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傅斯年的学生,王小波的老师,王力宏的舅爷

这几天,朋友圈都在安利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先生许倬云。

他是傅斯年的学生,王小波的老师,王力宏的舅爷

许老先生何许人也?

专业地讲,他是匹兹堡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融贯中西的历史学家,著有《万古江河》《西周史》《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等著作;

通俗地讲,他是傅斯年学生、王小波老师、王力宏舅爷,还是一位让许知远等了足足六年也要采访到的重要嘉宾。

他是傅斯年的学生,王小波的老师,王力宏的舅爷

2019年4月,许知远飞往大洋彼岸完成了对许老先生的采访。

近日,两人的对话被制作成了最新一期的《十三邀》。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广泛热议。

01

关于教育

1930年,许倬云出生于江苏无锡,父亲是民国高级将领。

由于患有先天肌肉萎缩,自小与轮椅为伴,所以,高中前许倬云都没有上过学校。

他是傅斯年的学生,王小波的老师,王力宏的舅爷

不受制式教育限制的他,每天就待在父亲的书房里,博览群书。

1948年,许倬云跟随家人前往台湾,不久便考入台湾大学。

最初,他选修的专业是外语。因为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家人觉得学好了外语,将来坐在家里他也可以靠翻译谋生。

然而,在外语系仅读了一年,许倬云的才华就藏不住了。

由于考大学时的中文和历史答卷实在太过优异,阅卷老师后来便把试卷拿给了时任校长傅斯年。

他是傅斯年的学生,王小波的老师,王力宏的舅爷

当年的中文考题正是傅斯年所拟,傅斯年看后便立即找来许倬云谈话。

接着,许倬云便转入了历史系。

当时的台湾大学大师云集,许倬云得以师从各位大家,比如:

李济先生教他人类学,沈刚伯先生教他希腊文化史,李玄伯先生教他古代社会史,董彦堂先生教他甲骨文,严耕望先生教他秦汉隋唐的管制……

他是傅斯年的学生,王小波的老师,王力宏的舅爷

1957年,在台大念完研究生的许倬云,又申请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因此,许知远评价许倬云:是触摸到旧文明系统的夕阳,同时又是中国文人少见的受到西方式知识训练的人。

也正是这种学贯中西的教育背景,使得许倬云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教育的痛点:

他是傅斯年的学生,王小波的老师,王力宏的舅爷

“今天的教育不能再教育出这种人了(有远见的人)。今天的教育,教育的是凡人,过日子的人。”

“新的理想没有出现,旧的理想被放在一边,没有机会再培养一批所谓的知识分子。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是网络知识分子,是检索机器,不是思考者。”

02

关于文化

许倬云把中国的文化归结于人的文化。

比如我们的创世神话,开天辟地的盘古就是人。

盘古左眼是太阳,右眼是月亮,身上的血脉是河流,骨骼则是山林。

这一理论在战争中愈加得以聚焦和升华。

他是傅斯年的学生,王小波的老师,王力宏的舅爷

许倬云经历过八年抗战,战争爆发时,7岁的他跟着父母四处迁徙。

每每忆及这段往事,老先生总是流泪不止。

泪水不仅是对他个人往昔岁月的感慨,更多的则是对民族精神文化的感动。

节目中,许倬云讲到了当时大部队撤离至农村时的所见所闻。

他是傅斯年的学生,王小波的老师,王力宏的舅爷

农村人淳朴耿直,没有任何闲话,有粮食就拿出来大家一起分享,没有食物了就大家一起挨饿。

迁徙逃命的过程中,没有谁欺负谁,也没有人争先恐后,大家都是自发让老弱病残妇幼先登船登车。

路上,年迈的老人走不动了,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不想耽误他人,就叫孩子们别管自己,直接走。

这种有担当、互相扶持、敢于牺牲的精神,让许倬云看到了希望,知道中国不会亡。

他是傅斯年的学生,王小波的老师,王力宏的舅爷

但同时,许倬云也指出了我们这种以人为本的文化的弊端:

“中国尊敬过去,注重延续,来龙去脉,这是中国的好处,也是缺陷。最大的副作用,就是中国人讲伦理,讲人跟人的关系,社会关系,各种亲疏关系,尊卑关系,上下关系等等,构成了优势和弱势之间的差别。”

“人人都想成为权力的中心,自己做了还不够,还要二代、三代,还要表弟、舅爷。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使我们无法解放自己,也绑住了我们自动自发的精神。”

“今天的文化,是打扮出来的文化,是舞台式的文化,是个导演导出来的文化。”

他是傅斯年的学生,王小波的老师,王力宏的舅爷

许倬云还认为,五四运动就是一个“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的局面,由于被国外的坚船利炮打得太狠,急着想改。

但是由于时间太过匆忙,没有找对方式,造成了对科学的迷信,以为科学是万能的,但其实,“科学只是一种追寻的精神”。

03

关于生命

八年的抗战对当时年幼的许倬云来说,是八年的颠沛流离和八年的炮火与灾难。

这些历历在目的苦难和经历伴随着许倬云心灵的成长,让小小年纪的他对生命早早地有了感悟。

接受CCTV10《大家》栏目采访时,许倬云讲述过两件对他刺激很大的事情。

他是傅斯年的学生,王小波的老师,王力宏的舅爷

一件是在抗战刚开始,当时许倬云和家人住在湖北沙市,看见大批川军经过此地奔赴前线。

军队浩浩荡荡,望不到边,所有年轻人都穿着灰灰绿绿的军装。

母亲把许倬云带到门口,叫他坐在石头上,然后对他说:“你看这些年轻人,这一去一个都不会回来。”

听完此话后,许倬云直觉得7岁的自己瞬间就长成了大人。

在文章《回顾心路历程》中,许倬云曾这样描述这段经历对他的影响:

“这个鲜明的印象,使我领悟到生与死的界限,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当时年纪还幼小,不知道其中的意义,只晓得这些人成批成批地开拔出去,或许永远不回来了。这幕景象,从此切开了原本无忧无虑的童年。”

他是傅斯年的学生,王小波的老师,王力宏的舅爷

另一件事则是在抗战期间,在一次迁徙中,许倬云和家人走了两三天走到了一个山顶。

山顶上,群峰低头,天风喇喇,天地一片苍茫。

当时,11岁的许倬云只感到无助,全然没有古人“会当凌绝顶”的快乐,但与此同时,他也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可一下山,没走半天工夫,眼前就又是另一番景象。

他们走到了一个村落,路的两边都是夹竹桃,枝头满是灿烂的颜色,地上是小孩在跑,小狗在叫。

他是傅斯年的学生,王小波的老师,王力宏的舅爷

两个场合一对照,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瞬间让许倬云感受到了宇宙和生命,感悟到了生死关头人跟自然的交接。

04

关于不幸

因为疾病原因,许倬云自幼行动不便。

先天的生理缺陷,对他来说是一种不幸,但在他顽强的毅力和积极的进取下,这种不幸也为他带来了很多幸运。

在许倬云结婚前,弟弟就是他的手和脚。上学期间,都是弟弟骑着自行车载他上下学,带他外出看电影、郊游;

同学们也会经常载着他四处游走,帮他扛书、搬书;

他是傅斯年的学生,王小波的老师,王力宏的舅爷

老师们还会对他格外关照,给他进行一对一的授课,比如李玄伯先生,每个星期都会找三轮车,让人把许倬云推到自己家里来上课。

又比如董彦堂先生,常常会单独给许倬云讲一下午的课,饿了就买几个包子,师生俩一人一半。

在留学期间,同样是因为身体原因,许倬云还得到了两份意外的惊喜。

一份是在入学体检时,因为先天残疾,许倬云被美国的一家医学研究基金会选中,免费为他的双脚做矫正。

他是傅斯年的学生,王小波的老师,王力宏的舅爷

手术一共做了5次,当时病房里的病人全是疑难杂症,有小孩十二三岁就患了血癌,进医院时还活蹦乱跳,两三个月后,被抬出去的时候,头上只剩下一层皮。

有女孩子已经年满二十岁,身材只有七八岁的小朋友那么大,无法正常走路,只能绑在轮椅上推着走,她心里渴望成年人之间的爱恋,但却一直无法如愿。

治疗期间,经历和见证的这些不幸与痛苦,都成为了许倬云人生中一段重要的体验,让他心怀悲悯。

另一份是学校考虑到许倬云住的宿舍与课堂距离太远不方便,便在把他安排到了学院附近的神学院。

他是傅斯年的学生,王小波的老师,王力宏的舅爷

当时的神学院里住着不同宗派的牧师、神父和和尚,观点各异,大家时常发生争论。

在交往的过程中,许倬云吸收到了很多有趣有意思的点,顺便也就去旁听了神学院的一些课程。

这些都让他大开眼界,学会了以许多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05

关于传承

妻子说,许倬云身上最大的魅力就是:不认输,不放弃。

许倬云年轻时,家里面想到他的身体状况,都让他找一个农村媳妇儿,给他生孩子管家就行。

但许倬云不愿意,坚持要找自己心仪的,后来在大学期间便碰到了他现在的妻子。

他是傅斯年的学生,王小波的老师,王力宏的舅爷

很多同龄的教授都不会办公软件,许倬云却在七八十岁的高龄学会了使用电脑。

妻子还说,许倬云是真正的殚精竭虑,忧国忧民。

祖国不好,他发愁,祖国好了,他也发愁,担心好了之后不能更好。

提及接受采访的缘由,许倬云表示:

他是傅斯年的学生,王小波的老师,王力宏的舅爷

“我觉得我们做的事是该做的事,是好事,如果在输送知识、刺激知识以外,还能发动观众,大家讨论,交换意见,变成一种呼应,这个会变成很强大的一个力量。”

“我尽我本分,我学这一行,该做的事就做,我想能开拓几条新的研究道路,新的观点我尽量做,做了我交给年轻人。”

“一万个人里有两三个人听,到他耳朵里面去,听到心里面去,我就满足了。”

采访结束后,许知远颇有感受地说道:

他是傅斯年的学生,王小波的老师,王力宏的舅爷

“文明是一代代传递的,文明它不仅是一个书写或者抽象的图像。人和人之间直接的接触亲密的感受体会,是文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当然也希望能成为这个传递系统中的一环,一部分。”

短短40分钟的节目让人受益匪浅,生活中不时会听到很多关于社会现状的抱怨,但是我总觉得,比起抱怨,我们更多的是应该去感激。

感激这次疫情为我们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也感激许先生这样为我们醍醐灌顶的知识大家。

《非自然死亡》中十元老婆曾说:世道如何,是看我们自己如何处世。

所以,请记住,文明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好是坏,你我都是其中的一员。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