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取得“長崎事件”對日本的勝利,為何甲午戰中卻敗得很慘

“長崎事件”是中國近代對日外交中難得的一次勝利。但由於中日兩國在事後,對此次事件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反省態度,也造成了兩國此後迥異的發展走勢及結果。這是怎麼回事呢?

清政府取得“長崎事件”對日本的勝利,為何甲午戰中卻敗得很慘

(長崎事件)

我們首先還是來簡單瞭解一下“長崎事件”的整個過程。

1886年8月1日,在日本的長崎港,來自中國北洋艦隊的幾艘鉅艦,威風凜凜地停靠在碼頭,岸上擠滿了前來參觀的日本民眾。面對著這些他們從未見過的碩大艦隻,人群中發出了陣陣驚歎,也瀰漫著些許嫉妒和仇恨。

8月13日,在日本方面的盛情邀請和水兵們的一致請求下,水師提督丁汝昌忘記了李鴻章“嚴明紀律,防止意外”的叮囑,允許士兵們下船購物觀光。

不曾想,這一個隨意的命令,直接導致了“長崎事件”的發生。

當日晚,正在艦上休息的丁汝昌接報,北洋水兵和日本警察干上了,一名日本警察被刺成重傷,北洋士兵一人輕傷。

關於事件的起因,有兩個版本。

一是說,由於雙方言語不通,因購物價格問題產生糾紛,進而大打出手,日方警察介入導致糾紛升級。

二是說,北洋水兵上岸嫖妓,醉酒鬧事。結果和聞訊趕來的日本警察發生大規模械鬥。

衝突發生後,幸虧有大批北洋水兵及時趕到,救回了受困的同伴,一場風波暫時平息。

8月15日,李鴻章授意丁汝昌全體艦隊放假一天,所有人都可以上岸購物放鬆。可當數百名水兵上岸後,卻發現街道兩邊的商鋪全都關閉了,數十名全副武裝的日本警察從四面八方圍攻上來,後面還有上千日本民眾助陣。

一場惡鬥瞬間爆發,雙方死傷慘重。北洋士兵5人死亡,6人重傷,38人輕傷,5人失蹤。而日方警察被打死5人,數十人受傷。

清政府取得“長崎事件”對日本的勝利,為何甲午戰中卻敗得很慘

(李鴻章)

“長崎事件”純屬偶發,清政府之所以派出號稱“亞洲最強水師”造訪日本,是有一定的歷史背景的。

1885年4月,英國出兵佔領了朝鮮半島南端的巨文島,俄國認為英國此舉不但阻擋了其太平洋艦隊南下的通道,還直接威脅著其遠東軍港海參崴,於是揚言攻佔朝鮮的永興灣。日本方面則一直把朝鮮當做進攻中國、稱霸亞洲的跳板,不允許別國染指,於是也蠢蠢欲動。

在遠東局勢一觸即發,暗流湧動之時,李鴻章決定派出北洋水師,北上海參崴震懾俄國,順便巡遊日本近海,炫耀軍威,敲打日本。

但沒想到,突發的“長崎事件”,讓本已緊張的中日關係一下升級,雙方到了劍拔弩張的境地。

事件發生後,北洋水師副提督、英國人琅威理異常憤怒,下令把“定遠”和“鎮遠”的主炮對準長崎市區,直接向日本宣佈開戰,順帶一舉殲滅日本海軍。

李鴻章也緊急召見了日本駐天津領事波多野,威脅說:“如今開啟戰端,並非難事。我兵船泊於貴國,艦體、槍炮堅不可摧,隨時可以投入戰鬥。”

這兩人之所以如此硬氣,是有道理的。

清政府取得“長崎事件”對日本的勝利,為何甲午戰中卻敗得很慘

(北洋水師)

當時的北洋水師,擁有排水量超過7000噸的“定遠”“鎮遠”號,以及遠超日本的各種巡洋艦、炮艦、運輸艦等。

而日本雖說變法維新已開始十來年,但也只有3 艘3000噸級左右的鐵甲艦,其海軍實力和北洋艦隊根本不是一個量級。要想滅掉日本海軍,當時的中國是穩操勝券的。

但清政府最終還是選擇了談判。在一系列的明爭暗鬥、權衡博弈後,雙方達成了協議:日方賠償中方52500元;中方賠償日方15500元;中國水兵在長崎醫院治療期間的費用,由日方承擔;雙方政府各自決定懲辦兇手,互不干涉。

在這起“長崎事件”中,中國政府表現出了難得的強硬,甚至一度產生斷交、武力解決的念頭,最終取得了清政府對日外交史上最為硬氣的一次勝利。

但是,“長崎事件”所產生的歷史影響,中日雙方是截然不同的。

就中國方面而言,似乎認為在北洋鉅艦的威脅下,不但取得了談判的全面勝利,還讓日本人就此徹底屈服了。

這種理念進一步助長了長期存在於清朝官員思想中的對日優越感,進一步提升了清政府所謂“天朝上國”的神威。

因此,在清政府眼裡,“蕞爾小國”的日本根本不值一提,單靠北洋艦隊目前的實力,就足可以震懾對方,甚至打趴對手。

於是,清政府陶醉在了對日外交的勝利之中,盲目自大的心理急劇膨脹,徹底放鬆了警惕,看不清日本人韜光養晦的伎倆。

清政府取得“長崎事件”對日本的勝利,為何甲午戰中卻敗得很慘

(日本艦隊)

直接的表現就是,完全停止了對北洋水師裝備的更新換代。

在“長崎事件”一年後,清政府修修補補地購置了幾艘巡洋艦和魚雷艇,但對於像“定遠”之類鉅艦的採購,則徹底放棄了。其後幾年,清政府將本應用於裝備水師的1500萬兩白銀,全部挪用於修繕頤和園,再沒有添置一艘軍艦,更新一門火炮。而這些白銀如果用以購買軍艦,足以裝備10艘同級別的“定遠”艦。

反觀日本,“長崎事件”成為了他們強化海軍的動力。

日本為了充實海防,升級海軍裝備,大幅度提高了海軍軍費,從1890年佔財政預算的30%提升到了1892年的41%,企圖實現建造54艘軍艦的龐大目標。

另外,日本國內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海防獻金運動”,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百姓,紛紛踴躍捐獻海防金。全體國民,都在為建設一支強大的日本海軍作貢獻。在短短的半年時間裡,日本國內就收到海防金203萬日元。

1888年後,日本提升了海軍建設速度,在短短6年間,相繼購進了12艘鉅艦。到甲午海戰前,日本海軍無論在航船的總噸位、航速,還是在炮火的發射能力上,都全面超過了北洋水師。

由此,我們看到,當甲午戰爭打響之後,被清政府和國人寄予厚望的北洋水師,三戰之後便灰飛煙滅了。“定遠”號被日軍魚雷擊中擱淺,最終自炸沉沒,管帶劉步蟾自殺殉國;“鎮遠”號觸礁被日軍俘獲,編入日本海軍,管帶林泰曾羞愧自殺……

而這一切,離“長崎事件”僅僅不過8年時間。

(參考資料:《長崎事件》《甲午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