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品种选择、水稻播种育苗、插秧、施肥、水稻灌溉管理技术

本文笔者阐述了水稻种植品种选择、水稻播种育苗、插秧、施肥、水稻灌溉管理,论述了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最后叙述了水稻病虫害防治意见,并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从而为水稻种植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水稻种植品种选择、水稻播种育苗、插秧、施肥、水稻灌溉管理技术

1 水稻种植技术概况分析

1.1 水稻种植品种选择分析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涉及的水稻品种种类繁多,在具体种植时需要依照不同地区的地形状况以及地区环境来选择。以安徽省为例,该地区比较常见的水稻品种主要有国丰一号、浙平4号、丰两优四号。因此,要在水稻种植之前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来科学选择水稻种子,确保选择的种子具备一定抗病、高产、稳产的性能,并且要拥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抗酸和抗碱能力,从而保障水稻种植,提升水稻颗粒饱满度。同时,在水稻品种选择时要积极应用机械和人工盐水实施筛选。完成品种选择和筛选后要加入农药进行搅拌,确保水稻生长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抗虫害能力。例如将3%多菌灵溶液和90%巴丹原粉稀释液缓和使用,先要完成种子浸泡,然后实施搅拌等环节,搅拌时间间隔控制在7h左右,直至整个搅拌均匀,最后是要在阳光下晾晒种子,通过自然晒干的方式来提升种子的吸水能力,从而为后期的高产提供有效保障。

水稻种植品种选择、水稻播种育苗、插秧、施肥、水稻灌溉管理技术

1.2 水稻播种育苗、插秧、施肥分析

(1)在播种育苗过程中,首先要在苗床上放置种植,并且保持东西方向来实施,苗床宽度要根据覆盖膜的宽度来调整,从而有效提升苗床的排水能力、渗水能力,在完成播种工作以后保障幼苗的生长质量,同时要注意在苗床上铺设薄膜,从而有效控制苗床上的湿度、温度,为苗床中种子的发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快速发芽并为后期的生长奠定基础。

(2)种子长成秧苗后插秧,在水稻田中以相等距离实施秧苗的移栽,目前主要有人工插秧和机械插秧两种模式,机械插秧能够确保插秧的效率和速度,在具体插秧过程中要优选使用根茎茁壮、长势良好的秧苗,并且走向要控制为南北,同时要控制好插秧苗数量,确保秧苗能够健康生长。

(3)完成插秧环节后要进行施肥,合理规划施肥量,从而积极补充水稻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依照当地土壤质量来规划施肥的时间和应用的肥料种类,加强对施工的管理力度,依照不同阶段应用不同的肥料。

水稻种植品种选择、水稻播种育苗、插秧、施肥、水稻灌溉管理技术

1.3 水稻灌溉管理分析

要想促进水稻健康生长,必须确保其获取充足的水分,并依照其需求来实施灌溉,从而为水稻的生长提供有效保障。在水稻生长的育苗阶段要尽可能避免实施灌溉,主要是因为该时期秧苗密度较小,对环境的敏感度较高,因此要尽可能不在该时期灌溉。等到幼苗生长到抽穗开花阶段后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因此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升高,对此要依照实际生长情况增加灌溉的次数,从而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在插秧工作完成后易发生秧苗缺失现象,同时由于水稻和杂草同时吸收稻田中的各项养分,因此要依照缺苗情况来实施补苗,从而有效抵制杂草的生长,并及时处理杂草,为水稻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水稻种植品种选择、水稻播种育苗、插秧、施肥、水稻灌溉管理技术

2 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现状概况

2.1 水稻种植概况及病虫害特征分析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的水稻病虫害将会呈现出偏重发生态势,总面积几乎达到0.93亿公顷次,其中病害发生面积占到了30%,虫害的发生面积占到病虫害发生面积的70%。

综合季候情况、水稻品种、栽培制度以及水稻病虫基数等角度来分析,水稻病虫害主要表现以下3个特征

(1)细菌性病害和稻瘟病出现大面积流行的概率上升,进一步加大了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力度。

(2)水稻螟虫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

(3)在局部地区的水稻种植区域发生了重大的“两迁”害虫。

水稻种植品种选择、水稻播种育苗、插秧、施肥、水稻灌溉管理技术

2.2 水稻病虫害防治现状分析

依照相关资料分析,水稻病虫害将会呈现出偏重状态,其中涉及“四病三虫”,“四病”包括细菌性病害、纹枯病、稻曲病以及稻瘟病,“三虫”包括螟虫、稻飞虱以及稻纵卷叶螟。水稻病虫害分别呈现出以下状态:穗稻瘟和二化螟虫呈现出中等、局部偏重流行和发生状态;稻飞虱和大螟呈现出中等局部发生状态;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分别呈现出中等偏重发生和偏轻中等流行状态。依照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态势的探究和分析,体现出了“产业高效化、产品品牌化、生产绿色化”的发展理念,加大了专业化的病虫害防治力度、技术指导以及监测预报的力度,构建了绿色防控示范区,有效打好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总体战。

水稻种植品种选择、水稻播种育苗、插秧、施肥、水稻灌溉管理技术

2.3 水稻虫害现状分析

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水稻分蘖期为害时,造成枯鞘、枯心,在破口抽穗期为害时,造成“白穗”或“虫伤株”。水稻二化螟常发区,一般每年发生3代,近年来,由于早稻面积减少,一代二化螟更易造成集中为害,而且连续暖冬对二化螟越冬代幼虫有利,越冬后虫源基数大、存活率高,越冬代幼虫的虫龄极不整齐,使为害期拉长,化学防治难度增加,导致化学防治效果较差,所以多为中等偏重以上发生程度,给水稻生产带来较大危害。在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的背景下,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是较为合适的方法。

水稻种植品种选择、水稻播种育苗、插秧、施肥、水稻灌溉管理技术

​3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措施探究

3.1 非化学防治技术

(1)应用抗耐性品种,如选择抗耐白背飞虱、褐飞虱、条纹叶枯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病虫害的品种,防止出现高感品种种植,并对种植布局进行合理控制,尽可能应用不同遗传背景的水稻品种。

(2)积极应用农艺措施,通过灌水和翻耕达到灭蛹目的,比如螟虫在化蛹期间抗逆性较弱,对此可以在越冬期间进行统一翻耕,在灌深水时要尽可能浸没稻桩,时间控制在7~10d;应用健身栽培方式,提升水肥管理力度,适时进行晒田,防止出现迟施氮肥、偏施氮肥以及重施氮肥的现象,从而促进水稻抗逆性。

水稻种植品种选择、水稻播种育苗、插秧、施肥、水稻灌溉管理技术

(3)积极建立生态工程,田埂留草,从而为虫害的天敌创造生长环境,比如种植波斯菊、大豆、芝麻等,从而促进黑肩绿盲蝽和寄生蜂等天敌对虫害的防治能力,或者将香根草种植到路边和沟边,通过诱集植物降低大螟和二化螟的种群数量。

3.2 水稻常见病害防治技术及措施分析

11%井冈·已唑醇,分蘖盛期每667㎡施药30g,破口前每667㎡施药30g,用药量对水均匀喷雾,与当地农业生产实践相一致。手动喷雾器,工作压力0.2~0.3MPa,喷孔口径为1mm。水稻处分蘖盛期一次施药,破口前第二次施药,每667㎡用药液量为40kg。第一次施药时每667㎡混配康宽(氯虫苯甲酰胺)20mL防治稻纵卷叶螟,第二次施药时混配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11%井冈·已唑醇防治水稻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效。其中每667㎡施用2次共60g对纹枯病的病指防效达79.1%,每667㎡施用2次共80g的防效达83.4%,从以上结果可表明11%井冈·已唑醇防治纹枯病需要在分蘖盛期和破口前各施药1次,推荐剂量每667㎡每次在30g以上,防治纹枯病效果良好。

水稻种植品种选择、水稻播种育苗、插秧、施肥、水稻灌溉管理技术

3.3 水稻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在防治二化螟过程中,可以应用二化螟性诱剂诱芯及诱捕器,每667㎡放置1个二化螟诱捕器,内置诱芯1个,诱捕器之间距离内围为30m,外围诱捕器之间距离约为15m。放置高度(水稻分蘖期)高出地面50cm左右,采取横竖成行、外密内疏的模式放置。设置5个调查点,每点选取有代表性的诱捕器各2个,定点调查,每隔5d调查1次诱蛾量,同时清理诱捕器,记录每个点2个诱捕器诱得的蛾量,计算出单盆平均蛾量。一代二化螟田间为害稳定后,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共取5点,每点查20丛,5个点共查100丛。记录调查总丛数、总株数、枯鞘株数、白穗数,计算出枯鞘丛率、株率和白穗率。性诱剂诱杀了二化螟雄虫,降低雌虫交配率,从而降低产卵量,有效控制二化螟为害。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可有效控制二化螟的为害,能够大量杀灭成虫,减少害虫在秧苗上的有效卵量,能够控制其下一代在水稻生产上的发生为害,起到不施或少施农药和减少人工投入,又保护水稻安全生产,优化生产环境等作用,且具有绿色环保的生态效益,有推广价值,但在重发年份或重发地区可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生物或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水稻种植品种选择、水稻播种育苗、插秧、施肥、水稻灌溉管理技术

4 结语

水稻作为人们日常食用不可或缺的粮食之一,人们要高度重视水稻种植的情况,并科学化规划种植技术,从而为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提供有效保障。同时,在实施疏导种植过程中,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力度,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相应的有效治理措施,并且要积极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从而将病虫害扼杀在初期阶段,确保水稻种植的有效性,满足人们对水稻的需求,综合来分析,在实施水稻种植过程中要做好有效的预防工作,从而科学的实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升水稻的产量,保障农民的经济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