編劇助理,ta相信,抱團取暖,寒冬會捱過去的。

d、張順在找工作的時候,在某直聘軟件看到招聘企業公佈的職位詳情和薪水範圍後,很想去跟這家公司聊聊:“沒錢招人,就別丟人現眼”。

該公司招聘崗位:影視策劃。

職位要求如下:有較好的文字功底,能代筆創作劇本,熟練製作各類PPT,較好的美術功底,能吃苦有耐心懂規矩,能獨立與甲方對接,二次元,有視頻剪輯基礎。

薪水範圍:3—5k

張順最後決定沒有跟這家公司聊,他做出這樣的決定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這一個月內他通過面試發現,像上面這家公司能踏踏實實寫網劇劇本的公司不多了,錢是給的少了點,慢慢來嘛,喜歡這行當是捨不得離開的。

d、其他被互聯網行業接收、轉行做教練、直播賣貨、回家考公務員、嫁人結婚等人的後來就不一一詳述了。


尾聲

衡量一個產業行不行,最直觀的就是此行業為國家貢獻了多少稅。

去年馮小剛發文稱:“我納過的個人所得稅累計數億,加上我拍攝影片的總票房五十多億,製片公司和院線所交納十幾億稅費,按照國家最低貧困線補助每月八百元的標準計算,我和相關的企業為國家分擔了多少困難,救濟了多少貧困人口?創作上,我近十年以來拍攝的《集結號》《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芳華》,哪一部是娛樂至上奔著搶錢去的?這五部電影沒有一部主角的片酬超過五百萬。那些網絡暴徒,你們對我仇恨由何而來?”


如今影視行業寒冬,該行業現在又能為國家貢獻多少稅,為國家分擔多少困難呢?誰能回答這個問題?誰敢回答?


當整個行業摧枯拉朽式下滑的時候,無論崔永元們還是馮小剛們,沒有人是勝者。影視行業永遠不會涼的,只是高地易主而已。若把高地的主動權交給專磕男男cp的那幫人,那才是真正涼涼。

影視寒冬下,裁員、項目停滯,影視從業人員最後都去哪兒了(下)

當行業三觀不正價值觀都亂的時候,那是對熱愛影視、喜歡電影的人最大的侮辱,是對獻出青春,追尋夢想的影視從業人員,極大的不尊重。這些從業人員現在也許在做綜藝刷存在感,在寫自媒體應付甲方爸爸,也可能在堅守最後的陣地寫抖音,亦或以各種形式為生活奔波。一旦行業回暖,這些人召之即來,來之能戰,他們可能沒有多厲害,厲害的是,他們做這行可能並不是完全圖錢。


不完全圖錢的原因很簡單,影視從業人員曾經為自己能入行做影視,憧憬、幸福甚至驕傲過,這些人主意最真,將來我們國家若能把影視行業做成影視產業,他們是最頑強的基石。


理想,它無上榮光。


注:

1、文中用名皆為化名。

2、文中相關數據來源於廣電官方、天眼查、《21世紀經濟報道》、《證券時報》、《伊犁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