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去產能、增產量”的原因找到了

“鋼鐵行業一直在去產能,但產量卻同比大幅增長,這個現象是不合理的。”9月26日,在全聯冶金商會2019年企業交流會上,全聯冶金商會創會名譽會長、原國家冶金局副局長趙喜子指出。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趙喜子介紹,全聯冶金商會在調研時發現有以下原因:一是部分企業採取各種措施增產,比如提高冶煉強度、縮短冶煉週期、提高高爐礦石入爐品位等;二是部分鋼鐵企業利用產能置換、技術改造來搞小名堂,違規增加產能;三是部分企業實施產能置換項目時在時間上做文章,新建產能已經投產,而要淘汰的產能卻仍在生產、未能及時拆除。

他認為,鋼鐵行業已經開始進入新一輪的下行週期,這是不可抗拒的。今年粗鋼產量可能達到9.7億噸左右,不會突破10億噸。

“上半年鋼鐵行業效益大概下降了20%,下半年仍要繼續下降,全年的效益下降30%是大概率事件。”趙喜子說。

他認為,鋼鐵行業的效益將同比大幅下降,而且不容樂觀。分析效益下滑的原因,主要是4個方面:其一,主要原材料鐵礦石几乎被國外四大礦山企業(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FMG)壟斷,國內鋼鐵生產企業沒有話語權;

其二,區域性鋼材市場已經出現過剩,例如陝晉川甘地區已經採取主動減產措施;其三,部分產品出現結構性過剩勢頭;其四,鋼材生產成本上漲向下遊行業傳導受阻。

對於環保、超低排放問題,趙喜子認為,不論是國有重點大中型企業還是民營骨幹鋼鐵企業,不僅特別排放限值已基本達標,有相當一部分超低排放限值也已經達標。按現在這種發展勢頭,企業到2023年左右基本上都能達到超低排放限值要求。

“如果達不到超低排放標準,甚至特別排放標準都達不到的企業,就要被淘汰出局,這也是我們所樂見的。”趙喜子強調。

對於鋼鐵行業兼併重組問題,趙喜子表示,民營鋼鐵企業粗鋼產量佔到我國鋼鐵企業的60%以上,下一步實施兼併重組,民營企業也是重要一環。“民營鋼鐵企業重組的難度較國有企業更大,建龍、沙鋼、德龍鋼鐵等企業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果。”他說。

民營鋼鐵企業的技術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一批技術進入國內甚至國際領先水平。“沙鋼的雙輥薄帶鑄軋技術、日照鋼鐵的ESP無頭軋製技術等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趙喜子指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