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影片《十七歲的單車》,述說著80後的故事,引人深思

著名的法國電影評論家巴贊說過一句話:“電影是生活的漸進線。”

確實,電影就是如此,它可以反映我們的現實生活,批判種種社會問題,同時也是探索人性的工具。《十七歲的單車》是一部精彩的影片,導演王小帥用現實主義的敘事風格詮釋了該部電影故事正是生活的漸進線。

淺析影片《十七歲的單車》,述說著80後的故事,引人深思


影片塑造一個老實固執的外來務工少年,一個自尊心極強、衝動的窮學生。兩人的相遇,發生了碰撞,圍繞一部單車擁有權展開了話題,將故事延續下去,揭露出社會問題。在大城市下,有著一群低階層的小人物,他們得不到社會的同情和關懷,常常受到冷眼和譏笑,這一群體有著強烈的反叛精神,他們渴望得到尊重,得到平等的對待。正如著名的企業家、慈善家曾說過:“高調慈善和低調慈善的愛心是平等的。”萬物皆平等,試圖衝破規則的人,終究會受到規則的懲罰。

淺析影片《十七歲的單車》,述說著80後的故事,引人深思


影片的歷史背景特殊,述說著80後的故事,引人深思

該部影片上映於2001年,作為21世紀的開端,中國正在經歷大變革。大量的內地人員前往大城市務工,導演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之下,放大了一個縮影。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名叫小貴農村少年,前往北京打工,通過日夜不停歇地送快遞,掙夠了600塊錢,就可以買下公司的山地車。不料,單車被偷,小堅恰好買到被偷的單車,倆人相遇,發生矛盾,共用單車。結局是倆人被小混混群毆收場,小貴扛著損壞的單車,慢慢地消失在熒幕上......如此的結局設置,加大情感上的渲染,表達出導演對小人物的憐憫和同情,也正是因為那個背影,讓我們記憶猶新,作為觀眾的我們,更應該懷有一顆包容的心對待身邊的小人物,他們同樣是城市的建設者,應該得到平等的對待。

淺析影片《十七歲的單車》,述說著80後的故事,引人深思


音樂的配合,昇華本片的主題,導演的慣用手段

主題上的刻畫非常優秀,除此之外,影片的音樂起到了修飾人物內在情感的變動。電影的聲音非常具有藝術感染力,正是不斷地挖掘電影聲音的魅力,讓影片人物在觀眾面前大放異彩。例如片中的一個場景,快遞員小貴得到工作數日才能得到單車後,顯得十分失望和焦慮。此時電影的主題音樂響起,音樂效果壓抑但富有力量,沉悶但不失節奏,恰恰映襯小貴的心境。從農村來的一位孩子,沒有太多的心眼,他渴望得到單車,又害怕能力不夠;他此時的心情異常複雜,悲傷中帶有一絲喜悅,因為得到單車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正是因為自己剛離開故土,遇到困難難免會產生焦慮和失落,然而正是單車的出現,再一次地點燃了小貴努力奮鬥下去的希望......

淺析影片《十七歲的單車》,述說著80後的故事,引人深思


同樣的音樂,在不一樣的場景和事件中,發揮出不一樣的情感烘托效果。主題音樂再次第二次響起是在小貴單車被偷的時候,憂傷、淒涼的音樂正是小貴內心情感的宣示。儘管小貴複雜的心情中夾雜著種種不甘,但作為一個農村來的務工人員,只能選擇適應大城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遊戲規則,否則始終會被淪為“異類”。在那時候的生活中,沒有人會同情和憐憫小貴,有的只是數不盡的嘲諷和剝削,那一雙雙冰冷冷的眼神凝視著他,投來鄙夷的眼光。

淺析影片《十七歲的單車》,述說著80後的故事,引人深思


主題音樂第三次響起的時候,是在結尾處。小貴扛著破損的單車行走在馬路上,主題音樂再次響起,營造出一種沉重而無奈的氣氛。同時影片加入小貴被打,扛著壞單車的畫面,音樂於畫面的完美融合,很好地表現出小貴深入骨髓般的孤獨情緒。電影的結局分為開放式結局和封閉式結局,筆者認為這部片子的結局鑑於兩者之間,既留下懸念,又給出了一個故事的結尾。小貴如何生存下去?他該何去何從?導演將問題留給了觀眾,引發觀眾的思考和感悟。其實,生活和電影太過於相似,電影將生活的細節無限放大,也讓我們能夠挖掘出生活的真諦,這樣的電影可謂是一部好電影。小貴最終註定是無法融入到大城市的生活,“農村人”的標籤已經印刻在他的身上,最終只會被社會所拋棄。

淺析影片《十七歲的單車》,述說著80後的故事,引人深思


人物的多元化,性格有著巨大的反差,矛盾衝突激烈

電影人物的多元化,是製作一部成功電影的前提。影片除了塑造一個農村孩子之外,還有一個窮學生小堅。小堅偷了老爸的血汗錢,買了一輛單車。然而這部單車成為了他炫耀的資本,擁有單車,能夠找到女朋友,也可以讓別人刮目相看。生活總是不能順心順意,他卻買到一輛偷來的單車,最終讓給了小貴,也讓更多人瞭解到自己的家境。正是因為一輛單車的故事,讓他失去了所謂的“女朋友”,太在意別人的想法,他將單車看得太重,卻忽略了身邊人的感受,以至於朋友遠離,女友丟棄。導演對小堅人物形象的刻畫比較豐滿,將那個年代的青年心態完全揭露出來,以旁觀者的態度評價。

淺析影片《十七歲的單車》,述說著80後的故事,引人深思


在生活中,有著大把類似小堅的人存在,他們沒有富裕的家境,出自於內心對平等的渴望,他們試圖用物質包裝自己,得到別人羨慕的眼光。這一群體出現,歸根結底還是在於世俗的眼光太集中,導致青少年形成攀比的行為,作為家長,更應該關心孩子的身心,而不是物質。

影片通過倆青少年之間的故事,深刻挖掘出他們的內心世界的無助和處境的尷尬局面,對邊緣人物的關懷、對城市部分人群冷漠的批判,印刻在導演的電影中,形成後人反思生活的藝術模板。同時它集中代表了導演王小帥的藝術成就和藝術理念,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為觀眾展現了一個農村務工人員來到大城市的悲慘生活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