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看似利潤高,但是不賺錢,是什麼原因?

新大風歌


我不知道農業怎麼就看似高了呢?或許有,就比如去年的非洲豬瘟,前提是別人的得豬瘟死了,自己的沒事。

哪種農業不是要在田地裡刨幾個月呢。遇到極端天氣就有可能幾個月的心血付之東流。就算風調雨順,還要看市場波動。君不見太多投資農業的人開的寶馬進去,騎個爛自行車出來。當然,也有個別人是衝著補貼進去的,然後銜一嘴就跑。

農業,急不得。




肺魚探農


農業生產我感覺就沒有看似利潤高這個事,如果真的說看似利潤高,那是因為你看到了假新聞。

幾千年的歷史了,搞農業的一直都是非常辛苦而且也是層次不高的人。賺的錢當然也是不多的。有些人認為看似農業利潤高,我們就來說說為什麼會看著好像確實高。

第一點就是我們看到的“利潤”並非真正的農戶利潤。最大的一點就是很多人看到的是地頭價與零食價之間的差距,這裡面的差價確實是挺大的,就拿最近幾年特別火的一個砂糖橘來說,砂糖橘在產地幾毛錢一斤甚至還沒有人收,但是到了外地零食的時候就需要4-5元一斤。看著有4塊多一斤的利潤,但是這幾塊錢是被好幾層人給瓜分了:去地頭拉貨的大采購商,然後他們分給二級批發商,最後才到零食店或者水果推,這幾塊錢就是被這幾個人給分了。所以,你所看到了地頭價幾毛錢,零售價幾塊錢,這中間確實是有著不小的利潤,但是這利潤並不是種植戶賺了,而是做生產的老闆們。搞農業種植的賺的就是那幾毛錢,裡面還要包括成本,也許這幾毛錢還是虧本賣的的。

第二點就是種養殖病害死亡。另外一個就是搞養殖的,利潤大嗎?比如說養牛,一年一頭牛養好了能夠賺3000-4000來塊錢,而牛則主要就是吃草,看似成本不高,如果一年養幾十頭牛一年不就可以輕鬆的賺二十來萬?很多朋友也是這麼想的。可是一旦出現死亡,這就賺的錢不多了,甚至還會有虧本的可能,要知道一頭小牛就要一萬多呢。

還有比如養小龍蝦,小龍蝦最近幾年也是特別 火,大家看中的一個是消費量大,二是利潤不錯。前段時間還看到有網友說自己父親一門心思想著今年養小龍蝦,他是這樣打算:一畝地放苗120斤,苗價15元一斤,畝產800斤,怎麼算也要有4000-5000塊錢一畝的利潤。可是他根本就不知道這一畝放不了那麼多苗,也沒有那麼高的產量。養得好行情可以確實一畝2000多塊錢,但是這小龍蝦也是很容易死亡的,這是很多新手無法控制住的。

第三就是生產成本很多人考慮較少。農藥化肥也都是在不斷的上升的,特別是人工成本上漲得更為厲害。在日常的生活中就有一個很大的開支,除去成本後所剩的利潤並不多。

農業生產,一個與天氣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人們也經常說要風調雨順,另一個也與自己的技術有關,控制住病害很關鍵。然後儘量的控制成本,這樣才有利潤可圖。並不是大家看到的或者是想當然的那個有幾塊錢一斤的利潤,其實沒有那麼完美的事。


洞庭清水塘


農業看似利潤高,但不賺錢,是什麼原因?

這個問題涉及商業層面,我倒有一點淺見。

中國從古至今,都是小農經濟,做的都是小規模農業,比如種個三五畝地,比如養幾百只雞,那種規模化的養殖,都需要大投入,現代化管理,做得起的人鳳毛麟角。

所以,我們來談談,為啥會賺不到錢?

量和價是本質原因。

小農經濟,能產多少量,我以紅薯為例子,我去年種了2畝紅薯(土地是朋友的,不花錢)收9000斤,直接批發了出去,大概是賣了7000快,生產成本(苗,水,肥等)一畝大概800塊,人工成本請了一個大爺花了1200塊,總計是2800,利潤是4200塊,一畝平均利潤,2100塊,

那麼我們來看一下,種植週期,是4個月

意思就是4個月,總共賺了4200,大家記住,我這還是因為土地不要租金。

所以,大家很明顯可以看到,其實2畝地已經不少了,搞得焦頭爛額,累成狗,產量9000斤,聽著挺嚇人,結果賣出去,不到8毛錢,

典型的價格問題,單價都不到一塊錢,你10萬斤,都不到10萬塊。

現在,我們再來看他們說的利潤,如果按現有的這個數值算,因為成本是2800塊(忽略土地租金是0的情況),利潤是4200塊,利潤比例確實很高,

但數值呢?4200塊,我說實話,我自己做著食品業務,一個月收入大概1萬3,4200塊,就是幹十天的事。

而這邊整整是4個月,才4200塊,想想都醉了,我也就是喜歡喜歡農活,喜歡鄉村生活,喜歡田園,然後,種了紅薯自娛自樂。

剛才說的是種植到批發,

其實還有一個層面,你種植了,自己直接零售,這是自產自銷

那麼我們來看,這個情況利潤是多少,正常零售價(按去年說,零售價1.5~3塊不等,我們取中間值2塊錢)

假設銷售非常理想,9000斤全部賣光,都是2元的價格成交,那麼收益總共是18000,刨去成本的2800塊。還結餘15200塊,

哇,2800的成本,賺了15200塊,利潤太高了。

然後我們假設你用一個月時間把它賣光,那麼總共生產到銷售完全週期5個月,5個月只賺了15200塊,一個月3000塊錢。

你如今知道了吧,時間也是成本,按農業來說,叫週期,週期決定你這個利潤分攤到天是多少,如果兩個月賺一萬五自然可以,五個月嘛,就只能呵呵了。

還有,這只是說的理想狀態,你零售是什麼渠道,是網上賣發快遞嘛?

是去市場搞個攤位零售嘛?

網上賣退貨有成本吧,市場攤位要租金吧,而且賣的過程中有損耗吧,

所以,實際能落你手裡的,一萬塊,已經是燒高香了。

通常對於農產品,我們說的利潤高,只是利潤率高,光說利潤,一斤就幾毛錢,高什麼高呢?

所以,量是個大問題,除非你大手筆,幾百畝地一起種,那樣管理壓力,銷售壓力,人工成本,也是成正比上升的,種成了,賣出去了,才算成功了。

其它的,比如玉米,小麥,稻穀,是同樣一個道理,其實,這些,還不如紅薯。

那麼,除了種植,養殖怎麼樣?

我兄弟,養了一萬隻鵝,賠得想哭,投入並不大,10幾萬,鵝苗是7.5進的,養死了一大批,賣不出去一大批,關鍵飼料錢還挺貴。

當初想的是,7.5進的,養成了,能賣60多塊,有7-8倍的利潤。

高利潤背後就是高風險。

所以,除了本質原因,量和價,其實,不可控因素也是

這個不可控因素,就是土地成本,人工成本,飼料成本,銷售成本,養殖成活率管理,還有更重要的是當年的行情價格(也就是賣價,賣價甚至能直接決定賺錢還是賠錢)

那麼有沒有農業可能賺錢呢?

渠道打通,然後規模化。

當年的硬通貨除外,那種畢竟是特例,比如去年的非洲豬瘟,死那麼多豬,養豬的都賺錢

但其實真正賺錢的,也是哪些手裡握著大渠道的,然後有批量成交,能快速出貨的大客戶賺錢了,小商販,也就落了點辛苦錢。

規模化,精細化,把品種質量做硬,就可以提高客單價,然後,才有賺錢的可能。歸根到底,說的,依然是價格和量的問題。





楊大師0108


我要回答的是,首先就沒有看似利潤高一說,就拿幾樣主產來說,棉花兩三塊錢一斤,每畝產量四百多斤,種,收週期長,(農藥,化肥,水費,油費,運輸費,人工)一畝地下來要一千多。像水稻,大豆也都一樣,其實就沒有什麼利潤。平原地區來講,大多數都是機器操作,可節約點人工,人均種植面積大一些,收入會多一點。但中國農業地形丘陵和半丘陵地帶佔比也不小,像這樣的地區農業種植人工陳本太大,好多地方真可以說是要靠天吃飯。再說農民的農產品由於文化水平的原因,也得不到好的推廣,不會包裝。所以說不賺錢。作為土生土長在農村的我是最深有體會。


寧氏壞大叔


農業你用什麼眼光看出來利潤高了,你說的應該是毛利潤,就像今年一畝玉米收成1500斤,確實喜人,但是你仔細核算一下看看到底有多少利潤,如果自己親力親為還行,如果僱人,最後基本沒有利潤,看著碩大的糧倉確實驚喜,但是一般到最後就會瞪眼,清算完基本所剩無幾。

種地利潤很小,賺的就是辛苦錢,只有自己兢兢業業,不辭勞苦,才能有利潤,你動不動就僱人,打藥、澆水、施肥、播種都僱人最後你看看有多少利潤,不賠錢就已經很好了,很多大基地都賠在了僱人上,天天地裡幾十個人忙活,這都是利潤。

如果兩口子種百兒八十畝肯定有利潤,承包費一畝地不能超過500元,100畝地一年也有十萬八萬的利潤,關鍵問題是自己必須親力親為,只有自己動手才能豐衣足食,很多承包大戶都賠在了僱人上。

聊城東阿牛角店,三個年輕人承包了2340畝,我說你們都不會種地,怎麼能賺錢呢?他們說哥呢不懂,現在誰抓住土地,誰就是抓住了財富,我是什麼意思,手裡有地就能賺錢嗎?我說你們乾乾就明白了,幾個人開始操作,澆水僱了30多個人,一天就是2400元,連續澆水5天,12000沒有了。

反正是天天僱人,地裡基本沒有斷過20人左右,一年後我們開始聊天,怎麼樣弟弟,什麼也別說了哥,地已經退給老百姓了,我說這不是給老百姓送錢嗎?財富不要了,一年賠了30多萬,很多人說辛虧退的早,在幹一年叫他們哭都沒有地方。

農業不賺錢的根本原因是人力投資太大,動不動僱人,特別是合夥的賠的更多,你不幹,我也不幹,大家根本就不會齊心協力,相互推諉扯皮,你賠的起,我也賠的起,其實都是窮鬼,如果自己親力親為根本就不會賠錢,賠錢的根本因素是人力,這是發展農業的枷鎖。


大海傳媒


話要少說,但是要到位

不賺錢的幾大原因

  1. 地租太高,我們這裡每畝地500元承包費
  2. 種子、化肥、農藥、不降價反而年年漲價 所結的果實,卻不見漲價
  3. 農機具淘汰更新快,雖說國家補貼力度大,但是沒等你賺回成本就被淘汰更新了,結果你被當廢鐵處理了。
  4. 人工特別貴,現在請一個工人,一天最少150元
  5. 中間商太多,種植的沒有 銷售的賺的多。

以上就是以我個人眼光所看到的問題。


農機手石小萌


農業雖然利潤高,但是賺錢的確實沒幾個,大不部分是靠補貼、優惠政策在維持著日常運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總結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毛利潤的計算,很多數據都是假的,不切實際的計算,毛利潤對於工業,服務業的計算準確值較高,但對於農業就不一樣了,農業的市場波動大,而且不好預測,以養豬為例,行業內基本都知道“一年掙、一年平、一年虧”個三年一輪的豬週期,而且第一年必須把後兩年的錢掙回來,但生豬掙100元測算的,在實踐中哪有吻合的時候,比如說非洲瘟疫,誰也無法料想,年初算好了穩贏,年未哭暈到廁所。

第二,就是農產品不是完全市場定價,受到國家的調控,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生豬等主要農產品,因為牽涉到民以食為天這個裡政根本穩定問題,所以每個國家都不會完全市場化,而是強力進行宏觀調控,確保供給的數量有保障,而且價格比較平穩。

第三,能掙得起,賠不起 農業掙錢不容易,但賠起來卻容易得多,算好的利潤根本經不起風險的衝擊,農業的風險真的不好控,主要包括旱災、洪澇、冰雹、病蟲害等,防不勝防,算好的利潤,遇上自然災害就沒有了。


農村裡生活趣事


不賺錢的原因是心理作用,心裡總想用一畝地賺多多的錢。

拿北方來說,年種一季小麥,一季玉米,年景好小麥畝產量1000斤,玉米1300,價格均按1塊錢一斤算,一畝地收入是2300。說農業賺錢不賺錢,那就和工業比較:我現在的公司生產的是橋樑纜索專用的護套管,在精簡人員、提高生產效率、節約原料等的基礎上,淨利潤有8%,但是仍然面對客戶降價3%-5%的風險。就是說實際到手的淨利潤也就是5%,說賺錢不賺錢,肯定還賺錢啊!最關鍵是產值大,即使一年2000萬的產值,5%也要賺100萬。回頭再說種糧食的利潤吧:種糧按20%的利潤,一畝地年產值2300塊,淨利潤460塊。460塊真不高,當然不會覺得賺錢了。但是如果農業1個人種地350畝,年產值和工業1個生產工人1年的年產值80萬一樣多來說,那種糧1個人一年就可以有16萬的淨利潤了。一家子一年萬把塊的糧食能掙多少錢啊!所以說這個就是心裡作用了,最關鍵是量的問題。如果1個人1年種1畝地,當然覺得不賺錢了,但是如果1個人1年種350畝地,還會覺得不賺錢嗎?

有人說是糧食價格低導致不賺錢,我也是農民,家裡也種糧,也在想為什麼歐美國家的糧食價格是我國的一半甚至更低還能賺錢?最主要是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落後,農戶分散種植,導致人工成本高,農資市場混亂,化肥農藥等價格虛高,經銷商隨意定價,假冒偽劣的化肥農藥層出不斷,畝產量低,分散種植導致人工成本也大為增加,雖說國家對糧食有收購的保護價,還有種糧補貼,和美英等發達國家比較起來,我國的糧食價格確實不能算低,但是還不掙錢,為什麼?歸根結底就是我國糧食的產量低,生產成本高。如果我國的生產成本能降低到歐美國家的標準,這樣的糧價就比歐美國家種糧的利潤高了多少了。

昨天剛看個新聞說目前我國的生豬價格一斤降價到了16-17塊左右,但是英國目前的生豬價格是7塊左右一斤,為什麼?我國的成本高。

所以說農業的利潤不是看似利潤高,而是確實利潤高,覺得不賺錢的原因是人均產量低導致的心理作用。

國家現在的土地流轉政策,提倡規模化種植,相信不久以後就不會再有人說農業不賺錢了。









佛洲


很高興回答題主的問題。

農業看似利潤很高,但實際並不掙錢,我覺得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農業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比較大。一場大雪,一場風暴,就可能使能掙到的錢化為泡影。

二、是農業市場價格波動大。很多時候豐產卻不豐收。你有的賣不出去賣不上錢,你沒有的卻價格很高。

三、農業生產週期相對工業要長。也就導致資金週轉率相對較低。資金的回報率也相應會小一些。

四、農業,特別是高端農業,具有相當高的技術門檻。普通農民或者農業的新從業者對這一點的認識並不充分。往往是項目上馬了,但是技術卻跟不上。損失就非常大。

五、農業特別是在中國,屬於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在中國,現在勞動力成本上升非常快,加上青壯勞動力很少從事這個行業,所以導致勞動力僱傭成本增加很多。也增加了農業的生產成本。

六、農產品的物流、保鮮、倉儲體系有很多不足,導致中國農產品從採收到餐桌,損壞率相當大。這也降低了農產品的收入。

七、中國農業現階段還主要是以個體和一些小型農場為主的經營模式。存在著較大的市場盲目性。經營者會因為價格的變動而瘋狂的擴種某一品類,使得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嚴重(跟風特別嚴重)。這導致常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面。

以上幾點我覺得就是農業為什麼看起來利潤很高,卻掙不到錢的一些原因。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麥地裡的小斑鳩


農業和其他行業不一樣的規律,跟季節性、區域性、週期性,還有生物規律有很大的關係,要做好現代農業,不僅要做好生產、儲備,做好銷售,相關政策,做品牌意識,擴大宣傳,利用互聯網擴大銷路。必須有技術革新的意識,比如說高效儲藏技術是目前農產品運輸領域普遍缺乏的,這也就意味著誰先有技術創新,誰就佔得了生鮮配送這門生意的先機。

做農業有品牌意識,用傳統思路做農業,眼光只放在成本控制等環節,永遠沒辦法把產業做大。農業從來不是風口,本身的屬性就決定了需要長期投入。

不賺錢是什麼原因呢?

會“騙人”的毛利潤,很多人把之前用在工業、商業領域的經驗,套用在農業,以為只要算好了利潤空間,就能預測大致能賺多少錢。比如經營超市,一般的經驗是要確保拿到20%到25%的毛利潤,最後才能有3%到5%的淨利潤。但是,一進入農業領域,似乎進入了不可預知的“量子世界”,用紙面計算毛利潤來預測收入,似乎已經不再適用。為什麼會這樣?首先是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較大,其次是農業領域尚處於不穩定的轉型期,很多以前被認為鐵打的規律,都出現了變數。比如養殖業界多年奉行的“豬週期”,即“一年掙、一年平、一年虧”,很多人就是確保第一年把後兩年的錢賺回來,基本上就能避免風險。可現在,由於非洲豬瘟,豬週期也無情地被一點點打破了。

會“隱身”的人工成本,很多產業看上去利潤不錯,比如肉牛,明明市場價格很高,賺錢不成問題。但很多農戶可以做的產業,企業卻不一定能做,原因在哪兒?首先,農民自己從事養殖的時候,賺多賺少都是自己的,其中的人力成本很多被隱藏了。加上很多養牛的農戶既不用建場地,草料也主要靠自己解決,成本控制得如此低,最後才賺了些錢。但企業就完全不一樣了,建場地、買草料、防疾病,哪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工成本。

不可不算的“儲藏損失”,網絡購物很火,生鮮電商很熱,很多人覺得這種模式直接搬到農產品銷售上,照樣適用,甚至他們天真地以為這就可以搶走菜市場的飯碗,但結果如何?風風火火開張,稀里嘩啦倒閉。當然,做的好的生鮮電商也也有。因為,他們首先解決了農產品儲藏的技術問題。新鮮蔬菜不能過夜是蔬菜經營者都瞭解的常識,但現在對於國內大多數生鮮銷售商來說,儲藏不僅是技術難題,成本更讓人頭疼。運費比菜貴不說,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就是儲藏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很多農產品最終到達消費者手裡時,都已經是被層層扒皮或者大量失水,品相變壞都是常事。一旦賣不出去,此前的所有投入,包括人工、肥料、農藥、機械成本,都統統白費。

不可控的外在風險,根據農業部門的統計,每年全國遭受自然災害的農作物面積,佔到種植總面積的1/6,各種病害、蟲害以及不可預知的極端天氣,防不勝防。計劃得再周全,一次洪災、旱災或者冰雹,就全沒了。做農業,賺錢難,賠錢倒是格外容易。所以,做農業還必須投入保險成本。

漫長的回報週期,正是因為農業風險大,因而融資不易。但是農業要想賺錢,又必須投入資金規模化。相比過去,現在國家逐漸開始放寬政策,農地抵押貸款逐步開始試點,現在不僅很多銀行開始做,像土流網等互聯網土地流轉平臺也在做。但能貸到錢只是第一步,農業的回報週期過長,極其考驗投資者的耐心。耐不住寂寞,不能踏實堅持無法在農業上取得成績。

調控中的農產品價格,農產品價格不像二、三產業的產品價格,大多都是市場定價。農產品則不同,幾乎所有國家都不會把農產品價格完全交給市場來決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宏觀調控。做農業必須時刻關注國家政策的動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