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十八路諸侯會盟,手指蘸血往臉上抹兩道橫槓,何意?

我要嘗試一下


這是電視劇《三國演義》第五集的內容,根據《三國演義》原著第五回拍的。

《三國演義》第五回講的是天下大亂,董卓弄權,曹操矯詔,馳報各個諸侯,共有袁紹、袁術、公孫瓚、孫堅等十八路諸侯響應,齊聚一堂,歃血而盟,共謀誅殺董卓,匡扶漢室的大業。

其盟曰:“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皆鑑之!”讀畢,歃血。眾因其辭氣慷慨,皆涕泗橫流。歃血已罷,下壇。

歃血而盟是一個古禮,傳自周朝。本來是專用於諸侯間訂立盟約時,後來詞義衍生,幾個小年輕搞古惑仔也能用上這套了。

凡盟禮,殺牲歃血,告誓神明,若有背違,欲令神加殃咎,使如此牲也。《春秋左傳正義》

凡是諸侯定下盟約,都要殺牲取血,塗抹於嘴唇、唇邊或微含入口中,以敬告天地鬼神,如有背盟棄約,神鬼會降下災禍,便如同這牲畜。

《三國志》中並沒有對各路諸侯起兵的過程做出詳盡的描述,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讓十八路諸侯以歃血而盟的古禮來定盟,顯然是為了烘托和塑造氣氛用的。

所以,電視劇中“歃血而盟”這一段,把血往臉上抹兩道橫槓,其實是一種錯誤的做法,應該是劇組對古禮中的“歃血為盟”並沒有做詳細的考證造成的。

話又說回來,雖然不符合史實,但是這樣往臉上橫著劃兩條血線,有可能是模仿自古印第安人或印度教徒等人群在臉上紋繪的習俗?看上去也挺有氣勢的。

畢竟是電視劇,也得考慮到有些小孩會模仿電視劇中的情節,塗抹於嘴唇或吞入口中都不太衛生,塗臉上相對來說好一點。


閒話說歷史


那叫“歃血為盟”歃血:古代會盟,把牲畜的血塗在嘴唇上,表示誠意;盟:宣誓締約。泛指發誓訂盟。

一期盟誓、一來 師出有名,二來 以壯軍威。就是齊心協力,哪怕血戰到死。其實十八路諸侯都是各懷鬼胎~





純純的小白影視


三國演義中,第五回十八路諸侯組建討伐董卓的盟軍,袁紹為盟主。諸侯會盟時,袁紹誓詞唸完後,還宰殺馬牛,諸侯與他一起,用中食二指,蘸著牛馬的血抹在臉上,名曰歃血為盟。

根據《禮記》中的記載,諸侯未經約定而碰到叫“遇”,相約於某地曰“會”,諸侯使大夫問於諸侯曰“聘”;共同喊了口號叫“誓”,殺牲歃血,告之神明就叫“盟”。所以,盟與其他會面不同,一定會歃血。

根據資料,歃血為盟的具體過程主要分為兩大部分。

一、“載書”,就是要念出盟誓之詞,主要包括結盟的目的是什麼,若違背了這個目的或者沒有用心做,那會受到什麼懲罰。

二、殺牲歃血,具體1、戎右上壇,主盟者執牛耳,輔助戎右取血,這裡要說的是,若是會盟中有天子,那麼就是小國來主主盟,若只有諸侯相盟,則大國主盟。2、戎右手執盛著牲血和桃制掃帚的玉敦,向大家說清楚此次與盟的意義,別搞得稀裡糊塗就參加了,最後又反悔。清楚與盟之後,以後說啥都不能違背誓言,神明不可欺。3、司盟上壇,向北方宣讀盟誓之辭。這些話不但說給參與會盟的人聽,還說給日月山川等神抵及祖先們聽。這就意味著,從此刻開始,大家都要受到各神各祖宗的監督了。4、戎右手執玉敦,逐個給參與會盟的人,會盟的人要用手蘸著敦中的血,抹在嘴唇上。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順序,若是天子在,那大家就按爵位高低來,若是沒有天子,那大家就按實力來。5、誓詞唸完了,大家也都歃血了,那就把殺過的動物放在土穴裡,寫著大家誓詞的文書也都放在動物上面,然後一塊兒埋了。意思就是,如果誰違背誓言,就像這獻祭的動物一樣,被殺被埋。




水滄浪99


這就是俗稱的“歃血為盟”,古代結盟時會把動物的血塗在臉上或者嘴唇上,以示誠意。

那時候天下大亂,每個諸侯心裡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這時候結盟也都是僅僅為了自己的利益,心懷鬼胎,這樣的結盟隨時會因為利益關係而土崩瓦解。


阿匆大叔影視窩


歃血為盟。

古代會盟,把牲畜的血塗在嘴唇上,表示誠意;盟:宣誓締約。泛指發誓訂盟。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

因為《三國演義》第五集,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為了表示結盟的誠意,所以在嘴上塗上動物的血



人文世界


公元190年,群雄並起,十八路諸侯會盟討伐董卓,並推舉袁紹為盟主,孫堅為先鋒。諸侯會盟,殺豬宰羊,將牛馬的血抹在臉上,名曰歃血為盟!

根據《禮記》記載,諸侯未經約定而相遇叫‘遇’,諸侯使大夫問於諸侯曰‘聘’;共同喊了口號叫‘誓’,殺牲歃血,告之神明叫‘盟’!可以說無血不為盟。直到現在,一些人結義時還會用到血,告知神明!


咿呀小


因為古人大多都熟讀聖賢書,對陰謀詭計爛熟於胸。所以一旦提到聯盟、合作,都害怕盟友背後捅刀子,所以為了讓盟友們安心,就發明了剎血為盟,但是就算如此,放不下心的還是放不下,於是他們用手指沾了血,在臉臉上劃兩下,兩下又稱為二下,也就是二貨的意思,意思就是我是大沙雕,智力不夠用,所以不會出賣盟友。這種劃兩下,又因為盟約的程度不同,被封為縣級二貨,省裡二貨以及目前最高的國級二貨。因為當時還沒有成立聯合國,所以沒有辦法選出世界級二貨。


陳開心306


公元190年,群雄並起,十八路諸侯會盟討伐董卓,並推舉袁紹為盟主,孫堅為先鋒。諸侯會盟,殺豬宰羊,將牛馬的血抹在臉上,名曰歃血為盟!

這就是俗稱的“歃血為盟”,古代結盟時會把動物的血塗在臉上或者嘴唇上,以示誠意。

根據《禮記》中的記載,諸侯未經約定而碰到叫“遇”,相約於某地曰“會”,諸侯使大夫問於諸侯曰“聘”;共同喊了口號叫“誓”,殺牲歃血,告之神明就叫“盟”。所以,盟與其他會面不同,一定會歃血。

古代會盟,把牲畜的血塗在嘴唇上,表示誠意;盟:宣誓締約。泛指發誓訂盟。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

“載書”,就是要念出盟誓之詞,主要包括結盟的目的是什麼,若違背了這個目的或者沒有用心做,那會受到什麼懲罰。

殺牲歃血,具體1、戎右上壇,主盟者執牛耳,輔助戎右取血,這裡要說的是,若是會盟中有天子,那麼就是小國來主主盟,若只有諸侯相盟,則大國主盟。

意思就是,如果誰違背誓言,就像這獻祭的動物一樣,被殺被埋。






大牛愛電影


歃血為盟。一種不留後路的決心。


歷史代的方剛視角


歃血為盟 就跟現在拜把子是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