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勞山道士》看一個人怎麼才能取得成功

引言

《勞山道士》是蒲松齡《聊齋志異》當中十分有名的一篇小說,故事當中的王生已經成為很多人心中的懶漢代表。很多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時不時引用這個故事裡面的王生作為反例。

那麼,這篇短篇小說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這個故事為什麼能給後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我們又能從中學到些什麼呢?本文就帶著大家一起來看看這篇小說。


從《勞山道士》看一個人怎麼才能取得成功

本篇文章綱要

1 這個小故事講了什麼

2 為什麼說蒲松齡是個“會講道理的小說家”

3 同樣是學道,王生和孫悟空有什麼差別


1 這個小故事講了什麼

這篇小說所講的故事十分簡單:一個叫王生的公子哥,想要去學道。上勞山找到一個道士,於是便留下來學道。但是道士只是讓他每天去砍柴。王生砍了一個多月,手上腳上都有很厚的老繭,他不幹了,想回去。但是一天晚上他看見師傅的仙術,十分吸引人,於是他再次留了下來。

可是好景不長,又砍柴砍了一個多月,他實在不想幹了,下定決心一定要回去。不過他在回去之前要求師傅教他一個法術。他師傅就教他穿牆術。但是等他回到家,穿牆術已經失靈,他被妻子譏笑,

王生就罵道士會騙人,一切以鬧劇收場。

2 為什麼說蒲松齡是個“會講道理的小說家”

就是這樣一篇不過千字的文章,卻給我們很多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很多人都稱蒲松齡為“會講道理的小說家”。那麼,他的這一篇小說,究竟好在哪裡呢?我們本節就來討論這個問題。

2.1 煉字——一個“慕”字道盡一切

文章開頭是這麼寫的:“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聞勞山多仙人,負笈往遊。”這裡面交代了王生這個人的身世背景:在家排行老七,是一個官二代。

而且後面說他“慕道”,這裡的“慕”字就很有講究。“慕”在這裡是“仰慕”的意思,他十分仰慕仙道。注意,王生只是仰慕,而不是信仰。這兩個有什麼差別呢?

一個仰慕仙道的人,只可能抬起頭去看看,只當欣賞,而不會去一門心思鑽研;而一個信仰仙道的人,可以說仙道是他存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大意義。

關於這個“慕”字,有人評價“已見信道不篤”,這就說到了關鍵。這一個字,就是為了後面王生不堪勞苦,想要回家做鋪墊的

2.2 描寫——一段仙術十分精彩

在這篇小說當中,有一段講勞山道士和朋友喝酒時候的場景,寫得可真謂是美輪美奐。他給我們呈現的一場如夢如幻,富有詩意的喝酒場景。

師乃剪紙如鏡,粘壁間。俄頃,月明輝室,光鑑毫芒。

這句話是說,道士剪下一個像鏡片一樣的紙片,然後貼在牆上。過了一會兒,這個紙片就開始發出皎皎的月光,灑滿整個房間。這是一個十分美妙,令人神往的場景。

後來在喝酒的時候,道士把自己的筷子扔到月亮上去,筷子就慢慢演化成嫦娥。那嫦娥,纖纖細腰,白透頸項,在地上翩翩起舞,或清越之聲盈耳,或翩翩之姿貫目。

嫦娥不但舞跳得好,歌也唱得十分清越,清脆而響亮。最後,嫦娥盤旋而上,跳上了桌子,又變回那一根筷子。

看完仙人的表演,道士和他的兩位朋友都搬到月亮上去喝酒。“坐月中飲,鬚眉畢見,如影之在鏡中。”他們的影子清晰可見,但是又是那麼遙遠,這一切就和做夢一般,把在場的人都看呆了,

2.3 結構——四重轉折扣人心絃

這篇小說不同於那種平淡無奇,一眼望到底的小說,這裡面存在很多次的轉折,也正是這些轉折,才讓讀者對這樣的一篇小說有十分深刻的印象。

  • 第一次轉折:王生慕道而來求道,但是師傅讓他砍柴,他砍了一個月之後,不勝其苦,想要放棄。
  • 第二次轉折:看到道士的法術之後,他被這樣的法術深深震撼,他又不想走了,還想繼續學。
  • 第三次轉折:又過去一個月,他還是受不了,還是要回家。
  • 第四次轉折:王生臨走之前要學穿牆術,回到家之後,穿牆術沒用了。

從《勞山道士》看一個人怎麼才能取得成功

3 同樣是學道,王生和孫悟空有什麼差別

王生在這裡是學道,在我們很多人的記憶當中,還有一個人也是學道出身的——《西遊記》當中的孫悟空。但是和王生不一樣的是:孫悟空最終成功修道,王生最終失敗了。本節,我們就通過這兩個人物的對比,來探究一下我們怎麼樣才能修得真才實學。

3.1 厚積而薄發

我們如果想要修成正果,第一步永遠是不斷積累,只有不斷積累基礎,我們才有資格踏入那一個很高的門檻。

孫悟空想要出去學本領,來到三星斜月洞,看見這裡的一個很資深的老道士正在修道,就留了下來。平時和師兄弟們一起去聽老師講課。

這裡我們要注意,孫悟空學本領的第一步也是砍柴。

後來的某一天,孫悟空聽老道士講課的時候,感覺自己有些領悟,便手舞足蹈。道士就問他:“你來到這裡多久了?”

孫悟空回答:“我本來就懵懵懂懂,也不知道歲月,我知道我在後山吃了七次飽桃了。”

也就是說,孫悟空從進三星斜月洞,到今天,已經過去了七年。在這七年當中,他所做的事情也只是砍柴,打掃衛生而已,他的師傅也沒有交給他什麼本領。他也沒有偷懶,也沒有說做這事太苦,太累,我要回去。他只是一心一意做好手頭的事情而已,其他的什麼都不問。

但是我們上面說到的王生呢?王生完全沒有這樣的毅力,他從砍柴開始,一共只砍了一個月,就不想幹了,就“陰有歸志”。

我們來對比一下,一邊是七年,一邊是一個月,各位親愛的讀者,你們覺得王生可能成功嗎?

3.2 淡忘收穫,往往收穫更多

王生在勞山道士這裡砍柴,砍了兩個多月,實在不想幹了,打算回去。但是在他回去之前,還偏偏要師傅傳授給他一項技能,要不然師傅就是“負”他。

這就是典型的一門心思想桃子,你不種樹,有桃子吃嗎?

我們再來看看孫悟空,孫悟空辛辛苦苦幹活七年,換來了一次對師傅傳道時候的領悟。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的師傅才問他:“你想要學習什麼道?”

等師傅真正開始傳授給他道的時候,他不分晝夜的刻苦練習三年,最終才成為一個合格的受道者。

王生呢?王生讓師傅教給他穿牆術,他師傅教了,他當時就學會了。

這難道不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嗎?穿牆術就在唸了一句口訣之後就會了,絲毫沒有什麼難處所在。孫悟空修道可是花了十幾年的功夫啊。所以,他後面穿牆術失靈,是必然事件。因為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是如此簡單就能做好的。

3.3 目標意識:有目標才有收穫

王生去學習,他有目標嗎?

我們只知道王生是慕道,聽勞山上有一個道士,就去找道士修道。也就是說,具體去學什麼,王生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覺得那裡有個道士,我應該去那邊學習,學什麼看造化。

孫悟空呢?孫悟空是為了什麼來學道的?

我們都知道,他離開花果山,來到三星斜月洞,主要的目的是學習長生之道。

他離開花果山,所經歷的一切都十分艱難。我們在電視劇裡面可以看到一些場景,孫悟空離開花果山,翻越一座又一座大山,駕小舟渡過大江大海,過程當中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他只為自己能修得長生之道。

後來師傅問他想要學什麼的時候,師傅給他列舉很多非常難得的法術,他都是先問:“能得長生嗎?”師傅回答:“不能。”他就說:“不學,不學。”

我們可以孫悟空修長生術看成是一次長跑,師傅給出的其他法術都是很大的誘惑,他都能很堅定的拒絕。由此,我們就能看見孫悟空的意志力有多麼堅定了。

這樣一個意志力如此堅定的人,達成目標只是時間早晚的事情。

王生學穿牆術是怎麼說的呢?王生說:“每見師行處,牆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以。”王生學穿牆術只是因為自己看見師傅有這樣的法術,具體能對自己有什麼意義,他完全沒有思考,他的學習,本來就是很隨機的,逮到什麼就學什麼。這樣下去,註定沒有好的結果。

從《勞山道士》看一個人怎麼才能取得成功


結語

也許我們每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都會有機會和那些機遇走得很近。但是我們能不能像孫悟空這樣最終成功抓住機遇呢?還是說我們會像王生那樣,讓這些機會從我們手中溜走。

這一切就看我們自己對待一件事物的態度了。我想這個就是《勞山道士》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對待事物,不急於求成;希望自己提升,有明確的目標;面對自己的目標,不三心二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