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口徑消亡論”?

最近發現有人說用89重取代中口徑通用機槍,說“大口徑重機槍比中口徑通用機槍還高效”。並直言“大規模戰爭是重機槍的天下,通用機槍可以放棄研發了。”(那些人的思想還是中口徑消亡論)

那麼……中口徑彈藥還有沒有用?


左邊是.50bmg 也就是美軍制式12.7mm彈

右邊是7.62x51 標準全威力步槍彈

都是用美軍制式50bmg彈藥箱裝

重量兩箱大體相當,體積一樣,左邊140發,右邊600發

印象裡國內的12.7x108比50bmg還長還重

只要仍然有步兵攜行的需求,12.7就不可能取代762

如何評價“中口徑消亡論”?


如何評價“中口徑消亡論”?

重機槍畢竟子彈沉,中國山地重機槍班一個班八個人,兩挺89重+400發12.7mm子彈(八箱)再加上自己的95-1步槍和子彈已經是攜帶的極限了,火力持續性著實差了點


詳細請看輕兵器2019年09期某文,很全面的總結了中口徑機槍(包括不限於762 51/54r這類就口徑和6-7mm、7mm以上新口徑)的必要性

中口徑取的平衡的意思是,機槍可以這樣用

如何評價“中口徑消亡論”?


如何評價“中口徑消亡論”?


如何評價“中口徑消亡論”?


題主所說的這些觀點有待商榷

首先不是大口徑機槍替代了中口徑通用機槍,通用機槍十多年前就已不再是我軍軍語內容。

實際情況是:

“輕量化大口徑機槍替代了中口徑重機槍”

“長管重頭小口徑機槍替代了中口徑兩腳架機槍”

“長管重頭小口徑重機槍替代了中口徑重機槍”

這些是有一定聯繫又有一定區別的做法。

1、為什麼大機替代中機。

因為越戰期間越軍經常利用高射機槍火力壓制與偷襲,中口徑重機槍對射效果不好。臨時補充的77/85高機效果不錯。

因為現代戰爭中重機槍的目標防護更加全面,需要更好的毀傷火力。

因為技術進步,大機重量大為降低,同時聚合物彈鏈與彈殼日益成熟。對於班組機動而言已經足以應付。

因為機械化水平提升,直升機日益普及,哪怕是山地部隊得到的後勤保障也大為改善。

因為我軍潛在戰場,基層步兵攻堅任務重需要強大輕便的機槍火力。

2、為什麼要用小口徑機槍替代中口徑機槍。

因為53輕機槍以後我軍很少使用兩腳架中口徑機槍,也就是機械化部隊和空降部隊需要這種火力補充。

因為我軍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借鑑美俄發展單兵機槍補充基層火力。

因為我軍研發的88/88A機槍彈在一些性能上可以追平54R(實際比較勉強),而且統一小口徑利於簡化後勤,提高攜彈量和操控性,未來還可能統一小口徑步槍彈和機槍彈(2015年之前思路)。

3、為什麼要用小口徑重機槍替代中重。

因為機動師一類輕裝部隊運輸能力有限,火力需求不強。

那麼現在為什麼要改變?

1、根據相關刊物吹風的意思,理由非常簡單,因為基層相比美軍重機槍相當,但輕中機槍嚴重不足。

2、小口徑機槍彈和步槍彈統一的設想沒有實現,勉強的通用效果不好,犧牲了效用。

3、美俄單人機槍的思路開始受到重視。


首先,關於彈藥/槍支的選擇,這是一個很

大的坑,陷進去不容易出來,還容易遭口水,一般不要去碰。各大平臺,無論是官方學報還是民間論壇都能吵的不可開交,勝之不武,敗者不服,幾十年前的冷飯都能繼續炒,你還化不開。

其次,沒有什麼“中口徑彈藥無用論”,歷史上大家呼籲的一直是“中口徑消亡”。這世間萬物向來是一招鮮吃遍天,不吃香的都只能一脈單傳苟延殘喘。“消亡”事物存有孑遺並不奇怪,有些還能遺傳數億年。

再次,通用機槍在我國傳統上又叫輕重兩用機槍。如果大規模戰爭真的是重機槍的天下,那你把通用機槍戳上三腳架不就完了?有什麼要專門研究重機槍的?難道題主指的是馬克沁那種水冷重機槍?那玩意早就停止研發了……

所以說,如果題主是對此不甚瞭解而又想聽聽熱鬧的,到此打住就好了,因為你聽的傳的實在偏誤,深究下去也沒什麼。如果說題主是在別的罈子碴了架到此處來找彈藥的,我也還是那句話,哪裡的架哪裡平,四處躥罈子點火實在是沒必要,圈子就這麼大,何必炸了鍋得找共鳴?

——

下面是我的個人扯淡,完全是主觀臆斷。

我軍對“統一”具有執念,合成是在統一性的基礎上進行合成還是在多樣性的基礎上進行合成,到現在也還在探索。如果兩者高下立斷,哪還用嚼這白活。

首先,就我個人而言,班組武器統一這絕對是進步的,是先進的,這是從56時代的同彈藥到81時代的同槍族一步一步演化過來的,未來的模塊化也不太可能脫離這個道路。

當然,有知友會拿某專利來說新彈匣並沒有兼容同槍族機槍而能夠兼容95槍族輕機槍來證明新一代步兵班組武器裡面的機槍已經脫離這個桎梏了。

那我也沒招……畢竟我是烏鴉嘴。就我的看法來說,解放軍步兵班各突擊組的傳統就不是以彈鏈輕機槍為核心的,而是機步一體掩護火箭筒射手上去一發入魂的。

其次,我軍傳統上支援上置,集中管理,集中訓練。且不說這種思路優劣如何,結果就是我軍幾十年連一級都是很“乾淨”的,排一級就是光板。

步兵手中的武器大致分為兩大類。

動能武器:步槍、班機、狙擊步槍(長期不存在)、重機槍(通用機槍、大口徑機槍)。

化學能武器:手榴彈、火箭筒(無後坐力炮)、迫擊炮、榴彈發射器。

——

美帝的中口徑機槍輕型化呼聲漸高是基於如下兩點:

1.傳統上班組機槍為非槍族化的彈鏈機槍

2.傳統上排一級存在中口徑通用機槍

呼聲漸高的原因主要是近些年沙漠、山地作戰,這種闊視野環境跟當年小口徑興起的叢林戰環境正好相反,彼時是隻聞其聲不見其人,等看見人就該比誰潑水快了;此時是見個面面容易拉話話難,環境的變化對中口徑續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壯如毛子甚至開啟了大口徑機槍輕量化支援前置。

那麼,我軍有沒有面對相似環境的呢?

還真有。我軍有限的西南、西北山地和西北荒漠輕分隊就面臨相似的作戰環境。

西南山地環境除了催生出著名的全球最輕大口徑機槍之外,另一個產物就是全球最遠60迫;後來環境稍好,又從老大哥那裡尋摸來了速射迫。

對於支援前置我軍的解決辦法探索是如何呢?

西部戰區公眾號前年發佈的《合成營中的身影》組文中做了一些展示:

“優化指揮流程、打通指揮鏈路。以山地進攻戰鬥為例,過去從發出支援信號到目標被摧毀,通常經過多個層級。現在是隨走隨打,發現即摧毀。”營長付兆剛說,下放協同訓練組織權限,把指揮鏈路直通到班長骨幹,實現了從中軍帳到單兵戰鬥員信息的聯網,班長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眼看“敵”地堡將成功摧毀,突然從側後方冒出兩個交叉火力點,進攻受阻寸步難行,多名戰鬥員被擊中……

怎麼辦?沙天倫當機立斷,一邊命令全班對“敵”火力壓制,一邊掏出單兵指揮信息終端,對照現地地形標記“敵”火力點座標,成功呼叫營屬火力支援。

“我成了呼喚火力的人,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走下演兵場,握著單兵指揮信息終端,沙天倫思緒難平。

——

在合成營之後,陸軍的基本由團-連變成了營-?。營級戰鬥群指揮能力的增強使得不少營很爽快地把連拆了使用,變成營(群)-組/隊-分組/分隊-單兵的指揮鏈,基本上一個營能夠指揮十個左右的指揮、戰鬥、偵察、支援、保障隊。

未來班組對支援的需求是從連來還是從營來還真不好說。


中口徑彈藥永遠有用,對比小口徑彈藥射程上的優勢讓中口徑彈藥在狙擊步槍和精確射手步槍上會一直存在的。

如何評價“中口徑消亡論”?


真正現在涉及到的討論問題是中口徑適不適合單兵使用或者適不適合班用機槍使用。

而這個問題非常複雜遠超子彈自身,還涉及到防彈防護,步兵班配置以及後勤壓力等等。已知的是現在美國陸軍特別熱衷於中口徑彈藥的研發,替代AR-15的步槍/班用機槍統一採用的6.8毫米的中口徑彈藥。

如何評價“中口徑消亡論”?


至於這種發展方向最後能否成為全世界的主流,現在說還為時過早。


班用攜行是越輕越好,車載機槍就隨便有啥就用啥了,跟步槍用彈形狀相同的能碰上彈藥不足時跟步槍手互相補充,不相同就各打各的也很少能趕上彈藥不足。

反正全火力和中間口徑這兩種彈徑的特徵和用法、和小口徑彈的區別完全微乎極微。跟北約蘇式那兩種十二七大口徑反器材彈的超高動能相比、全都是同一種飛不遠的小老弟兒沒啥區別。口徑差幾毫米,只要別用手槍衝鋒槍用的短彈和步槍用的長彈相比,那彈道射程和穿透力的差別也微乎極微,打中人的器官都是一下致命,打中腳趾頭都死不了。

ps. 就知道有遊戲玩多了的開始拿殺傷力有區別這種無腦言論抬槓。現實中無論口徑的彈,進入體內破壞都有生命危險,無論入體翻滾、還是鑽個細孔直穿出去,基本都是能死的重傷。殺傷力不是看子彈種類,是看中彈部位。啥子彈都是打中腳趾頭都死不了,打中器官都難救活。人類可不像遊戲裡那樣有些槍還能挨一槍不死,槍戰也不是第一下打不死人的拳擊。



如何評價“中口徑消亡論”?


如何評價“中口徑消亡論”?


如何評價“中口徑消亡論”?


如何評價“中口徑消亡論”?



抖個機靈

幾十年前有一幫人不看好突擊步槍

因為他的在遠距離精準度比不上步槍

近距離火力跟機動性又比不上衝鋒槍

像這種不上不下的屬性,鐵定是垃圾啊

中口徑彈藥,同理emmmmm



他以為子彈都是車子運?人不用背彈藥?

大口徑重機槍火力是強,但是彈藥太重。況且招仇恨,在戰場上火力持續性不穩定(這是我瞎說的,畢竟沒打過仗)。

相同重量下,中口徑機槍彈藥量差不多是大口徑的4-5倍。

步兵直接交火一般距離不會超過1公里(記錄片裡看的,不對請指出),1000米內,作為班排級步兵壓制火力,7.62 的持續火力更好,一個火力小組可以攜帶400+,一個機槍班可以攜帶1000+。如果換成12.7的彈藥, 能帶多少?為了更遠的射程?那是武器排迫擊炮的活。戰場上什麼時候需要什麼口徑的武器,那是因地制宜的,比如有時候車載12.7機槍能決定一場小規模遭遇戰的勝負。

別說12.7的子彈,你抱一箱9毫米手槍彈(1000顆)跑上三樓試試看?誰抱誰知道。



大家都已經有一個共識,以人力攜帶,彈量比威力更優勝,

作為支援和壓制火力,射程和持續性是最優先的,而且現代快速反應作戰,可選擇的支援火力有更充足更方便的機械化平臺,

即使只能用人力,我帶上槍榴彈,帶上點菸霧彈,不是能應付更多樣的戰鬥形態嗎?槍彈的威力大小對適應性並沒有質的提高,

作為平衡取捨與現代治安戰形態,戰鬥多發生在100到400米的城市CQB輕步兵作戰,重彈的超遠距離,穩定彈道,高侵徹,大威力很難體現,

而且呼叫空中支援他不香嗎?

炮彈洗地他不爽嗎?

帶重彈累死累活,和人對射作死,四等人就沒人權嗎?



個人以為中口徑彈藥還是有這一些潛力的,但是也只是有些潛力。特別是全威力中口徑彈藥在一些領域還是有寬泛的需求前景。

不過,對於機槍這種武器,中口徑彈藥的優勢確實不是很明顯。北約使用M-240機槍一方面是因為北約中口徑彈藥基數足夠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相比之下M2HB射速相對不足的問題,而M-240火力延續性較好,射速更高。

不過,中口徑通用機槍在近幾年已經沒有多少新聞了。相比之下,我們看到了全威力中口徑彈藥的另外一個客戶——精確射手步槍應運而生,這也是中口徑彈藥最重要的應用領域。

在專業狙擊武器系統成本越來越高昂,以及戰場情況越加多變的當下,小口徑武器彈頭動能不足的問題已經飽受詬病。北約部隊班排一級部隊在阿富汗執行任務時,時常遭遇看得見打不著的窘境。而這時唯一可以依賴的是班組中僅有的精確射手。

比起專業狙擊步槍,精確射手步槍成本低,子彈成本更低,相應的,精確射手的培訓成本也遠遠低於狙擊手。

特種部隊對於全威力中口徑彈藥依然青睞。只要是其任務性質很可能撞上某些防護相對較好的單位,甚至是他們需要自己手中的武器可以應對多麻煩,例如客串一下精確射手步槍等等(這也是SCAR-H頗受美國特種部隊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看到,近年來許多特種部隊在執行任務時越來越少配備專業的狙擊步槍,狙擊手的部署往往是專門劃分組的。

總結一下,全威力中口徑彈藥在精確射手步槍逐漸風靡的時代還是有相當大的空間的。但是未來的彈藥也應該會在任務的需求下更加多元化。

對了補充一下,小口徑武器系統也可以充當精確射手步槍。典範如:中國88式精確射手步槍(官方定義是狙擊步槍,不過個人以為88式在本質上屬於精確射手步槍),美國MK12mod0步槍,以及美國海軍陸戰隊採用的重槍管型M27(HK-416)也能客串一下精確射手步槍的角色。但是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小口徑精確射手步槍相比中口徑天然有著威力不足、精度不夠的弊端。

美國前海豹突擊隊員克里斯·凱爾在其自傳中曾稱MK12需要好幾槍才能保證幹掉一個敵人,相比之下,MK11(發射北約全威力中口徑彈藥)只需要一槍。

注:侵必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