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石,何为好与不好?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佩戴过六国相印。近几年来,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也就是说,印章在周朝时就有了。

印石具有悠久历史,源远流长。古代的玺印是以实用为主,因而多采用材质坚耐久的铜、玉为其印材。到了明代中叶,文彭在南京于意外中得到四筐用来制作妇女首饰的青田冻石,试着自刻印章,效果很好,从此就在文人中间兴起了篆刻艺术。

印石的价格高低不一,便宜的2-3元一方,高档的有上万元一方,甚至有些极品印石无法用价格来衡量。

选印石知识

这里介绍的是适宜青少年学刻用的普通石章

青田石

产浙江青田。最名贵的是“封门青”冻石,一般印石中以青田石最易受刀。

寿山石

产福建寿山。最名贵的是“田黄”,价同黄金,呈黄色半透明。

昌化石

产浙江昌化。最名贵的是“鸡血石”。因石质红斑鲜艳如鸡血而得名。但一般昌化石常含有铁质的砂钉、易伤刀刃。

巴林石

产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巴林福黄石质透明而柔和,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瑕,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黄三寸金”之说;巴林石中鸡血石,有“草原瑰宝”之美誉,该石温润脆爽,软硬适中,宜于镌刻,是石中妙品,令人在玩赏之余,不禁产生丰富的遐想,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有人称巴林极品石是集“寿山田黄”之尊,溶“昌化鸡血石”之艳,蕴“青田封门青”之雅的印坛奇葩,其评价正可为巴林石之写照。巴林石石质细腻,温润柔和,软硬适中。

其它还有浙江宁波的大松石、山东掖县一带的菜石、磨刀石(又称羊肝石)及目前开采的石源,很多采用爆破,故出售的普通石章往往有裂纹,还有以蜡填嵌裂口的,需要仔细选择。


印石的挑选:

其一印石要结实无裂纹,因为石矿大多采用爆破的方式,印石难免有裂纹,所以要尤为注意。其二,看有否砂钉,尤其印面更不能有砂钉。其三,颜色是否纯净无杂色,带透明的为最佳,但颜色、纹理巧妙的也十分难得。

印石,何为好与不好?


印石到了手中,先要经过整形、去纹、抛光的处理才可以开始刻印。近来买到的石料大多已经经过了整形、去纹、抛光的处理,这里介绍一种比较常用的磨平印面的方法。

首先取一张粗砂纸,五指执石,用力平均,自下而上,两下,旋转石材九十度,再次自下而上打磨,旋转一周,检查石面平整程度,再选择是否再一次打磨,也可以握住石料在砂纸上画阿拉伯数字8的形状,徐徐磨来。这里要注意砂纸底下要垫一块玻璃或者平整的硬面,否则容易磨出的石面四角不平。粗砂纸之后,再取一张细砂纸,这时,只可以用一字打磨的方式,不要太过用力,细细的打磨。心定而不燥,慢慢打磨,至印面平整为止。

印石的辨析


辨析印石的性质、真伪,传统的方法是“闻、问、看、抚、磨、刻”这“六字经”。同时,这也是辨别石品的关键。


“闻”,即知识见闻;“问”即询问、学问,这是辨析印石的基础。鉴别印石,光凭道听途说或一知半解的知识是不行的。


例如,青田山坑石中的“半山”与白芙蓉石中含有“老虎沙”(细纱集合点),而“半山”性脆、质略松,而芙蓉“藕尖白”相对质紧密而显得更密一些,精于印章镌刻着,用刀角触石一试便知。所以,要多听多问,勤学好问。


印石,何为好与不好?


“看”和“抚”,是辨析印石的关键。“看”,指观察印石的着色、花纹形态,因为各类印石由不同色泽的矿物质构成,所受地质运动的作用也不同,色彩和花纹总不会是一样的。同一产地的印石有其共同的特征,而不同产地的印石一般来说差别总是比较明显的。掌握了印石这些共性和个性特点,印石那在手里,一看便知。“抚”是指手感,凭手感辨别印石的硬度、重量、质地、粗细以及油润干燥与否。


“磨”和“刻”,是辨析印石最可靠的检验方法。“磨”,指制印工艺的技术,即磨平、磨光。印石的质地、肌理中是否含沙、含硅酸盐(印石中的硅酸盐含量略高,呈现出短纤维状态的石屑,但光从外观上看是发现不了的),只有打磨、琢刻之后,才能得知。“刻”,指检验印石是否适宜篆刻、雕刻。当然,最好能练就手抚拈量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更适用于购买时挑选。


其实,评定一枚印章的价值,首先就是看质地,因为旧时文人多用较好的印石制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