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慰藉》:如何处理生活中的难题?听听高人怎么说

《哲学的慰藉》是英伦作家阿兰·德波顿的一本著作。

《哲学的慰藉》:如何处理生活中的难题?听听高人怎么说

作者就6个人生问题:与世不合、缺少钱财、遭遇挫折、伤心难过、遇到困难、自身缺陷,向6位哲学家取经,从不同角度讲述遇到这些问题时,该如何应对。

这6位哲学家是: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尼采。

为什么是这6位哲学家,而不是别人呢?他认为,这6位虽然是伟大的哲人,但他们却能把那些高深枯燥的哲学道理,用普通的语言说清楚。

在本书里,作者的观点很明确:哲学最大的功能就是用智慧慰藉人生的痛苦。

他认为,人生的痛苦两种:有自找的、有外界强加的。

他要通过这些哲学家的口告诉人们,思想很重要。人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不假思索做出反应,与思考后理性对待,结果大不相同。

我的理解,在他看来,人的思想好比一颗笋,你要把外面的硬壳一层一层剥掉,才会露出鲜活的本质。

作者阿兰·德波顿,1969年出生于瑞士,8岁上伦敦寄宿学校,后全家移居伦敦。

《哲学的慰藉》:如何处理生活中的难题?听听高人怎么说

他18岁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就读历史系。

大学期间,他对学校的课程并不感兴趣,大部分时间在图书馆泡着,读了大量的文学、艺术、哲学、心理等方面的书籍,还在附近的书店买了许多书,以至于把父母给的生活费全花在购书上。

他认为,上大学不是为求学位,而是为有个读书的氛围;读书不是为了日后谋生,而是为了找到生命的意义。

最后,他找到了。

他生命的意义,就是创作。通过创作的作品,再让他人从中找到生命的意义。

德波顿在22岁时就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写这本书《哲学的慰藉》时,他刚30出头,这本书出版后,好多人读完,认为作者年龄肯定是中年以上,没想到他这么年轻就有大海般开阔的视野。

其实,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就应该奠基在20岁左右,甚至更早。

现在,我们身处在互联网时代,手机里每天充斥着大量信息,好像获取”知识“很方便。但是”知识“不等于智慧,这些”知识“里,又有多少是能提供智慧的呢?

如果遇到这篇文章开始说的那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读书,是和作者深入的对话,了解他的思想,学习他的智慧。

学到智慧会后,用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哲学的慰藉》:如何处理生活中的难题?听听高人怎么说

除了西方哲人,再看看我们中国古代那些伟大的哲人,那时候他们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只能仰望星空,思考人生。所以他们总结出那么多的智慧,以至于众多后人拿来化解生活中的难题。

《哲学的慰藉》是典型的英伦散文风格,简洁优雅,睿智又不失严肃。像是介绍几位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又像是作者的读书笔记,读起来醍醐灌顶、回味悠长。

《哲学的慰藉》是一本好书,推荐给你,希望在书中能找到你想要的那个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