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隨想(三十六)《十字路口》

今天有個特大的喜訊,武漢市確診病例1例!在沒有比這個更令人高興的事了!第五十五天終於等到了即將歸零!由此,我將繼續聯想小時候的故事。

我們家鄉有句老話:小時候不烈(不調皮),長大不德(有出息)。每當我打架闖禍之後,還總有大人這樣的寬慰我的父母,意思是說,這調皮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小時候不調皮,長大了沒有什麼出息的。

黃岡這個地方是有名的人傑地靈之鄉,黃岡的開國將軍394人,1977年恢復高考以後,黃岡中學又因為高考狀元和奧賽聞名中外。黃岡是北宋大文豪蘇軾被貶做團練副使的地方,古黃州府雖小,卻因為大文豪蘇東坡而名揚千古;而蘇軾雖然仕途不如意,但因為置身黃岡而成就了他文學的大業,一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兩賦《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黃岡是宋代活字印刷術畢昇的故鄉;黃岡是明代《本草綱目》的撰寫者李時珍的故鄉 ,黃岡是佛教四祖五祖傳教佈施的聖地;黃岡是現代文學家聞一多的故鄉。

黃岡作為革命的老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史上更有其光輝歷史。中共一大與會者共十三人,有三人是黃岡人:董必武、陳潭秋和包惠僧。這裡也是林育南、林育英(張浩,八路軍129師政治委員、師長劉伯承)林育蓉(林彪)的故鄉。

作為黃岡人我從小很驕傲的,出生在這樣的故鄉,你的成長環境是不用像今天的父母選擇什麼學校的,更不用選擇老師。所以,這裡的傳統與家庭教育有自己的傳統和特色。這是我後來去到不同的地方明顯感覺出來的差異。

小時候經常聽大人們講黃岡名人小時候的趣事。林育蓉是我們一個縣的鄰近回龍山公社的人。小時的林育蓉也是非常聰明伶俐而頑劣。他的私塾啟蒙老師李卓武是同盟會會員,早年跟孫中山一起搞資產階級革命,辛亥革命後,回黃岡老家設學館私塾做了教書先生。他不是很有名氣,但他的兒子李四光大家一定知道。李四光的父親培養了很多人才,但最有名的是李四光和林家三兄弟。

林育蓉小時候頑劣成性,經常惹是生非卻從不拋頭露面,他身材瘦小,弱不經風,但他的學長學弟很少有敢於挑戰他的,就因為他有聰明的腦袋。林府家庭殷實,是遠近聞名的大戶人家,這個回龍山也是黃岡有名的一條龍脈。屬於大別山的一部分,這個山上住著李四光家、林府三兄弟、包惠僧家、陳潭秋家等。林育蓉從小資質聰明,且樂善好施。經常把自家的食物拿給生活困難的學生吃。有一年黃岡淹大水,有幾個同學家飯都沒有吃的,所以學也沒法繼續上了,林育蓉找到同學家,決定幫助他的幾個同學度過難關。他組織了幾個同學,分別扮演成盲人和難民到李家大壪和林家大壪等大戶人家討米。他自己裝扮成牽盲人的。幾天下來討到了八十多斤穀子,幫助幾個同學家度過了難關,當時林育蓉才只有九歲。

黃岡的傳統教育孩子是散養,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嚴師嚴父的”嚴”都體現在戒尺和棍棒上。怪論“不打不成才”“越打越發”“猴子不上樹,多打幾遍鑼”。很多的教育論調,一定是那些教育大家和今天的教育專家所不能接受的。

“不打不成才”,就是說教育的過程中必須伴隨著懲罰,讀書本來就是寒窗苦,哪有什麼快樂教育,在娛樂中學習的?所以,黃岡的傳統教育觀念不會被人接受的。

“越打越發”如果沒有懲罰,人的惰性就會膨脹,即所謂站著想坐下,坐下了想躺下。黃岡的教育觀點,小鞭子時刻在鞭策著,會讓受教育著警鐘長鳴,越來越發旺。

“猴子不上樹,多打幾遍鑼”,這個“打”不是直接打在孩子身上,倒是有一點多吹幾遍衝鋒號,多擂幾次戰鼓的意思。大家都看過玩猴把戲,猴子不爬高高的杆子時,那個玩把戲的人就不停的打鑼,一直到猴子條件反射式的爬山樹杆子。那麼,這一個打,我認為很有道理。他強調的是教育的反覆和熟能生巧,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要有足夠的教與學的耐心。

李四光父親的私塾主要就是這樣的教育理念,直到我們上學的時候還是這樣的教育模式,而且,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是統一的觀念。在我們那個時候,老師如果要是體罰了一個學生,是可以當面告訴家長的。可是,沒有一個家長認為老師打錯了,處罰錯了。家長們都是叫好的,為了給老師消氣,甚至還要當著老師面再教訓一頓,而這個時候,老師通常是制止的。不準家長動粗。我認為黃岡的這種社會、學校、家庭三者教育思想的統一性一貫性也是黃岡中學的成功秘訣。黃岡中學的所謂“黃岡兵法”可能更多的是指導全國的老師和學生如何解決考試和教學中的具體難題,而沒有傳授傳遞任何教育的理念。(未完待續)

江城子·尋芳

方 園

疫魔病毒降江荊,

疾無情,

市悽清。

三月櫻花、網觀自虧盈。

何處尋芳無相問,

開無主,

立娉婷。

夜聞城內起歌聲,

國歌情,

細傾聽。

休矣方艙、相約是心靈。

欲待出艙尋問取,

人不見,

亮睛睛。

2020/03/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