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曾經的王者,會成眾泰嗎?利潤暴跌!銷量下滑!


比亞迪,曾經的王者,會成眾泰嗎?利潤暴跌!銷量下滑!

2003年,已成為電池業頭部企業的比亞迪,進軍汽車產業。

2008年,比亞迪開發出首款新能源汽車F3DM。

從某種意義上講,該產品對日後國家確定汽車新能源長期發展戰略,出臺相應鼓勵補貼政策,具有推動意義。

時至今日,長城、吉利等幾乎與比亞迪同時進入乘用車市場的企業,已完成了自我蛻變。從產品到品牌,它們均取得了長足進步,已具備了同合資強敵展開正面交鋒的實力,成為當仁不讓的自主一線。

可比亞迪的成長軌跡卻不相同。

一向視技術研發,打通產業鏈為戰略核心的比亞迪,數年來投入了大量資金於相關領域,一批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整車和電池產品也隨之投向市場,積累了可觀的市場基盤。

可是,目前的比亞迪或已遇到瓶頸。銷量裹足不前的同時,品牌力也始終未能提升。

更嚴重的是,在深耕多年的新能源市場,比亞迪的領導者光環也在逐漸褪去。同時,隨著政策調整,其利潤大受影響,似乎對於新能源補貼的依賴從未減弱。

比亞迪,曾經的王者,會成眾泰嗎?利潤暴跌!銷量下滑!

這不禁讓我們對比亞迪能否安然度過“後補貼”時代,打下了問號。

01盈利靠補貼 品牌力不夠是根源

自2010年國家出臺新能源補貼政策以來,補貼力度便始終圍繞“續航里程”和“電池密度”兩大核心標準調整,旨在促進車企提升技術研發和產品實力。

2016年,政府首次踩下“剎車”,調整補貼力度。提升補貼門檻的同時,補貼金額也有所下調。

2019年,補貼門檻再提升,補貼幅度大幅下降。

按照政府政策規劃,新能源補貼政策將於2020年底徹底退出。

政策對於新能源車市的影響,在去年終於顯現。自7月開始,新能源車市便一路下挫。

比亞迪也不例外,去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4.08萬,全年僅為22.95萬輛,同比下降7.39%。

比亞迪,曾經的王者,會成眾泰嗎?利潤暴跌!銷量下滑!

上下半年的迥異表現,不難看出,補貼政策成為了左右市場的最大因素。

多年來,比亞迪的表現也與補貼政策如影隨形。

在2019年以前,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連年高速增長,從2014年的1.85萬臺,到2018年的24.8萬臺,連續4年蟬聯全球新能源車企銷量冠軍。

與此同時,比亞迪每年收到的政府新能源補貼也在連年增長,與銷量同步上揚。

公開資料顯示,過去十年,比亞迪累計獲得政府新能源補貼超過100億元,為乘用車領域最高。

可是,近年來比亞迪的財報卻有些“奇怪”。

近日,光大證券研究所對比亞迪業績預測報告顯示, 2019年比亞迪年營收為1306.66億元,僅比2018年增長0.47%。同時,淨利潤卻呈現出相反走勢,從2017年的40.66億元下降至2019年的17.15億元。

銷量連年增長,利潤卻一直在下滑,從這一明顯的 “收利”背離現象可知比亞迪對補貼的嚴重依賴。

比亞迪,曾經的王者,會成眾泰嗎?利潤暴跌!銷量下滑!

比亞迪的財報數據顯示,2014年,補貼利潤佔比高達91.36%。雖然這一數字在2018年下降至66%,但仍佔據了絕對大頭。據數據顯示,2019年5月,比亞迪收到補貼金額達34.58億元,如果按照廣大證券預估當年的利潤金額計算的話,沒有這筆補貼,比亞迪的2019將以虧損收尾。

利潤收窄固然有成本加劇的因素,但銷量止步不前才是直接原因。

從2013年開始,年銷量已攀升至50萬臺的比亞迪,6年過後,銷量仍在原地踏步。

中國車市品牌效應依然明顯,已淪為二線的品牌力,成為了制約比亞迪銷量增長的根源。

眾所周知,品牌力是產品和營銷產生疊加效應後的存在。而近一年來,比亞迪兩方面均未有出彩表現。

特斯拉的持續熱銷,證明市場對電動車需求是真實存在的,其產品平均售價更是高於比亞迪,即便國產Model 3補貼後起售價已低於30萬元,但仍遠高於秦Pro新能源頂配車型的20萬元售價。

在特斯拉已奪得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後,二者品牌力孰高孰低,高下立顯。

其實,僅就自主品牌比較來看,比亞迪的品牌力也已被一線自主車企拉開了差距。

2019年,中型SUV唐燃油版的定價低於緊湊型產品CS75 PLUS,後者更是用連月銷量過2萬臺的成績證明,因技術差距而導致的產品力差距,將會傳導至品牌層面,從而最終影響銷量。

比亞迪,曾經的王者,會成眾泰嗎?利潤暴跌!銷量下滑!

並且在去年,隨著《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範條件》中關於保護本土企業的條款被廢止,中國電池企業將迎來全球頂級競爭。松下、LG化學等巨頭早在數年前就已在華建廠,所以,他們將在2020年迎來與中國對手公平競爭的機會。

在動力電池市場,比亞迪與寧德時代的差距本已被拉大,當新能源市場新敵出現,燃油產品已被拉開差距,比亞迪的原有長板正在變成短板,前路荊棘更叢生。

產品是營銷的載體,當產品力退坡,營銷發揮空間也將受限。

所以,近兩年吉利、長城在新高端品牌領克、WEY的助推下,憑藉強勢產品,在跨界、賽道、航天等領域營銷多點開花,收穫不菲,品牌力穩步提升。

相比對手的高舉高打,比亞迪的營銷幾乎沒有“存在感”,讓品牌力同產品力一同停滯。

可以說,比亞迪之所以進入陣痛期,與其長期忽視品牌力和產品力建設息息相關。

02 眾泰是前車之鑑

事實上,比亞迪的當前困境,已有前車之鑑。

近年來,一些押注新能源的車企不僅從未走出過補貼“溫室”,更是對品牌力、產品力打造熟視無睹。

結局就是作繭自縛。

如今已深陷債務泥潭的眾泰汽車,曾於2016年到達了高光時刻。那一年,其年銷量達到33萬臺,入圍自主車企前十行列。

2013-2018年,眾泰曾先後推出E20、芝麻、雲100等多款A0/A00級電動產品。同時,也獲得了可觀補貼。

2014年和2015年,眾泰分別實現年淨利潤1.99億元和9.68億元,補貼金額分別為4.43億元和11.41億元。如果沒有補貼的話,眾泰無疑將陷入虧損泥潭。

比亞迪,曾經的王者,會成眾泰嗎?利潤暴跌!銷量下滑!

另一方面,那些年眾泰的燃油車依靠外觀和低價一時熱賣。

可惜的是,眾泰並沒有將資金投入到核心技術研發,而始終依賴新能源車賺補貼,燃油車得過且過,這顯然違背了政策補貼的初衷。如此急功近利的做法,也致使其陷入了當前窘境。

目前,眾泰在售產品無一款達到國6排放標準,定位於A00級的電動車E200也日趨邊緣。所以,在全國大部分省市已邁入國6標準的背景下,眾泰幾乎已無車可賣。

同時,眾泰發佈的2019年業績報告稱,預計全年虧損約60-90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盈利8億元下降850%-1225%。基本每股收益虧損2.96-4.44元/股,去年同期盈利0.39元/股。

可謂觸目驚心。

同樣依賴於政府補貼,那麼,利潤逐年下滑的比亞迪會不會成為下一個眾泰呢?

03 “漢”或是希望

至少從目前看來,比亞迪也存在和眾泰相似的問題——原本打造出的長板,如今正在縮短。

當然,即使目前比亞迪業績和利潤承壓,但是從長遠來看,其前景依然光明。

光大證券的報告預測,從2020年起,比亞迪的利潤率將有明顯改善。在補貼退坡至消失的背景下,專業投資機構的判斷絕非空穴來風。

比亞迪已於新能源全產業鏈加大研發力度,基於上述事實,在未來,比亞迪將具備整車製造和供應鏈支持雙向能力。

2019年,比亞迪在電池研發領域投入資金達17億元,與寧德時代的20億元處於同一量級。

堅持技術研發,必會開會結果。

比亞迪,曾經的王者,會成眾泰嗎?利潤暴跌!銷量下滑!

計劃於2020年推向市場的新品漢,就將搭載比亞迪全新“刀片”電池,使得成本繼續下降的同時,性能得以提升。

帶著風阻係數“CD 0.233”、零百加速時間“3.9”秒等耀眼光環的比亞迪漢即將問世,這臺定位於中大型轎跑的新車,將是比亞迪技術積澱數年後的集中呈現,也有望帶動品牌再次向上衝擊。

觀點:

追求業績增長和打造品牌力,很多企業難以把握二者間的平衡。

眾泰就是前車之鑑。

長期以來,雖然比亞迪同樣依賴政策補貼資金,但其擁有與眾泰決然不同的企業內核。

重視技術研發,全產業鏈打造,比亞迪為此不吝投入。這建立了比亞迪穩固發展、抵禦風險的護城河,也為未來面對更激烈的競爭打下了基礎。

但眼下已是“兵臨城下”,比亞迪多年辛勤打造的護城河正在快速消失,無論是電池研發領域還是電動車整車市場,曾經作為“長板”和優勢的項目,正在逐步變得不再是優勢,甚至可能成為劣勢。

當務之急,比亞迪應該配合新產品,於營銷端同步發力,才能逐漸扭轉品牌頹勢,刷新消費者的品牌認知。

留給比亞迪的時間不多了,其必須慎之又慎,才能避免成為下一個眾泰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