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人要讓“危機”為“機會”

今年1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成了突襲中國經濟的黑天鵝。

由於疫情,各行各業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而在這個期間,有些人卻看到了新的商機,很多人都挖掘出來了許多新的商業模式。

受疫情影響,復工時間一再延遲,每停工一天,就意味著公司要承擔包括房租、工資等各種支出。根據恆大研究院估算,2019年春節7天假期內,全國零售和餐飲業銷售額約10050億元。受疫情影響,估算餐飲零售業2020年同期損失5000億元。

重壓之下,消費行業供應鏈的上下游開始自救。百貨業方面,萬達、華潤等商業地產陸續宣佈減免商戶租金;餐飲行業也試圖通過增加線上銷售比例的方式挽回本次疫情帶來的損失;此外,如美團在內的多家生活服務類平臺也通過免除佣金、延長年費、贈送收銀系統對餐飲商戶提供多種幫扶措施。此外,國家的幫扶政策也將為2020年的消費市場爭取更多喘息的機會。目前,全國各地政府鼓勵大型商務樓宇、商場、市場運營方對中小微租戶適度減免疫情期間的租金,並紛紛出臺對採取減免租金措施的租賃企業給予適度財政補貼。

相對應的,全民居家隔離,對餐飲的需求一下子湧到了線上“買菜”。

創新,往往來自危機

疫情之下,人們不敢去人多的地方,餐飲企業,電影行業,旅遊業,養殖業,酒店行業……都在經歷冬季。但是,往往越是艱難時刻,越能誕生最顛覆的商業模式,就像此次的「共享員工」。丘吉爾說過,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此時此刻,也許這個危機是你脫穎而出、跑贏市場的一個轉機,與其坐以待斃,不如絕地反擊。應該把這一次的危機,當作一次試煉。

其實,消費市場依然是持續增長的,在經濟唱衰的環境中,很多人說現在是餐飲寒冬,但是人們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事實“民以食為天”,中國人骨子裡“好吃”的本性是不會被經濟衰退所打敗的,飯是必需品,對於中國近14億的人口來說,餐飲市場的份額可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說,餐飲業是真正成為消費升級背景下拉動內需的重要產業。

我相信,未來疫情結束,在解禁的初期,人們對於新冠肺炎還是抱有恐懼之心,不願意去人多的地方,雖然現在大家都說疫情結束後要大吃特吃,但一定都有一個緩衝期。所以在這段時期,我們不能盲目的樂觀,不能被動等待客戶上門。

那麼線上運營就成了餐飲業打響生存保衛戰的第一步。

如何打響以外賣為主的生存保衛戰呢?

1、“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在這個時期,要做好消毒和衛生方面的工作,並且公佈到線上平臺,讓顧客對你建立信任,之後你才能搶佔到最早的一批流量。

2、外賣的包裝。從包裝的分配到相關的拆開、使用要很乾淨、整潔、不粘手而且包裝要突出企業品牌、賣點、細節。

3、爆款套餐引流。通過推出店鋪內爆款、或者搭配套餐的方式增加交易數量,從而提高交易額。

4、緊跟用戶需求。用戶在工作日和週末點餐習慣會有不同,可根據店鋪特點,針對用戶在週末和工作日不同的需求推出不同的套餐和活動。

同時推廣宣傳必不可少

一、媒體推廣,主要包括電視廣告、公交車、地鐵、商場LED,這樣的推廣方式傳播範圍較廣,並且影響比較深入,傳播時間週期較短,同時在短期內就能看到效應,但是廣告留存較差,並且這種推廣方式費用較高。

二、線上推廣,對於品牌推廣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推廣方式,線上的推廣渠道包括:1.利用企業官網做推廣,在網站中最明顯的地方,傳達引導信息,能夠更快速的吸引用戶關注活動;2.企業自媒體平臺包括微博、微信、頭條、搜狐等平臺的內容營銷;3.各大門戶網站、論壇等渠道。線上推廣的方式覆蓋範圍較廣,同時更方便直接引流,能夠及時的接受反饋,以及推廣效果如何,根據反饋及時調整推廣內容和渠道。

三、線下推廣,實體店面宣傳,派發傳單,展銷會活動等等,這種推廣方式效果維持時間相對較長;雖然我們正處於互聯網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線下推廣的方式卻能夠直接與消費者接觸,更方便快捷的溝通,可以讓客戶更全面的瞭解產品與服務的優勢,很大程度上提升客戶對商品的信任度,更有利於品牌宣傳推廣。

四、口碑渠道。對現有客戶的關係維護也是重中之重。開發一個新客戶的成本是維護一個老客戶的8倍。噓寒問暖,提供幫助,力所能及,舉手之勞的事情,不會影響我們太多精力,而對客戶來說可能記憶猶長,客戶維護交往過程中,還是需要適度,體現敬業、職業、專業,用耐心、愛心與信心去感染客戶。

之前大多數餐飲人只思考如何將餐飲店做好,吸引更多的客源,卻沒想過通過其他的方式進行銷售。當盒馬為代表的新零售的出現,給餐飲人敲響了警鐘,我們的競爭對手已經不是隔壁的火鍋店、烤肉店,而是變成了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

危機來臨時,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能給自己設限,要不厭其煩的持續應對和挑戰,讓“危機”為“機會”,變“失敗”為“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