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潮帶來的新生意

桑博士有話說

2020年新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襲擊中國,深刻改變的,不僅僅是此刻人們的生活,在將來更長的時間裡,將打亂的還有中國的經濟。

這一個多月,可以說是老闆們最恐懼的經歷。憋在家裡想復工,復工了沒員工,員工來了缺原料……很多本來就搖搖欲墜的企業,終於挺不住了。

社會上少了一家公司,銀行賬戶可能多了一份難以處理的不良資產。

01

什麼是不良資產


貸過款的人都知道,從銀行借錢需要抵押。企業貸款少則幾十萬,多則上億,什麼樣的抵押物才能和這樣龐大的資金相當呢?

一般房地產、專利、設備比較常見,也有使用票據、股票等來進行抵押貸款的,一般會按照抵押物的七折或者八折來折算成貸款額度。約定的還款期限到了,如果借款方不能按量歸還本息,對銀行來說,這些抵押物就變成了不良資產。

當經濟越好,投資越容易賺錢;當經濟越差,投資越可能虧錢,這是常理。但是不良資產處置是一個特殊行業,在最壞時代裡做最好的生意才是他的代名詞。

不良資產,在外界看來一直是一個略帶神秘的行業,在我國這二十多年發展歷程中,有一步登天的,有深陷泥潭的,在公眾心中是一種神秘存在。到底這個深潭中有多大的魚?到底這個神壇上有多少達者?想參與者眾多,知之者甚少。

02

不良資產的發展史


在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於1999年相繼設立了中國華融、中國長城、中國東方和中國信達4大不良資產管理公司(AMC),分別接管來自工、農、中、建4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

我國不良資管行業發展至今,大致經歷了3個大的發展時期:政策性業務時期、商業化轉型時期、全面商業化時期。

1、政策性業務時期

這段事件四大不良資產管理公司承擔的主要是政治任務,先後兩次為四大國有銀行剝離壞賬。可以簡單的理解成為國家救市,為國有銀行注入活力。

第一次剝離:

1999年,四家不良資產管理公司成立不久,就按照銀行不良貸款的賬面價格,接收了來自四大銀行總共接近1.4萬億的不良貸款。這些不良貸款的剝離約佔當時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的15%,但這仍未真正解決四大銀行的根本問題,工行、建行、中行、農行的不良貸款率雖有所降低,但仍高達 25.4%、 15.2%、 23.4%、36.6%。(按現在的標準來看,不良資產率超過2%就需要關注了)

第二此剝離:

2004年5月,四大不良資產管理公司接收了來自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近7800億的壞賬,這次是則是為了讓後者順利上市。不過這次接管則是按照賬面值的50%購買的,同時AMC通過將不良該資產再次打包出售給了其他同類公司或者外國投資者。經過這輪剝離,四大銀行的不良率由來的25%普遍降到5%左右。


2、商業化轉型期

2004年3月開始,四大AMC不僅僅向四大銀行,也開始向更多的金融機構,如股份制銀行,開展商業收購不良資產,嘗試多樣化處置不良資產,並自負盈虧。

3、全面商業化時期

2013年開始,隨著國內宏觀經濟的下行,商業銀行體系內的不良資產逐漸暴露,不良率急劇上升。年底的時候,中國銀監會發布通知,允許各省設立或授權一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參與本省範圍內金融企業不良資產收購和處置業務,隨後漸漸放寬了僅可設立一家地方AMC是數量限制。

從以上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到,不良資產處置的市場似乎在不斷地擴大。

並且核心玩家主要是銀行等金融機構,他們將不良資產賣給四大AMC或者地方性AMC。不過,也不排除這次AMC再轉手賣給下家賺個過手費。


03

不良資產處置其實是一個暴利行業


不良資產,通俗來說就是銀行壞賬,做不良資產處置的生意,盈利模式主要有一下三種。

1、折扣收益

銀行的壞賬常常會以低至2-3成的價格被打包賣給資產管理公司。

對於資產管理公司來說,收回來的是債權或抵押物。作為債權方,這筆債權是兩折買來的,若和債務人達成新的折扣還款協議,資產管理公司就可以從中賺取利差。

例如跟債務人說:估計按原價你是還不起了,不過如果你能還款五成,我們就可以和銀行商量解除你們之間的債務關係。

這樣債務人少還了一半的錢,可以說是賺了;資產管理公司用兩成的成本買回來,收了五成贖金,賺了三成。

2、資產增值

有些資產包包含的有價證券、固定資產等,都有著較大的價值增值的空間,這部分資產在上行市場中,可以為資產管理公司創造可觀的增值收益。可以理解為低買高賣的過程。

3、整合收益

這個就是綜合運用資產重組、再注資、引入第三方、債務的折扣變現、債務更新、債權置換、債權轉股權等專業操作,進行復雜的債務重組,然後尋找下家。

買賣雙方之所以能夠成交,一方面是信息不對稱,另一方面是雙方可組合利用的資源不同,通常成交價格是一個兩邊都有利可圖的價格。

現在,經濟進入下行期,其它領域的投資機會與收益逐漸下降,風險逐步增大。但是不良資產通過價格釋放了大部分風險,從而表現出更多的投資機會。

04

為什麼神壇上的參與者甚少呢?

肯定會有人不解,既然不良資產處置這麼有錢途,為什麼從沒聽說過銀行自己處置?

銀行作為債權人當然可以親自處理這些資產。但是他們往往不是自己動手,而是將其打包,以低至1-3折的價格放血甩賣。將到嘴邊的鴨子賣給別人,其實對銀行來說反倒是最划算的。

首先,銀行是一個公正、沉穩的靠譜形象,追債討要欠款這樣的事情他們是不會去觸碰的,有損銀行的安全形象。

其次,銀行的盈利方式主要是賺取利差,因此需要大量的現金進行週轉。對不良資產提取的專項準備金比例為:次級25%、可疑50%、損失100%。因此,持有不良資產,就減少了銀行手裡的現金流,將付出更高的流動成本,得不償失。


其他資本也沒有輕易涉足這一領域,

來稀釋利潤率,因為這是一個高難度的技術活。

1、專業壁壘

不良資產處置是一個專業性非常強的過程,在資產包開發、盡調、風控、處置等各環節存在著很多中介公司的需求,如:律所,會計事務所,資產評估公司,拍賣公司,法院服務機構等,需要資深的會計師、律師和法官來參與。

2、資金壁壘

在向銀行拿資產包時,需要一次性付清所以費用。而要拿下動則幾千萬、幾億的資產包,需要大量的資金,所以很多有技術有資源的AMC會選擇跟基金公司合作。這也是普通投資者可以參與不良資產處置盛宴的主要原因。

3、資源壁壘

在不良資產的獲取、處置等環節,AMC公司需要有銀行、四大AMC、公檢法系統、分銷商、服務商等全產業鏈的資源。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嚴重影響效率。所以沒有兩把刷子、沒有關係的機構很少去觸碰。

舉個例子。

比如說某個航空公司經營不善需要進行破產清算。

可是作為貸款抵押物的塔臺(搭乘空中交通及供飛機起降的設施)的應用場景只有機場,聯繫到下家需要人脈,做好資產估值和鑑定需要會計事務所、資產評估公司,做好資產交接需要律所、法院、拍賣公司。總之這是一群專業的團隊才能做好的事情。


總結

不良資產處置雖然有巨大的利潤空間,但是也要注意:不良資產處置是一個門檻相對較高的行業,相關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對處置機構專業能力的考驗更強,對投資者分析和辨別潛在投資機會的要求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