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共產黨,心中有方向”

2019年,53歲的艾海提·沙塔爾第三次向沙雅縣努爾巴克鄉英買力村黨支部遞交入黨申請書。今年,他以預備黨員的身份,扛起脫貧攻堅的旗幟,領著剛剛邁出貧困線的農民,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

3月16日,艾海提·沙塔爾坐在自家院子裡的板床上,幸福生活就像透過葡萄架灑下來的一縷縷陽光,照在他身上,將他整個人包裹在一片柔和的光暈中。

“我想入黨,是因為這輩子的好日子都是黨給的,成為黨員,跟著黨走,我堅信日子會越來越好。”艾海提·沙塔爾說。

2014年,因缺土地、缺技術,艾海提·沙塔爾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脫貧。2017年開始,他每年寫一份入黨申請書。

“我家5口人,18畝地,其中13畝地流轉給沙雅縣利華創新棉業有限公司,剩下的3畝地種小麥,2畝地種棉花,家裡有8只羊,政府發放的1頭扶貧牛放到合作社託養,年底能拿到1200元分紅。”艾海提·沙塔爾說,這些年,為了讓大家擺脫貧困,黨和國家出臺了許多惠民政策,小拱棚、暖圈、庭院經濟、全民免費健康體檢等扶貧項目在農村落地有聲。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村裡的青壯年勞動力放下坎土曼,走進車間、餐館,在新的崗位上為幸福生活奮鬥。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收入也比過去翻了幾番。

“我家大兒子在村裡種植大戶家管地,每月工資3000元,小兒子在鄉派出所當輔警,每月工資2700元,村裡給我妻子安排了保潔員的工作,每月工資1300元。每年,我忙完自家地裡的活,還能去利華公司打短工,每天收入100元。2019年,我家年收入8萬元左右。現在的日子這麼好,我們要世世代代銘記黨的恩情。”艾海提·沙塔爾說。

在努爾巴克鄉採訪時,很多像艾海提·沙塔爾一樣,已經脫貧的農民,算完自家收入後,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感謝共產黨。”

64歲的艾則孜·依明是吉格代託喀依村脫貧戶,家有2口人,32畝棉花地。吉格代託喀依村距離鄉政府21公里,自然條件差,種植結構單一,2014年,艾則孜·依明家因缺勞動力、缺技術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脫貧。2016年—2019年,艾則孜·依明和小兒子亞森·艾則孜一起在新墾農場幫種植大戶管理200多畝地,每畝地收入200元。每年秋天,收完自家地裡的棉花,艾則孜·依明和妻子都要外出幫別人拾棉花掙錢。2019年,他家年收入2萬餘元。

“2014年,家裡蓋了93平方米的安居富民房,2015年通了自來水,當時,村裡考慮我家情況,把我們兩口子納入低保,還給我家發了50只雞苗,幫助我們增加收入。我和妻子兩人都患有心臟病,需要長期吃藥,好在看病住院可以報銷。我打算今年最後再管一年地,掙的錢明年發展養殖業。黨的政策這麼好,靠雙手勤勞致富,日子一定會一年比一年好。”艾則孜·依明說。

44歲的斯迪克·買買提是提木村的脫貧戶,家中4口人,31畝地。其中,19畝地流轉給利華公司,剩餘的種棉花,家裡養了12只羊,30只鴿子。

“去年,我家年收入9.8萬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我和妻子文化程度都不高,所以我們希望孩子能好好讀書,將來找一份好工作。現在,女兒畢業後在庫車市新城街道薩克薩克社區實習,兒子在昌吉職業技術學院上學,等兒子畢業找到工作,我們倆的日子就更輕鬆了。”斯迪克·買買提說。

2014年,斯迪克·買買提因腰椎間盤突出做手術打了鋼板,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家裡為了給他治病花光了積蓄,被識別為貧困戶。村裡為夫妻倆安排了公益性崗位,斯迪克·買買提當交通勸導員,妻子當保潔員,每人每月工資1300元。這兩年,斯迪克·買買提身體好些後,利用自己的木工手藝幫其他村民蓋房子,打零工掙錢。家裡6只扶貧羊在他的悉心照料下,繁育到12只。2019年,他家順利脫貧。

“去年,我把家裡重新裝修了一下,你看,沙發、床、電視櫃、冰箱這些都是全新的。脫貧之後,新生活等著我們呢,只要勤勞肯幹,日子一定比蜜甜。”斯迪克·買買提笑著說。

(鄧麗娟 王玉堂)(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