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南明史有感

SKETCH 1

看完顧誠先生南明史後,對一些歷史人物進行了點評,有些人物被高估了,也有的被低估了。

1. 史可法:名過其實,德有餘而才不足,擁有大義權柄而不能當機立斷推立一位皇帝、迅速整合江北四鎮,且積極倡導了聯清討賊錯誤政策,在揚州之戰中也有很多具體錯誤,揚州一日便破城(相形之下,江陰守城80日),與他統籌指揮中的錯誤脫不了干係,說的嚴重點,一人無能,害了八十萬軍民。

2. 何騰蛟: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排擠農民軍,收羅散兵遊勇當嫡系,私心自用,對隆武帝遇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反攻湖南勝利之際妄想將勝利果實佔為己有,挑起內鬥、調走忠貞營,終於一手斷送復湘援贛戰略大局,自己也身落敵手。但是當時風評不算差,諡號文烈,沒辦法,誰叫著史的巨擘(好像是王夫之?需要再翻書確認)也是文人,自然可以春秋筆法,為好友諱了。

3. 袁崇煥:大言煌煌、誇誇其談,豪語“五年平遼”無法收場只好與對手虛與委蛇,但皇太極對其評價為“……狀若婦人”;列十二條罪狀妄殺毛文龍,全都是很虛的大帽子,而自己最後被朝廷定罪的罪狀條條都有實證,靡費百萬未建一功,毛文龍的游擊戰花錢少多了,並且還能起到牽制、外聯朝鮮的作用,典型的《人物誌》中描述的尤虛之人“碩言瑰姿,內實乖反”的形象。

4. 孫可望:短短時間內將雲南一隅之地打造成抗清基地,表現出過人治政才幹,卻因私心得不到滿足而投降清朝,榨乾利用價值後被投閒置散、結局悽慘,可悲又可嘆。

5. 劉宗周:善於提出反對意見卻不善於出點子,在國家危難之時沒什麼實質貢獻,事到臨頭絕食而死,遺言天下原無一事的大儒。

6. 瞿式耜:典型的鞠躬盡瘁、盡忠守節的忠臣形象,但在南明內鬥黨爭中扮演的角色也不甚光彩。

7. 鄭成功:小富即安、致力於保持自身勢力獨立性、一心只想維護家族海上獨立霸權,兩次放李定國鴿子至有李新會之敗,鄭北伐南京也功敗垂成。但他還是我心中的大英雄。

8. 遼西軍門:國家哺以民脂民膏,最後卻一家獨大,只想保存自身實力,不思報國保民,轉身投向昔日的敵人懷抱。是一個有了自身意志的既得利益集團。

9. 盧象升、堵胤錫:德才兼備、文武兼修,具備戰略眼光,但是不敢打破條條框框的約束,失敗也是必然。

10. 張煌言:艱苦備嚐、不改初心。

……

南明的逆襲總是差一口氣,每當形勢一片大好時,總有各種豬隊友跳出來各種花樣作死,直到大家一起沉船,無數仁人志士的努力與鮮血就此煙消雲散。而且總是功敗垂成,各種錯誤花樣百出,說明明末行政執行機制已經徹底敗壞,不是這裡掉鏈子,那裡也會出問題。但是,雖然最終結果不理想,所有人在其中的奮鬥、選擇、掙扎、遺憾總能激起你的熱血與淚水。最愛最嘆最熱血最淚流南明史,就像我們那無可挽回的青春。

SKETCH 2

幾年前看過一個五代十國的帖子後,一直認為這是中國古代最黑暗的時代,武力至上,毫無規則,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朝不保夕命如草芥,這是一個將魯迅文中“吃人”這個詞由文學比喻轉變為大規模實踐的時代,這是一個將叢林法則發展到極致的時代,這是一個印證了黑格爾關於“中國歷史是無意義無進步的重複”論斷的時代……瞭解五代十國,就能理解後來歷代王朝為什麼會重文抑武了,文人治國,再亂也會保留基本規則。

這也是一個梟雄輩出的年代,早期放誕後來卻能終身忠於唐朝的李克用、從農夫到藩王的楊行密、出身獸軍孫儒(此人十分殘暴,以人肉為軍糧,後被楊行密所殺)軍中而改弦更張善於治政的馬殷、賊王八王建、人如其名卻像流星一樣劃過的高仁厚、力挽狂瀾的宦官楊復光、鞠躬盡瘁的宦官張承業、高開低走使揚州墮入人間地獄的高駢,等等,其中,朱溫與夫人張惠的愛情故事,是一個典型的窮小子經過奮鬥娶到女神的例子,也給這殘酷的時代留下了一絲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