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春秋時代的貴族,為何極其遵守現有的規則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經過春秋時代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國境內的一百餘個諸侯國為了搶奪資源,增加實力,開始了針對其他諸侯國的兼併戰爭,實力弱小的諸侯國逐漸消失,成為了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的組成部分。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從此跨入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總是被放在一起,但是事實上,兩者之間還是有一定差別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天下從成百上千個小國家整合為十多個大實體國家,原本的戰略緩衝空間不復存在,各個大國不得不面對直接殘酷競爭的格局。

淺談春秋時代的貴族,為何極其遵守現有的規則

戰國時代的戰爭十分頻繁

資源的集中使得各國間的戰爭規模急速擴大,戰爭的激烈程度也急劇上升,戰爭形式從之前的爭霸戰爭變成了滅國戰爭。

為了獲得戰爭的勝利,跨入戰國時期後,各國國君和士大夫使用的手段也變得越來越卑劣,越來越多的爾虞我詐、見利忘義、撕毀合約、損壞結盟的事情屢屢發生。而我們回看春秋時期,會發現春秋多君子,春秋時代的國君和士大夫,也就是貴族階級,極其遵守現有的規則。比如曹沫劫盟事件,在齊桓公手下完全無力救援的情況下,只憑桓公的一句承諾,曹沫丟下匕首轉身就走,完全不怕桓公出爾反爾。那麼為什麼春秋多君子呢?就讓我們從曹沫劫盟事件中一窺究竟。

淺談春秋時代的貴族,為何極其遵守現有的規則

太史公十分敬佩刺客


史料記載的第一次人質危機

曹沫劫盟事件是華夏文明中有歷史記載以來第一次劫持人質事件。曹沫是何許人也?據《史記·七十列傳·刺客列傳》中記載: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淺談春秋時代的貴族,為何極其遵守現有的規則

曹沫劫盟劇照

不過,雖然三次戰鬥不勝,但那是因為齊國綜合實力強大,魯人確實不是對手,曹沫本身的表現應該是可圈可點的,否則莊公也不可能讓他繼續為將。

因為曹沫戰敗,莊公畏懼,所以不得不割地求和,為了達成協議,齊魯兩國國君在柯地會盟。正當魯莊公要簽訂屈辱的合約時,曹沫出人意料地手持匕首衝了上來,劫持了桓公,由於事發突然,桓公身邊的衛士不敢上前,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曹沫發表了一番慷慨陳詞。

淺談春秋時代的貴族,為何極其遵守現有的規則

曹沫劫盟


曹沫厲聲說到:"魯弱齊強,本來我們應該是友好鄰邦,但是您恃強凌弱,多次侵略我國,貴國的都城本應在國土中央,現在卻壓到了我國邊境,難道是想以我國作為貴國的領土嗎?請把我們的土地還給我們,做一個大國應該有的擔當。"說完手持匕首,怒目圓瞪看著桓公,等待著他的回覆。

筆者認為,這件事事發突然,令人措手無錯,也許莊公也沒有預料到這一點,從後世對莊公的評價來看,以他的能力很難想出這樣的處置辦法,如果沒有曹沫就直接簽訂屈辱條約了,所以這件事應該是曹沫一人所為,換句話說,他因為無法戰勝齊軍心中有愧,於是獨自計劃了這次石破天驚的劫持行動,以期回報信任他的莊公。

淺談春秋時代的貴族,為何極其遵守現有的規則

戰國時期的匕首


曹沫聽到桓公承諾丟下匕首

眼下,齊桓公有兩個選擇,第一就是答應曹沫的要求,以觀後效;第二就是堅持原則,玉石俱焚,以自己的生命換得齊國的壯大。不過桓公似乎並不具備完成第二個選擇的條件,未加思索就答應了曹沫的要求。

我們不能說桓公失節了,不過可以對比一下藺相如完璧歸趙時的情景。據《反經·臣行》中記載:

"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不敢發。相如一厲其氣,威信敵國"

淺談春秋時代的貴族,為何極其遵守現有的規則

藺相如不畏虎狼之秦

從上文的寥寥數語,我們就彷彿能體會到藺相如不畏虎狼之秦、據理力爭、慷激激昂、氣壯山河的氣勢,再回頭看一下桓公的表現,高下立判。

不過,既然桓公答應了曹沫的要求,曹沫也表現得很果斷,轉身丟下匕首,回到之前的座位,面不改色,繼續看著事態的發展。桓公在得到安全保證後,很是生氣,打算不承認剛才的承諾。並且要處置曹沫,管仲立刻阻止了他,讓他寧可失去土地也不可在天下諸侯的面前丟臉。桓公之所以能在眾多諸侯國中脫穎而出,靠的就是聽從管仲的建議,所以冷靜下來之後,他並沒有為難曹沫,也將魯國失去的土地還了回去。

淺談春秋時代的貴族,為何極其遵守現有的規則

齊桓公似乎並沒有打算為國捐軀

為什麼管仲要阻止桓公失信呢?

  • 首先會盟期間,許多諸侯迫於齊軍勢大,不得不過去參加會盟,他們雖然國家實力低微,但是卻也不會做失信行為,名正言順。如果桓公因為一時氣憤失去了信用,雖然身為大國之主但是卻失去了身份,從此政令不通,小國即使被齊攻滅也不會服從於他,這是有損於國家利益;
  • 其次就是身為貴族後裔的管仲本身接受到貴族的教育,遵守遊戲規則這種認識已經刻入了骨髓,融入了血液,在發現他侍奉的國君即將失信後,本能地就會去阻止桓公,這也是春秋多君子的真實寫照。


春秋時代戰爭參與者多貴族

從曹沫結盟事件中,我們可以發現在春秋時代一句承諾的力量也許能勝過千軍萬馬,曹沫根本就不擔心立下了盟約的桓公會難為他,而桓公也確實兌現了承諾。兩人不分立場,皆可以稱為君子。那麼為什麼春秋時代多君子呢?這是因為春秋時代戰爭的參與者多為貴族階級,而這些貴族階級的最大特點就是守信。下面讓我們具體解釋。

淺談春秋時代的貴族,為何極其遵守現有的規則

周禮為春秋貴族的言行提供了重要參考

春秋時期之前的朝代是夏商周,這些朝代的社會性質都是奴隸社會,而始皇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所以從周朝到秦朝之間的這段時期本質上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這樣的社會性質決定了當時能參與政治和戰爭等社會活動的人基本都是整體偏上的貴族,是不被溫飽所裹挾的頭部群體。這個群體從小受到的教育就傳承自祖先的貴族教育,也就是周禮。據《中國法律思想史》中記載:

"西周以宗法等級制度為核心的禮的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社會正統統治思想的核心。當然在其後的時代,禮的適用範圍和功能發生移轉,從西周之時主要作為政治權力分配功能的原則。"

也就是說貴族群體從小被一組嚴苛而詳細的規矩所束縛,所以在他們參與政治和戰爭的時候,他們只會嚴格遵照《周禮》所規定的方式執行,而不敢越界。如果真有一個想違背周禮的貴族妄圖為自己帶來利益,同樣他也會被其他貴族所孤立,不得不被迫從"天下"這個牌桌上離場。

淺談春秋時代的貴族,為何極其遵守現有的規則

宋襄公將貴族的仁義推到頂峰

這就是春秋多君子的重要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曹沫聽到了齊桓公的承諾後可以安心放下匕首,因為他知道,如果桓公違約,自己最壞的結果就是被他報復身死;而桓公作為天下霸主,雖然國富民強、兵強馬壯,只要敢貿然毀約,受到的懲罰會比自己嚴厲得多,從此也會基本退出爭霸舞臺,因此才有了之前的一幕。

淺談春秋時代的貴族,為何極其遵守現有的規則

士族崛起打破了貴族壟斷


結語

雖然周朝從立朝伊始國運達到頂峰,而後逐漸衰落乃至於禮崩樂壞,但是餘威仍在,天下諸侯必須得以周天子為尊,不過各諸侯國雖然在名義上是周朝的臣子,但是自武王分封之後,周王室逐漸失去了對諸侯國的統治,所以雙方漸行漸遠。

但是春秋時代的貴族仍然受到周禮的影響,並且在接下來的很長時間內由貴族階級佔據了戰爭和政治活動的主要舞臺,所謂的春秋多君子,正是因為貴族階級從小受到家族的薰陶,始終以信義為重,並且形成了這樣的社會風氣,至於不守周禮的平民階級,他們根本無力參與社會上層的活動,只能充當歷史進程中的炮灰,所以給人留下了春秋多君子的感覺。

隨著鐵器帶來的生產力提高和士族階級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平民階級減少了和貴族階級的差距,大量的平民子弟脫離了繁重的勞動,腦海裡開始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想法;再加上戰爭程度越來越激烈,所以許多之前被貴族所不齒的卑劣手段和陰謀詭計被提上了前臺,活下來變成了第一要務,而君子之風由於不滿足國君的需求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不過在春秋初年,這種君子之風確實是當時的主要潮流,這也是當時的貴族階級極其遵守現有的規則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史記·七十列傳·刺客列傳》

2《反經·臣行》

3《中國法律思想史》,梁鳳榮

本文內容來自今日頭條號:鈞儒說史 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